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于贪官,老百姓早就深恶痛绝,但庸官懒官同样可怕。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庸官死后去见阎王爷,他洋洋自得地陈述自己生前如何两袖清风,自以为可以得到赞扬,不料却遭到了阎王爷的斥责,说他当官几十年,整日浑浑噩噩,从未给百姓办过一桩实事,倘"置木偶于堂,不饮不食,岂不远胜公乎"!由此可见,庸官懒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怕。虽然他们不像贪官  相似文献   

2.
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官员死后见到阎王,自称生前是一个好官,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没有任何贪腐和过失。而当阎王问他有什么作为时,他却无言以对。于是,阎王怒斥:"你身为官员却求全自保,该办的事情不办,该断的案子不断,该上报的问题不报,岂不是负国负民?要是这样,我们还不如在公堂上立一个木偶,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要知道,无功就是过,不干更是过。"  相似文献   

3.
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见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人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了。无功就是过啊。”此官无言可答。  相似文献   

4.
赵亚兴 《奋斗》2007,(1):58-59
人活着,总得要吃饭。天天吃饭,自然有时也会想到“饭从哪里来”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有个皇帝,大概是想让太子从小懂得“稼穑艰辛”.问他“饭从何来”,太子睁大眼睛,傻呼呼地说“饭从米来”。大多数人恐怕还没糊涂到这个份上。头脑清醒的人,还是常提醒自己别忘了“吃百姓之饭”。河南内乡县县衙的三堂前,悬挂着康熙十九年由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相似文献   

5.
哲学故事     
《学习导报》2014,(17):45-45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  相似文献   

6.
百合 《廉政瞭望》2012,(18):52-53
《红楼梦》第58回,芳官的干娘迫不及待要替芳官给宝玉吹汤,还没抢过碗,却被晴雯喝道:“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小丫头们也趁势一边骂一边推,把她赶了出去。出来后又遭同伴奚落,羞得那婆子又恨又气,只得忍耐。此时,里面却是另一番光景:芳官吹了几口,宝玉笑道:“好了,仔细伤了气。你尝一口,可好了?”  相似文献   

7.
李隆汉 《廉政瞭望》2006,(11):23-23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晚年时他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令人匪夷所思,但在读过下面四则故事后,也许你会顿觉豁然。  相似文献   

8.
孟庆荣 《党课》2009,(5):72-75
曾经有媒体这样采访普通群众:“假如你有权,你会不会腐败?”没想到大多数人的回答竟然是,“我可不是圣人,那是说不准的事,说不定我也可能成为腐败分子”“大腐败可能不会搞,小腐败也会弄一点,吃点、喝点、捞点算什么啊”“先捞他一笔,弄他个无后顾之忧”“你捞我也捞,大家一起捞,法不责众”“周围的人都腐败,你不腐败行吗?  相似文献   

9.
郭庆晨 《党课》2014,(3):78-80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的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  相似文献   

10.
最近,常宁市爆出一则“你买官,我不卖”的新闻:常宁市市级班子选举换届时,极少数科局级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在该市选举换届工作会议上,市委一位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毫不留情地把两个干部送给他的“买官钱”公开曝光,当场转交给市廉政办。并在大会上理直气壮地说了这席话:“你买官,我不卖!我要了你的钱,我就是贪官;因此我提拔你,就是培养贪官。这样做,我的良心不容,我的人格不容,党纪国法不容!”闻此言,我不禁为之拍案叫好!时下,市场经济大潮已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事物已涂染上一层商业化的“浓墨重彩…  相似文献   

11.
明代白话小说《醉醒石》第11回就写了一个贪内助如何改造廉夫的故事:魏推官一向尚能廉洁自律,夫人却贪婪成性。有一次魏推官审理新捕获的强盗陈諶一案,本想秉公执法再“立个名”;不料夫人却收受了陈諶六百两银子的贿金,要魏推官将巨盗重罪轻判。这位夫人还振振有辞地说:“图名不如图利。你今日说做官好,明日说做官好,如今弄得还京债尚不够。有这一注银子,还了他不成?”魏推官与之争执,说:“官久自富,奶奶不要如此。”夫人却反驳他道:“官久自富!已两年进士,一年推官,只得这样,见钱不抢,到老不长。任你怎么,我只要这宗银子。”结果,魏推官抵…  相似文献   

12.
身为派出所所长的古德启,不懂法是什么,用他的话来说:“法?我不懂;屋子上有几根椽子我知道!”他不懂“拘留”和“逮捕”的区别,抓阄办案;在他的辖区,他想找谁的麻烦就找谁的麻烦,俨然当地的阎王爷……  相似文献   

13.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14.
由“你一个月挣多少工资?”所想到的老木前不久,在山西某县听到这样一则故事: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到该县视察,在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里,该县县委书记拿出红塔山烟招待胡富国,胡富国问他:"这烟你平时一天抽几盒?""连招待别人带自己抽,也就是两、三盒吧。"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5.
杨志在电话中让戒酒的人边喝边聊,他说:“酒不是好东西,既伤身,又丧志。喝酒的当时很舒服.让人产生兴奋和依赖。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吧,你去倒上酒,要喝兴奋,喝痛快,边喝边想,想想你醉酒后出过的事、丢过的丑,想想你的父母亲人为你留过的眼泪……”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1,(14):41-41
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  相似文献   

17.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项“外资”谈判即将成功之际,外商代表来到该企业的经理办公室,看到报刊乱放,书籍无序,墙角的垃圾也不处理。后来,该项目“黄”了。外商的理由是:一个连自己的办公环境都管理不好的人怎能让我们对他所管理的项目放心。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千年文化洗礼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而这个自古而来的称号却在当今世界中渐渐被一些人淡忘了。谈到“礼仪”,人们大多会想到“日本”;说起“绅士”,人们则会想起“英国”……如今,我们国家“入世”了,这一来,我们就会与更多的外…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画家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画家回答:“画狗和马最困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画家说:“画鬼怪最容易。”齐王不解:“为什么?”画家解释:“因为狗和马人人熟知,每天都能看到。如果你画得不像,人家很快就会发现。而鬼怪一类的东西,从来就没有人见过。所以你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吕坤的人,进士及第,从知县做到刑部侍郎。按说官也不小了,但他总觉得在朝廷中不得志,于是称病辞官,闭门著书。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呻吟语》,洋洋大观,今日读之仍通篇哲理,让人钦佩其思想通达。例如,他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  相似文献   

20.
随风 《求贤》2008,(12):24-24
那个学生答:“不重要,讨厌死了!”老师说:“但是10个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敌对的关系有时要比爱的关系来得更深沉,恨一个人要比爱一个人付出更多的情感。你若一直处于跟某个人的抗争中,慢慢就会失去自己:当你把整个焦点都集中在那个人身上时,他就涵盖了你的整个世界,成为你生命的重心。这样的结局,是你愿意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