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区文化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也包含着以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还包含着反映党的执政理念的亲情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和引导辖区的广大居民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目前,油田社区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为促进油田和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各种形态的新型社区已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初显端社会心理学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发现,影响社区成员社倪,这对重建社区新型观念文化和价值认同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归属感的原因之一是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即居民是否愿意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出发,新型社区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和把自己看成是社区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及社区生活的组成部谐社区精神、有益于社区成员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区文化。城分,直接影响到其对社区的喜爱和依恋。而从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市文化建设应重视社区文化内涵、品质与功能的开发,把发展展状况来看,由于传统邻里社区的…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发展的大趋势下,老旧社区“居民自治”的长期缺位一直是我国社区建设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上的难题。近年来,长沙市老旧社区在“硬件”改造的同时,以“居民自治”为内容的“软件”提质开始走入老旧社区,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行政负担较重、参与程度较低、社区精神缺失是当前长沙市老旧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去行政化”力度,加快组织化程度建设,塑造网络参与平台是今后长沙市老旧社区“居民自治”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郊型社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冲突和社区治理问题也日益呈现。J社区位于北京郊区,动迁前后,公共空间从一个自然村突变为典型的中国城市社区。自然而散落的内生家庭庭院、公共水井、私家磨坊、社区关帝庙和私家菜地,以及社区文化园和会堂被外观更精美、功能更专一、布局更集中的政府和开发商外生供应的社区广场所取代。社区组织发育不良,培育不够,导致动迁居民难以适应城市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社区传统社会交往、行为规则和社区自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断,新建公共空间不符合农民需求。此可归因于动迁农民自身传统习惯的延续、政府一刀切的公共空间供应模式、社区组织的缺乏。城郊型公共空间建设应当尊重农民意愿,强化社区建设,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于改善和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转变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帮扶社区弱势群体、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及社区归属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辖六区三县一市,面积8034平方公里,现有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426个。随着贵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的功能日益拓展。如何适应社区居民社会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新趋势,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文化含量和文化品味,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贵阳提供精神支柱,是当前我市社区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居民自治是有效实施社区治理的基础。分析1794例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影响居民社区自治参与动力的最重要因素是自治实际控制感,然后依次为社区社会资本、人格倾向、自治态度、自治认知。有效提升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动力的途径主要包括:提升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政治效能感;实现经济和政治健康发展,夯实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基础动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借助家庭、学校和职场实践三方合力,塑造良好人格品质;实施积极的社会说服,弘扬社区自治精神。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成,当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社区社会公共性内生动力不足和基层组织治理结构失衡的双重困境;建构反应灵敏、结构均衡、灵活高效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是有效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性匮乏的关键,但当前对基层组织增进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性发展的过程分析尚不充分。通过对天津市A村的个案剖析发现,应在整体性治理理念指导下确立以居民需求为主导的分散决策原则,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同时以多层次多中心的居民组织发展为基础,建构"蜂巢状"的社区服务供给结构,培育社区公共空间、社会资本和居民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本文认为通过改革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改革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培养公民意识、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等途径,建立一个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的,有党和政府、社会各方参与,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区域性文明社会,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社区居民构成越来越复杂,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传统的由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直接或间接提供的物质、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从社区治理实际出发,探讨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现公平公正、民主合作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是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田仙河社区管理中心以构建和谐社区温馨家园为目标,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大力实施和谐文化工程,全力推进职工家庭和谐、职工队伍和谐、在职与非在职人员和谐、社区与居民和谐、社区与周边环境和谐,为构建和谐油田和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有丰富的内涵与功能,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区共同体形成,社区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家园。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社区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城市应该从社区建设目标、社区管理体系、居民素养等方面着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区成为居民相互守望的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社区治理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动员社区力量和社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完善、安定有序、和谐共处的现代生活共同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调研结果显示,社区治理进步的最大困难在于居民主体力量的短板,难以动员社区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根本原因是居民缺乏民主精神,这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民主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社区动员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推动策略。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方向由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社区动员模式经历了由"控制型社区动员"到"管理型社区动员"再到"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的逻辑演变。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范式,"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居民需求、制度支撑、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社区文化、资源支持六个方面。"互动治理社区动员"机制包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动员机制;以系统培训为载体,构建动员能力提升体系;以建构社区文化为文本,激发社区居民情感认同;以积极开发与利用为手段,建立资源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01年起,峨眉山市在城镇范围内开展社区工作试点,对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这次改革以社区自治为重点,强化城市管理功能,完善城市服务网络,构建服务于民的新型机制。实践证明,这种社区建设新体制,居民居住地和认同感归宿感为纽带的特征明显,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目标明确,辖区内成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手段健全,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新格局得以构建。该市社区工作正沿着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参与、居民自治管理的区域性文明小社会方向健康发展。2002年9月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  相似文献   

16.
社区居民的参与是实施社区警务的必要条件。但目前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参与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社区警务乃至整个社区自治的发展。为此,应使居民利益社区化,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维持良好的社区治安和环境,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宣传,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加强社区居民自身素质建设,提高其参与能力;完善社区内各类组织的发展,增强其自治及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7.
横亘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过渡型社区难以过渡到社区治理的理想状态。既有实践与研究试图基于成熟社区治理框架重建社区与再造居民,却总是遭遇居民的消极抵抗,这需要深入理解居民的主体维度。过渡型社区中的居民社会想象并未局限在社区时空,而是依据长时段、跨地域的脉络认识自身环境和生命机遇变迁,其中奉献与补偿的国家伦理想象、陌生又自由的社区生活想象、享受又疏离的社区场景想象影响了各种社区治理结构与要素的落地。过渡型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应放弃自上而下的建构主义思路,由“己”出发探索社区公共性想象,在试验主义思路下完成社区治理体系建构与居民社会想象嬗变的弥合。  相似文献   

18.
<正>从事社区工作12年来,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街岳飞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韩燕霞,"情系社区、爱洒居民",走出一条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区服务、培育社区文化的新路子。韩燕霞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带领班子成员积极为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确定了"三点一线"的支部工作思路,即完善社区服务,科学服务居民,发展社区经济,优化社区环境,创学习型示范社区,提高居民素质,全面构建和谐社区。在社区工作中,韩燕霞推行分片包干模式,充分发挥社区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公共生活质量——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目标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目标大致可以整合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社区建设、社区自治和社区治理结构.与上述三种目标模式相比,"社区公共生活质量"从"社区"概念的本义出发,从社区内部共同生活发育和发展的视角来定义社区发展目标,以期改变"社区建设"模式中的"国家中心"痕迹和"社区自治"模式中对"免于他者控制"的过分强调,同时由于它把重点放在"生活"上,因此能够避免"治理结构"模式中由于过分关注结构和制度创新而使发展陷入"内卷化"的可能性,也更具赢得社区居民认同、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研究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而重塑由政府介入、市场参与、组织发展与居民集体行动构成的社区治理新结构则是其要点。政府是引导者、服务者与监管者,提供基础性社区服务;市场是资源的主要供应者,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多样化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社会组织是政府与市场的补充者与调节器,通过公益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社区居民是社区事务的参与者,通过集体行动维护自身权益。在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新治理结构下,依靠法治保障与科技支撑,多元主体民主协商、通力合作,进而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