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月5日,2009亚洲艺术高端市场博览会(AATS)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隆重开幕。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当代艺术市场也遭遇很大困难,艺术投资人对市场失去信心,2009AATS“迎难而上”在“拐点”制造“回冲”!其主题是反映“美、真、善”的严肃艺术,并力求建立“亚洲自主审美体系”,让世界文化市场对接中国。来白海峡两岸、  相似文献   

2.
丁宇 《两岸关系》2011,(10):19-21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两岸文化交流从层次到规模均不断提升。从富春山居图两岸合璧到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从《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到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从两岸汉字艺术节到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些今年引起两岸广泛关注的文化交流活动均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本期,我们采访到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女士,为我们讲述中华文化联谊会在推动两岸交流之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23,(4):49-50
<正>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迄今走过13个春秋,举办巡展60余场次,参观观众近百万人次,已成为两岸青少年搭建起艺术沟通对话的重要桥梁,也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2023年3月18日至26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北京展在台湾会馆成功举办。本届北京展以“艺‘述’家”为主题,作为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的收官之作,  相似文献   

4.
丁宇 《两岸关系》2011,(4):68-69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财团法人台湾美术基金会、中国美术馆、台湾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于2011年3月7日至4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是海峡两岸两个美术大馆深化两岸美术交流联合举办的当代艺术展,力求呈现两岸当代艺术新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两岸和平发展”愿景的正式提出已经7年,但在海峡两岸的实际政治生活中,两岸和平发展的共识尚未真正确立起来,成为指导两岸社会发展的普适价值.不仅一般民众感到陌生,部分政治人物的实际言行也与两岸和平发展精神背道而驰.两岸双方有必要透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深入系统地向两岸民众宣导两岸和平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让和平发展的观念深植人心,进而内化成为两岸关系互动中的行为准则.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社会化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两岸双方的公权力部门、政党、学校、新闻媒体、社会团体要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传播者、维护者.  相似文献   

6.
2009年3月13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展开幕,来自海峡两岸民间收藏的200余件寿山石原石和精雕作品亮相北京。此次为期一个月的展览重点推出海峡两岸名家收藏珍品,34公斤重的田黄石等数百件原石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展品还包括“太平有象簋”、“花果鼎盛”、“人生如意”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寿山石雕艺术珍品,及两岸金石书画名家的寿山石篆刻、印章和书画作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张克辉出席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副秘书长李路,副秘书长王安南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7.
闻喜 《台声》2011,(8):75-75
7月上旬,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2011海峡两岸设计艺术夏令营”开幕,来自台湾8所高校的24名师生与北京理工大学的20名帅牛参加。此次夏令营是“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两岸万名青年人交流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两岸年轻一代再次相聚在一起,共同谱写着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8.
埔编 《黄埔》2009,(1):1-1
2009年是海峡两岸关系进入“三通时代”的第一年,或可称之为“两岸三通元年”。从这个元年起,两岸人民的往来将十分便捷,仅就台商来说,早晨去上海开会,黄昏回台北吃晚饭的“两岸生活一日圈”已成为现实;两岸经贸的通道将更加顺畅,为业者节约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三通为两岸经济带来的效益可以量化,而难以估算的是由此对两岸民众心与心、情与情的连通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9.
2009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真正的开局之年,历经15年波谲云诡的两岸政治冲突较量之后,海峡两岸终于在波澜不惊之中度过最和谐稳定的一年。2009年3月11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专访时曾提出过对2009年两岸关系的三个期待:加强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大力开展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开展两岸各界,特别是基层民众之间的大交流。一年过去了,王毅主任的三个期待不仅基本上得以实现,而且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鲁洪柯 《台声》2009,(6):28-30
一 5月15日至22日,包括来自岛内各县市,各界别的8000多名台湾普通民众在内,海峡两岸上万名人士云集福建,参加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举办的首届海峡论坛。论坛的主题为”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由两岸50多个部门和团体联合主办,由开幕式和论坛大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文化艺术周、两岸民间交流嘉年华四大板块组成。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旨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民族认同。自2009年迄今,大陆共没立了28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重要遗址,如曲阜孔庙、湖南炎帝陵、随州炎帝故里等;  相似文献   

