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政治学研究以人类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对象。不同民族、国家的政治实践与经验为政治学的概念提炼、理论架构等贡献着不同的养分和资源。随着人们对政治学基础理论和国际前沿知识的逐步掌握和熟悉,学科范式的逐步规范和拓展,以及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提出越来越多的解释性需求,更主动地围绕中国经验开展政治学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视,并逐步开始了对于研究对象、路径、概念和理论的深入思考和建构。政治学对中国经验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视野、实践的视野和比较的视野,需要从宏观走向微观,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抽象出更为一般的理论范畴,从而为政治学的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比较政治学长期以来以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道路和政治话语作为研究起点,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难以在国际政治话语中凸显其主体性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治理危机的出现和中国的崛起,比较政治学界的研究正在悄然从研究民主化到国家建构的转变。国家建构理论为阐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和构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提供富有解释力的视角。中国国家建构的五个核心逻辑是文明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国家、超大规模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应从坚持政治道路的民族主体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以发展为中心,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多个维度深化与发展中国国家建构理论,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炳权  王承禹 《探索》2020,(2):71-82
遭遇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陷入了理论供给不足的窘境,调适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成为迫切的议题。围绕中国政治学转向主题,学界形成了学术自主与政治引领、本土立场和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等若干争论,但偏执一端的争论带有"虚假性"。诸种争论实质上涉及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兼容不同学术论点和考察学科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政治学转向的讨论有必要转移到何以强化理论供给这一根本议题上来。西方政治学的强理论供给能力得益于持续的学术积淀,而中国政治学较弱的理论供给能力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成因--务实传统和科研体制。基于此,中国政治学应从优化科研体制、强化学术自律、挖掘思想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一场"理论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4.
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政治学知识生产的本质,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政治实践中提炼并创造知识,不断构建、完善和丰富人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进而间接或直接推动中国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乃至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学同样面临着知识生产问题。从目前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来看,我们需厘清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知识创造、知识创新、知识共识、知识传播和知识互鉴五个方面的议题。在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着眼于增强知识阐释力,着力提升知识贡献力,正视政治学知识生产中概念、理论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而超越国际化与本土化论争来推动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姜利标 《新视野》2023,(4):54-62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如何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当前国内社会学界面临的紧迫议题。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渊源的实践社会科学,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自然离不开对该学科自身发展脉络的关注。因此,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共同体采取内在反思性认知立场,从学科知识生产的特质理念、学科延续过程中的发展性危机以及学科知识生产的潜在规则三个层面获取启发性经验,在差异分歧性共识的基础之上,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生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7,(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在宏观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是其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强大的动力契机和广阔的平台。在理论来源上,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政治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外来政治学资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提供了养分;此外,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广大政治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从研究主体建设、研究成果与方法积累、学术氛围创造和学科系统传承等方面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政治学》集中地将希腊城邦政治文化的成果以理论的形态保存下来并传给后世,在政治学理论基本问题的界定,国家理论、政体理论和法治理论等基本理论的传承积淀,以及政治学理论建构路径的规范化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先俊  汪兵 《新视野》2023,(5):121-128
阐明知识、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等基本概念是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树立“大党建”观念则是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般原则和特殊要求。基础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体系、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方法论体系等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样态。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界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相似文献   

