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以往国内外的研究从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四个方面对低自尊个体和高自尊个体之间心理特征差异进行探讨。本研究以积极、中性和消极视频为实验材料,采用语句完成投射测验,探讨低自尊大学生不同情绪启动下的投射效应。本实验证实不同情绪启动对被试的投射效应产生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自尊量表""网络社会资本量表"和"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问卷"为工具对4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高低自尊者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及其后果的比较来进一步理解社会补偿说。结果表明:低自尊者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信息表露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高自尊者;自尊对网络社会资本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通过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信息表露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网络社会资本。该结论与社会补偿说的某些观点存在不一致之处,但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拓展和延伸,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自我保护呈现模式的低自尊者在网络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京港青少年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运用普通精神健康问卷 (GHQ)及自尊量表 (SES) ,分别调查了北京 ( 1 92 2人 )和香港 ( 1 1 49人 )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 ,并对两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 ,并从北京与香港两项调查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各抽取 6名 ,共 2 4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好于香港青少年 ,两地男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女生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初中生。深入访谈发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同伴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利 《学理论》2012,(27):192-193
利用《身体自尊量表》对体育专业与外语系大学生的身体自尊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外语系学生;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在“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状况”方面明显比外语系男大学生更自信.  相似文献   

5.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感知到的社会支持量表"、"亲子交流量表"及自编问卷,本研究抽取中国南方一所大学的6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了有关大学生专业及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信息。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师、父母及同伴;男生比女生更多求助于专业心理健康人士;亲子交流与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对大学生的专业求助(求助于咨询师)及非专业求助(求助于父母与同伴)都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的家庭支持会预测更多求助于父母的行为;当家庭支持不足时,学生会更多转向求助于同伴。研究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于非专业人士(家庭和同伴);家庭在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尊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需要不同的影响自尊要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因素都会对个体自尊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以国际通用的BMI作为体重测量指数,分析班级同伴网络对青少年体重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同学的平均BMI越高,个体的BMI和超重几率也会随之提高,说明同伴网络的影响确实存在;班级中同性别学生的相互影响大于不同性别学生的相互影响,多数成员的相互影响大于少数成员的相互影响,说明班级同伴网络的影响具有非均等性;班级学生的平均BMI越高,个体越少感知到自我肥胖,说明群体体重规范是同伴影响的潜在机制。这些研究发现对肥胖流行的社会干预提供了相应的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标内容,自我决定理论划分了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内部目标把自我发展和成长作为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能够促进人格及认知的成长和完善;而外部目标则把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作为追求的目标,对这些目标的追求更多同外在设定的标准相关。本研究通过手机客户端调查了15870名用户。结果发现,对内部目标的追求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尤其是意义幸福感,提高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同身体健康正相关;而对外部目标的追求则明显增强了享乐幸福感和一定程度的意义幸福感,但同时也提高了消极情绪体验,降低了积极情绪体验,同身体不适状况正相关。综合来说,对内部目标的追求会给个体带来更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两期的相关数据,探讨同伴网络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社会濡染以及社会比较是同伴网络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种主要机制。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影响程度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濡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产生积极影响,也产生消极影响;正式同伴网络的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影响,基于相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多消极影响。此外,实证结果还表明,上述三种机制各自独立运行。建议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干预,从多种途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志强  关荐 《学理论》2010,(4):41-41
自豪是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它是个体把一个成功事件或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能力或努力的结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自豪具有双维结构,可以分为真实的自豪和自大的自豪。自豪有助于个体增强自尊和激发动机,并助于个体对亲社会行为的投入;自大的自豪,更多地与自恋联结在一起,易于产生攻击和敌意,导致人际关系障碍等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的自尊水平可能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多截面元分析,对使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进行测量的314篇相关文献进行了元分析。这些文献共涉及160712名中国大陆被试,这些被试的出生年份从1935年一直延续到2003年。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的自尊水平随出生年份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人的自尊水平随出生代际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人出生年份的变化同其自尊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其背后的机制可能是现代性;至少从1975年开始,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显著影响了中国人自尊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7年湖北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探讨了人口流迁背景下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现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借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提出婚姻匹配和个体社会化两个社会机制来解释影响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行为的可能因素。通过logit嵌套模型分析发现:婚姻的教育匹配和年龄匹配均能显著预测婚前怀孕发生比,表明流动女青年的性行为决策受到婚姻市场中教育分层以及性别角色文化的制约;同时,教育和婚前流动两种社会化途径也对婚前怀孕产生了明显影响,但婚前流动给低教育女性带来的影响更大,对高教育女性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利用集束系数比较婚姻匹配和社会化潜变量的效应规模后,发现个体社会化经历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婚前怀孕行为。  相似文献   

13.
