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很大一部分是政治信息的传播,因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占有权威的信息源,媒体对事态的报道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外信息公布的状况。研究公共危机事件中政治信息的传播对于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传播迅猛发展,信息全球瞬间流动,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积极主导善后、主动应对媒体、有效疏导民意、及时修复形象,变得异常重要。能否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把真相及时准确权威地公布出来,实现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媒体应对,关乎政府形象塑造,考量政府公关能力。组织传播理论认为,在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系统的流程中,信息最为关键。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和恢复是政府运作中的关键行为,并且影响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媒体应对,需要创新互动形式、传播技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有效传播手段,站在第一高度、讲究第一发现、力求第一时间、重在第一现场、找准第一落点、争抢第一发布,做到不瞒报、不漏报、不迟报、不错报,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破坏力的大小,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最重要的“人为因素”之一。但是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存在诸如规制立法缺乏、信息发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加重了其破坏力。我国应建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立法,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信息发布行为、社会公众信息传播行为进行规制,使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走向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谣言的蔓延既容易引发社会性恐慌,又有损于政府公信力,极大地影响了疫情的整体性治理。阻遏谣言不能简单依靠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而需要洞察谣言作为群体性无意识活动背后的社会心理诉求和意识形态表达。整理汇集"2020新冠肺炎""2003非典型肺炎""1910东北鼠疫"和"1894粤港澳鼠疫"期间流行的谣言,通过建立一个历史比较的框架,分析和解释重大疫情谣言规律性重现的原因,即谣言的产生是公众世界观秩序被扰乱后的慌忙重构、公众意识形态的集体具象化和公众渴望深度介入公共事务的表达。鉴于此,谣言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对谣言随疫情变化规律的掌握上,设置预防性前置性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多渠道多机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事件善后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软措施”。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演化机理分析,反思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的困境,提出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模式,既强调纵向的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的核心作用,同时也重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横向空间中的作用,呈现紧密联系的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不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易导致谣言盛行,影响公众理性判断,不利社会稳定。不论是从公共安全功能还是公众知情权等实际情况看,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必须主动应对,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培育公众健康应对的心态,重建社会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沟通是突发公共事件能否处置成功的关键要素。面对高频次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对危机的认识、反应速度、应用渠道选择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效果,因此,改变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沟通的重要性认识,创新沟通模式并加强相应制度建设,规范程序成为提升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沟通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网络谣言为辐射中心,通过构建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研究其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程度。据此分析出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变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反映其变化规律,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以利于政府和网络监管部门及时地,准确地做好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利益的调整不断凸显出来,与此相伴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对我们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如何科学应对和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公共事件牵扯面广,社会影响大,其中很多是突发性的,而又常常伴随着谣言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谣言盛行,每每催生或伴生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是为风险社会中的谣言风险。在某种意义上,谣言成为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谣言具有"社群共享"性质和"非理性"的一面,但是谣言也反映着社会精神状态,是一种表面扭曲但是底层真实的民意表达。近年来,高风险的领域也正是谣言的多发地带,这一契合性体现出大众对风险的感知和不安情绪。风险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媒介化特点使谣言的传播形态有所改变,为公共治理设置了难度和挑战。"辟谣"只是应急机制,积极培养公众对于谣言的"理性的怀疑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由被迫公开信息向自觉及时公开信息转化。面对媒体,"无可奉告"被列为政府官员的禁语。既然面对公众媒体必须要说话,那么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摆在了各级官员的面前。  相似文献   

13.
在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保证妥善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公安机关应当认真研究应对新闻传媒的策略,准确把握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新闻传媒的介入时间、方式,以引导新闻传媒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媒的低俗倾向直接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刺激犯罪欲望;传媒传播的有害信息,对犯罪人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传媒展现的犯罪模式可能成为犯罪人仿效的范例,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传媒对犯罪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足够重视,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今天已进入了网络传播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对信息的需求量空前增大,人类通过网络传播将非常容易地获取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网络所涵盖领域已经从信息咨询领域逐渐辐射到科学技术、大众传播、生活方式等相关领域,它作为人类信息沟通的一种新工具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行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关键点,对政府形象有正向或负向的放大作用,也为政府形象的重塑创造了机遇。汶川地震为政府形象重塑提供机遇、条件和选择上的新路径,即信息的公开透明、科学的媒体管理、塑造真实的领导人和英雄形象、双向平等沟通的传播路径和不再打造政府全知全能的神话、加紧构建政府问责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管理路径。从中反映出政府以人为本、重视责任和回应、注意依法行政的行政价值取向。要对危机后政府形象的巩固与完善,还需建设法治政府,将政府形象管理的新举措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现代行政文化,从根本上转变公众对政府的成见;增强公关意识,提高政府形象设计和形象传播水平;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形象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As digital era 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re deployed globally, researchers are debating their effects on democratic governance. We develop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whether these initiatives improve or undermine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apply it to the case of Government of Canada Wikipedia editing and an automated Twitter account (@gccaedits) tracking this activity.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of edits and analysis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requests we show that while most edits made are useful and non-partisan, the response of news media and government managers ultimately renders the editing a threat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 This complexit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ssessing the merits of 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their broader socio-political context.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more fundamental shift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media and administrative cultures are necessary befor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open government reforms can materialize.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中的大众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普及极大地影响到了大众群体在大众传播机制中的角色地位。网络媒介在其运作过程中鼓励大众积极地参与到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中来。大众传播一些固有的结构性特征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已开始形成了某些新的模式特征,这在“逆向的螺旋”、宽聚焦、自由裁量以及积极的信息反馈几个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9.
当前,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酝酿过程来看,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始终是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发展的关键。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舆情形成中,不仅是在获取和传播信息,同时也是在分析和评价信息。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发展中存在着监控体系不完善、信息监测与分析技术落后、对突发事件没有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网络舆情导向性不强和对青少年没有专门的引导机制等问题。认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提高对媒介信息内容的辨别能力,正确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学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是解决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媒介会产生“速增回馈效应”以及随之而来的“扩音作用”。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应与媒体建立双向对称型的沟通机制,通畅资讯的内、外流动。为此要重视培养育公安机关的沟通文化和沟通自主性,成立沟通信息小组,尽快公布事实真相,及时更新消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