12.
两岸一家亲     
《台声》2014,(4):14-14
马年伊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一句朴实无华的“两岸一家亲”,成了海峡两岸民众口中的热词,今年全国两会上,也成了当仁不让的主题词。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政协工作报告中也提及“两岸一家亲”,随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指出,“秉承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4月28日,由两岸文化出版机构共同举办的“郑成功史迹图片特展”在台南市揭幕,在为期一周的纪念活动中,笔者感受到,郑成功已经深深植根于台湾民众的心中。  相似文献   

14.
第三届海峡两岸少年儿童美术大展于2月18日至26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辛次大展以“季·节”为主题,采自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百幅儿童画作讲述在“四季”和“节日”里发生的多彩故事。此次大展是两岸四地民间最大规模的少儿美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丁宇 《两岸关系》2012,(7):61-62
经过两岸民众的投票,在2011年12月揭晓的“海峡两岸年度汉字”的评选中,“微”字以40.74万票获选2011年度汉字。两岸民众在2011年通过评选认可‘微”时代的来临。“微电影”诞生时间虽短,却借助微博和日渐普及的智能手机终端,发展迅猛。  相似文献   

16.
<正>6月1日,"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十年回顾·北京特展"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两岸嘉宾与师生欢聚北京,共同回顾纪念大展10年所走过的不凡历程。台湾中华文创发展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华日报》董事长黄肇松与台湾高雄市艺教界20余位代表组团到北京参加大展10年的特别纪念,以期两岸继续携手,共同推动两岸青少年的创造发展。作为大展10周年特别纪念,本次北京特展不仅展出两百多幅历届精选作品,更是全面回顾了10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统一的过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政治行为,它需要两岸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调整双方的关系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共同意识和利益力量推动的结果.所以,台湾二千万民众的心态和前途取向,是攸关祖国统一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要研究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态度,必须首先了解台湾民众构成的基本情况及特征.1、台湾地区民众的基本情况“民众”是一泛指性概念,泛指人民大众.台湾民众从概念上讲应是不同民族、不同省籍、不同阶层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8.
李绪元  陆平 《台声》2002,(6):28-29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南京市南郊美丽的百家湖畔迎来了海峡两岸近百名风筝艺术家、风筝爱好者,由南京市台办、市政协港澳台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2年·中国南京海峡两岸风筝艺术研讨会”于4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隆重举行。研讨会汇集了两岸有关风筝艺术的论文数十篇,提供各具特色的风筝上百件。两岸风筝艺术家、风筝爱好者对风筝的扎制、裱糊、绘制、雕刻、放飞等技术进行了广泛交流,对风筝在国际上的走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百家湖市民广场进行了放风筝比赛,令南京市民大饱眼福。两岸风筝一脉相承台北市“国父纪念馆”…  相似文献   

19.
升亮 《台声》2008,(6):14-15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灾情持续牵动着台湾民众的心。各种赈灾捐赠成为岛内最热的活动。台湾救援队和医疗队赴大陆参与救灾的报道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四川震区下落不明的台湾游客受大陆援助安全回家更让岛内感受到两岸的“同胞之情”5月19日14时28分,执行厦金“小三通”直航正待前往金门的大陆客轮“五缘”号汽笛长鸣,船上的台胞自发起立,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岛内媒体指出。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牵动台湾同胞的心,也让两岸间许多“第一次”成为可能。这次大地震使两岸民众“走得更近”,有“震不破的同胞情”!  相似文献   

20.
在统一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两岸谈判台湾问题的形成由于中国的内战及随后的美国干预,这是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都追求国家的统一,虽然在具体方式上存在着分歧。祖国大陆方面,从“解放台湾”发展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台湾方面,在二落时代也一直坚持国家的统一,从“反攻大陆”演变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海峡两岸解决这个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统一意识。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会有共同的语言;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可以取得协议,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这种统一意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民族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