已有文献较少研究微观层面的个体腐败决策过程,即腐败行为模型研究。在梳理腐败行为模型理论背景和有关概念基础上,介绍了这一模型所构建的个体从事腐败行为前的四阶段决策过程理论框架,分析了模型中个体动机、意志、认知和情绪等多种成分对腐败的影响机制。总结该模型在个体、情境和组织等因素影响腐败的有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结果表明,相对于宏观因素,个体因素对腐败意图和行为的影响可能更具有决定性。最后提出了腐败行为模型的研究展望: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模型中各有关变量的作用机制,对情境和组织层面的腐败影响因素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3)
通过随机抽样,在宁夏彭阳县进行入户调查,共入户调研176户,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调查发现:农户户均人数在5人左右,主要从事种植业,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分析结果表明,低开发区农户的文化水平对农户的生活环保行为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年龄对农户的生活环保行为影响呈显著负相关;文化水平对农户回收农膜行为影响呈显著正相关;耕地数量对农户回收农膜行为影响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丁陈栋 《学理论》2013,(24):266-267
幼儿教师的批评行为是指幼儿教师对幼儿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所作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的批评行为与培养幼儿自尊存在着矛盾。从自尊的视角出发,解决教师批评与培养幼儿自尊的矛盾,并提出了对幼儿教师批评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心理建设,就是通过对中共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以及在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过程.研究党的心理建设,要注意研究中共的群体心理和包括领导人在内的个体心理,以及在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研究产生这些心理和行为的诸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加强党的心理建设,要在学习、教育、管理三个环节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参与不均衡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考察工作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政治参与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市场化进程中民众的政治参与模式。对中国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可从单位性质的角度扩展政治溢出理论的解释效力。根据参与方式的制度化程度,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三种类型。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的政治参与水平存在抑制效应;公有制企业和私营部门中个体在高制度化政治参与上的差异极小;单位的市场化水平越高,其中个体的政治效能感越弱,政治参与水平也越低。政治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在低制度化政治参与中表现突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单位的市场化水平对个体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的抑制效应依旧存在,但有所减弱。应该提升私营部门员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8.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体性事件——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2004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可看作群体性事件的里程碑:原本普通的民事或治安纠纷,行政执法人员一介入处理,冲突矛头立刻转向行政当局,众多与诱发事件无关的旁观者卷入冲突;提出宽泛而模糊的政治诉求。这些新特征表明,群众普遍积蓄着不满情绪。在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这种社会不满情绪只能用相对剥夺来解释。相对剥夺指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满意是其反面,即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有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剥夺一满意则整合了上述两个概念。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模拟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矛头转向,考察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招募大学在校男生60名。研究发现:相对剥夺的个体比相对满意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集群行为;群体相对剥夺一满意部分中介了个体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集群认同对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晶  卢晓灵  朱海 《学理论》2012,(30):164-165
采用问卷法,对921名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学习倦怠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自尊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P≤0.001);自尊对学习倦怠解释率达到16.1%,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根据研究结果,从学校教育层面提出了增进贫困生自尊的三点建议,以期对缓解贫困生学习倦怠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朱茂玲  梁芹香 《学理论》2011,(22):233-234
目的:了解小学生欺负行为和焦虑的情况,探讨小学生欺负行为与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欺负行为不存在性别年级差异,欺负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与焦虑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身体欺负与关系欺负可以正向预测小学生的焦虑水平。结论:小学生欺负行为越多,焦虑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