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划时代事件,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百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五四运动"的概念、原因、性质、领导者和结果展开了广泛研究,研究内容和视角全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已经搭建好了"五四运动"研究的四梁八柱,为"五四运动"研究确立了基本的学科规范和理论框架。但国内学界"五四运动"研究大多侧重于宏大叙事和形式纪念,并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深化"五四运动"研究,需要国内学界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探析,兼顾不同的运动面向和运动主体,在探明"五四运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纪念之、继承之。  相似文献   

2.
四、国民党各派势力在上海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如果说5月4日到6月3日是北京的运动领导着全国的五四运动,那么自6月3日以后的三罢斗争起,上海的运动则给予五四运动以决定性的影响。国民党势力的作用,超出了上海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我们隆重而热烈地纪念这个光辉的节日。当年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燎原的烈火蔓延全国,形成了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曲折前进的中国历史,终于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同时又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  相似文献   

4.
<正>一措年务施,一了,河大以南局解民,决政惠民系及政统了服牢民务固生,对树实象立现的"了实民河际政南问为民题民政为、事切民业入政点爱和民抓"手的,工进作一理步念强,化落服实务为、民创解新困工的作各、项服实现系民列政重事量业级转政型策发文展件、、创送新出发一展沓、沓健更康多发的展惠健,民康力红发争包展以、。优持展异续望成推新绩动的迎民一接政年党工,的作河十晋南九位民大争政胜优将利,推召奋出开力。  相似文献   

5.
马媛 《传承》2009,(6):96-97
天津在五四运动中虽不是全国斗争的重心,但它以自己独有的特点,对全国运动起了重大推动和影响作用。五四运动在天津产生了周恩来、马骏、于方舟、郭隆真、邓颖超等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青年先进分子。他们在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和争论中,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在天津播下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6.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以人为本是服务型政府建设首要关注的内容.电子政务政民互动是一个内容包含广泛、互动形式多样的新型政民互动业务体系.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利用电子政务高效快捷的技术特性和对所承载业务动态应用情况可查可管的服务特征,规范有序开展政民互动工作,具有其他传统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陈涛  梁哲浩 《求索》2022,(1):172-183
由于发生在社交媒体的"政府—民众"对话往往是公开可见的,因此民众可以在不亲身参与"政民互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围观"间接地获得与政府沟通的相关经验。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考察民众直接参与"政民互动"的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中层理论模型,并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证明,政府回应行为的质量会影响"围观"在线政民互动的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而"围观"民众感知的政府回应性则中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公开的政民互动中,政府的回应行为模式对"围观"民众的"溢出式"影响及其过程机制,为推动电子政务运营质量提升、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表面上看,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因为运动的目标关乎政治(外交),但从另外的层面讲,五四是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运动。其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文化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其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的一次社会化实践,使新文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从而真正成为一场社会化的运动;其三,自运动发生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力量对五四文化的建构从未停歇,五四文化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党员干部要正确地开展斗争,并在斗争中赢得胜利,须明确斗争是"斗"与"争"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辩证统一,坚持"忘战必危"的警惕和"战之必胜"的信心,清晰斗争方向,明确斗争对象,增强斗争本领,真正将自身锻造成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烈火真金。  相似文献   

10.
李伏清 《湖湘论坛》2010,23(1):87-90
柳宗元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利安元元"的思想主张,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是"利民"和"民利民自利"的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对横征暴敛和烦政拏令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同时还提出了以"民役而非役民"的官民关系思想来整顿吏治。"利安元元"的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性发展,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