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入手,强调了羌语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依据加拿大以语言为核心开展文化保护的经验,提出在羌族地区要处理好羌语和文化保护整体性间的关系,应以羌语保护为核心来进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前言     
《政协天地》2012,(8):10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艳丽  曾梦宇 《前沿》2010,(23):151-153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集中的民族之一,其以原生态"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普查机制、展示机制、传承机制、研究机制、发展机制等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转,将为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今日民族》2007,(6):17-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45号)的精神,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指泉州、漳州、厦门三个设区市的范围内,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07年6月,福建省编制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确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目标,制定了具体任务、相关项目和政策措施,以有效指导和统筹泉州、漳州、厦门的文化遗产以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前言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渝府发[2011]2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5]223号)精神,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际联席会议审核,市政府同意将《吴癞子的传说》等1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予公布。附件: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一一年四月七日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09,(11):13-13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富集地区,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0项,其中鄂西圈36项,占60%,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70项,其中鄂西圈94项,占55%,  相似文献   

10.
<正>青政办[2017]148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0]7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结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青海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也是特色文化生态的重要涵养地。近年来,相继设立了热  相似文献   

11.
豫政办〔2006〕104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为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  相似文献   

12.
于浩 《中国人大》2011,(5):53-54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的出台,第一次从法律上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确定了国家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保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方式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历史时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世居民族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加强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就是保护贵州人的精神家园,保护贵州人的未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基础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学界公认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与活态性保护原则。但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过少、知名品牌少等问题制约了对其的生产性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可能路径包括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打造品牌等。  相似文献   

14.
"西安高腔"是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剧种,是浙江衢州的地方戏曲,也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西安高腔"为例,对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既要采用建立原生态保护区的办法,又要采取"生态还原"式的举措,同时还须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之达到持续传承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最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相似文献   

16.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7.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我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市非物质文化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严峻形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巴渝大地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是建设有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和源流,是我市各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形象地体现了重庆各族人民的内在精神,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融民  相似文献   

18.
现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不言而喻,而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该文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为例,聚焦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中文化记忆和传承中存在的原住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将参与式影像实验引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以激励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当地原住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用手中的摄像机自发拍摄、记录和讨论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不断丰富和扩充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媒体组织方式,进一步整合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9.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0,(18):2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文化部分三批共认定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是,由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造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文化部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能完整而生动地表述表现出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核心形态和内涵,同时也要有不同于祖先又继承、发展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延续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8)
藏戏是链接社会情感、宗教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文化的民间性与传承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有所区别的是,“真实性”与“整体性”意味着不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整体性取决于其民间传承性。因此,法律在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顺位处理上应优先考虑传承性,以确立族群文化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