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群众路线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起和发展.它是党的认识论、价值观念及工作方法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并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概括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不竭动力和理论品质是创新;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途径;以党的建设为切入点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了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覃胜业 《传承》2013,(4):86-87,116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我国存在的突出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回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求真务实是三个重要环节,也是与时俱进的三个重要理论内涵.它们共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化,共同拓展着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事求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求真务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洁 《传承》2013,(8):29-31
九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邓小平是新时期探索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在理论贡献方面,他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恢复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科学对待并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三维,即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主体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体,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主体,三维一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基本架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维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相对独立、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要求中实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白洁 《传承》2013,(6):29-31
九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邓小平是新时期探索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在理论贡献方面,他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恢复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科学对待并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共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总结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立足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探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紧密联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始终坚持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杨茜 《前沿》2009,(5):35-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实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现代史当代史,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张录平 《湖湘论坛》2008,21(3):11-12,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认识的升华,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论创新的科学性、理论认识的系统性和理论发展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发展确定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3.
卢国琪 《求索》2011,(2):102-104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中国化的新概括,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是做出科学决策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明晰事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统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新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的伟大历史成就,不仅使它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旗帜,也深刻启示着世界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新探索。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庆东 《前沿》2004,2(1):45-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 ,对于坚持和发展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无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研究 ,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需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核心在于应用 ,本质在于创新 ,目的在于“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归宿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纪宁 《人民论坛》2012,(20):218-2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萌芽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形成阶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熟阶段。各个阶段的主题均是对中国国情切合实际的反映,是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果的总结,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科学认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学命题。这一命题涉及这样几个理论性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发展。这几个理论性问题是一个逻辑整体,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原则、路向、理论前提和当代意义等,属于前提性问题。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前提性问题,无疑对我们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和规律,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施维树 《求索》2007,(4):49-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逻辑层次。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后者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前者强调结合,后者强调发展,二者密不可分。历史性和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性。历史性强调理论的与时俱进。民族性强调中国时空架构和民族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20.
黄玉霜 《传承》2009,(8):54-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于如何使中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实现良性互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正是从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视角,在突破目前我国发展的现实困境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具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