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诱发犯罪的新因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场跨世纪的伟大革命。毫无疑问,采取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战略,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新旧体制交替并存,新旧观念碰撞融合,不同群体和个人间利益冲突加剧,各种弊病和漏洞难免产生,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必然增多,犯罪因素也相应增多。从宏观观察,主要有十大犯罪因素:1.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包括社会犯罪问题。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产权制度以及工资改革、房改和价格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关系到个人、群体间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加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西方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转型,建立了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化,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公民社会对我国社会的建设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公民社会的内涵和建设基础、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历程、现阶段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促进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抓住机遇发展律师队伍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经济体制改革将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将切实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针的确立,不仅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度、高效益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巴已经和必将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使各项工作面临十分有利的机遇。尤其对于律师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市场经济对法制的内在要求,为律师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法治…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作,为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表明,土地管理不仅属于经济管理范畴,而且也属于政治管理范畴,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管理部门,即任何一个部门不能取代,具有不可替代性;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带有行政职能。因此,研究和探索当前土地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是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所不应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强调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这些目标的提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袁媛 《法制与社会》2011,(22):23-24
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传统的政府组织体制已经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6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效果却微乎甚微,进展十分缓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数次政府机构改革并没有以法治政府为指导,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因此,加强和完善行政组织法,已经不仅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成为了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条件。而其中中央政府部门组织法是首当其冲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统一战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等各个时期的关键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寓于社会转型之中并深受社会转型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近现代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三次社会转型的主题不同,产生的动因不同,对我国统一战线产生的阶段性影响也有所差异。我国现处于第三次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在价值体系、经济环境、组织基础、利益格局等方面的转型造成了我国统战阶层的多元化、统战结构的复杂化、统战地位的强势化及统战力量的分散化,也使得我国统战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对此,我国各级统战部门在开展统战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创新统战工作理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搭建互动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经济相适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我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组成部分.我们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贯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视其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  相似文献   

9.
没有落后的社会,没有落后的国家,只有落后的政府及其行政管理。考察日、韩政府的行政改革,本文认为,行政改革是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适应过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是着眼于整体效能的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要求政府奉公守法;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政府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进而依法行政是个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拓展和深化已客观地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着权力关系、政治利益的再调整,关系着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升降,因此,改革中出现的扭曲和失范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可能还要剧烈。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控制已具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必须进行更适应发展变化的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公共行政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来探析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探讨张英忠(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官培训中心主任、副教授)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它是改革进入更深层次、...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立法的灵魂。党的十四大报告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编制立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应该以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本文即以十四大精神对我国编制立法的指导意义为题发表管见。 一、编制立法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依据,要自觉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党的十四大报告最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这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基础与经济运行模式将有一个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必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其制度支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改革开放既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其重要的变革内容,又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实现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又为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转型过程中,要求政府肩负起诸多角色。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在于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致力于建立和发展现代民主,培育市民(公民)社会。要完成这种职能转变和变革,必须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和秩序政治规则,确立真正的法律权威和政府规制的正当性,达成普遍的政治共识。《行政许可法》和《实施纲要》的颁布与施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确立了崇高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政府职能转变,一切均应依法推进,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范或曰“游戏”规则。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以法规范的形式加以明确,以具体的权力和职责的性质加以确认,以具体的岗位责任制加以保障,以市场主体乃至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作为监督制约。参与型行政是增强转变政府职能的可接受性、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发展经济和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新秩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16.
抓住机遇更新观念繁荣法学研究梁德超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健全的法制来保障。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  相似文献   

17.
蒋瑛 《行政与法》2009,(10):4-7
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延续,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发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经济体制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全能政府"过渡到"建设型政府",再到现在的"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完善。政府职能的演进已经体现出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服务行政将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而以责任观念为前提、以人本观念为基础、以电子政务为技术手段的服务理念的提升必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在践行司法服务、落实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创新审判管理、加强司法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法治的思维方式,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和研究,推动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 对几个问题的理解 (一)司法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法律性.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全社会法治化的过程,法治中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法治建设的认同,也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重要的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司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重要国家机关,人民司法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在维护党的权威,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威信.因此,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树立法律权威和建设法治国家的统一认识,形成高度共识,这样才能使司法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当代中国的改革,正在进行两大领域的根本转变:一为经济领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二为政治领域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转变。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宏伟目标的确立,行政审判成为依法治国的必然组成部分;其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合法权益的职能得到历史性张扬;行政审判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历史地提到议事日程之中。一、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中国的治国方略,历经三个阶段。早在50年前,毛泽东就指出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历的数次机构改革始终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中徘徊。作者在总结“怪圈”形成的原因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具有不可逆转性;改革实践由于各种利益严重冲突、各类矛盾相互交织而具有了艰巨性;改革的过程由于缺乏法制规范而具有了随意性和不彻底性。据此,作者得出结论,走出政府机构改革的“怪圈”,必须依靠法制的强制力和规范的程序,将政治体制改革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来,实行依法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