9.
陈周旺 《新视野》2023,(4):38-45
中国政治学的教学改革与政治学研究的进展是同向同行的。政治学的教学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也是政治观念的塑造,其本身也是一种政治行动。政治学的使命,是将政治价值知识化,通过政治学知识的传播来实现特定政治价值的教化。因此,对政治知识的重构是必不可少的。知识重构意味着祛除那些剥离了具体语境的概念化知识,去关注那些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更接近于政治本质的新知识体系。随着知识重构进程的深入,政治学的教学体系也必将面临一场深刻的知识化改革,使政治学在价值上和理论知识上的突破最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重点。应急管理学科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该基于什么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其构建过程会面临哪些关键内容和挑战?论文在对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情景应对-知识整合”的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逻辑,认为其构建过程包括情景导向、知识整合、融合传播三个关键点:情景导向指引了知识来源的方向;知识整合是知识结构化的必备基础;融合传播是知识传播的现实需求。论文结合应急管理跨学科教材课程和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探索,分析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学科差异与知识背景冲突、团队合作机制欠缺、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挑战,同时对中国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栏目旨在服务于中国特色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在发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各领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学术文章。例如,中国在国际政治博弈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机遇;中国如何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如何传承与光大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伦理精神与合理元素,以及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集权于分权的关系;中国民主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何建构效率与制衡兼顾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离不开高水平的理论建构,因此,本栏目竭诚欢迎那些有深度的、扎实的,具有创新性和建构性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2.
知识政治学是西方后现代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其基本观点为政治的本体是知识,政治面貌的改善有赖于其知识基础的改善。政治知识化是其最基本的理论命题。但是,从理论渊源上稽考,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宝库中就蕴藏着关于政治知识化的命题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知识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资源。这些学术资源包括政治与知识同体;政治以知识为基础、需要知识化;政治与知识通约的关键是政治家与哲学家高度契合;政治可以知识化,其根本途径是普遍的公民政治教育。深挖这些学术资源,不仅可以梳理知识政治学的理论脉络,更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与知识关系观,推动政治与知识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经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洗礼才得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发展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坚持资本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统一;运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回应社会热点,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语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体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群团组织作为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结构空间、体制机制和功能变革三个维度对党的群团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群团组织必须在拓宽体制机制联系渠道、理顺组织内外和体制内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构生态型、平台型和枢纽型组织形态,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引领多方力量增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建构起各个社会群体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5.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民族政治学在学科体系建设、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体系建设以及服务中国民族政治发展上成绩斐然,形成了一个身份独特的学科。然而,在新兴学科建设、中国学派理论建设、研究方法规范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民族政治学在实现主体发展的同时,要突出自身话语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需要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治理论;以中国民族问题为导向,形成混合式的研究方法体系;充分实现学科的社会价值,讲好中国民族政治发展故事。  相似文献   

16.
推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为此,需要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进行战略分析,科学设计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并就公共行政体制构建的战略任务、阶段性目标与推进策略进行设计与安排.具体说来,应实施"三坐标的公共行政体制建构战略":一是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公共需求为轴心,分段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战略;二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化进程为轴心,收缩干预权力、提高治理能力的法治政府与效能政府建构战略;三是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为轴心,强化政治责任、拓展人民责任的渐进型责任政府建构战略.  相似文献   

17.
王义保  师泽生 《探索》2011,(2):52-5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以政治学为基点,吸纳、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辟出异彩纷呈的学科新领域,新兴学科数量达20多个。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但也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多数政治学新兴学科在借鉴与创新中完成自身学科构建,取得累累学科硕果,但是,学理性知识创新不足、缺乏现实关怀、方法论的匮乏等问题已成为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了推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和日益走向成熟,需要注意和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基础性理论创新,因为它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石;二是更加关注现实政治问题,因为这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三是继续注重研究方法创新,因为它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政治学的产生是由于全新社会需要新的政治知识,因此考察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前提,不能不考察这个全新的社会。首先是主权国家和民主政治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阻遏;其次是现代国家政权的确立与维护需要特定的政治知识,从而为政治学提供了研究框架和研究对象;最后现代政治知识生产体制的大规模兴起,为政治学知识生产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5)
实验政治学在探究政治现象之因果关系上有独到价值,其发展反映了政治科学对因果关系探究和经验理论创新的优先价值导向。伴随着实验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实验政治学开发出诸如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调查实验、自然实验和政策实验等丰富的工具箱,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心理学、政治行为、选举和议会政治、政治制度、政治传播、集体行动与合作、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回顾实验政治学的演进及其影响,讨论实验政治学在识别因果效应和挖掘因果机制中的独特作用,结合实验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最终提炼出实验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应致力于探究中国政治过程、行为、制度等现象中所蕴含之"因果性"的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回顾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发现,国家建构理论是在20世纪中叶以来比较政治学理论范式由"行为主义革命"向国家中心论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批评国家、反对国家理论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无法克服的重大缺陷,它的衰落促使"回归国家"学派的出现。而伴随国家中心论的复兴,以及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境遇、当代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困境的关注,国家建构问题进入很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形成了以蒂利和福山为代表人物的"内源型""外源型"两种国家建构理论。目前国家建构问题研究向度与价值取向含混而多维,这一现状影响了国家建构理论的学术关怀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