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是农业社会主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择东的社会主义是“乌托邦”,更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是民粹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说:勺936年c,史沫特莱访问延安时,以她特有的直觉,领悟到毛泽东可能有他独特的价值取向,说了一句意味深庆的话:”在毛泽东的意识深处,有扇门,一直没有向其他人打开。’这扇门通向何处?我个人感觉,理论上通向民粹主义,实践上通向‘文化大革命’通过对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前后的理论创造的考察,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能成立的。因此,大文想以此为…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民粹主义讨论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粹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俄罗斯的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其基本观点是,落后国家依靠农民的共产主义精神较之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容易向共产主义过渡。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某些观点表明他有民粹主义色彩。与民粹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新民主主义论对于总结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3期刊登沙健孙的《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文章说,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思想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这种观点最初是国外学者提出的,国内也有人响应。对毛泽东的这种指责,带有严重的、根本的性质。民粹派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革命运动中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派别,民粹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如果认为毛泽东具有民粹主义倾向,那就意味着毛泽东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家,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已。历史的事实又是怎样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一再强  相似文献   

5.
也评毛泽东的“一张白纸”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胡绳撰文说,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曾染上民粹主义色彩,其典型说法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作为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参加过毛泽东著作整理的资深社会科学家,胡绳的观点颇具权威性。然而以往也有学者引证毛泽东的许多话,不同意说毛泽东有民粹主义思想。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作一点深入的探讨是必要的。胡绳说,认为中国可以从农业国跳过资本主义(跳过工业化)直接到达社会主义的看法,一般被称作“民粹主义”。而那些不同意说毛泽东有民粹主义思…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经验为鉴戒 ,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直接成为今天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准备和基础。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1937-1949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面临着假三民主义、资产阶级专政论、"一次革命论"、中国法西斯主义、民粹主义以及农业社会主义等众多错误思想.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对这六大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批判,廓清了思想迷雾,从而在这种复杂的思想背景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合法性及其实现途径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民粹主义,主要表现为超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对此,毛泽东严格区分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论证当时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性。针对过分强调农民革命性而忽视其自私性的民粹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不能和农民混同"及"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命题,对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进行严厉批判。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差异概括为两条:一是民粹主义主张由封建经济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能超越必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有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社会主义;二是民粹主义设想在小生产者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大工业生产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生产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村情况,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建设的特殊规律,成功地进行了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变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体系。毛泽东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内容极其丰富,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依据马克思的预言,无产阶级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取得胜利。然而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和中国,无产阶级前后相继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这并不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正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结下的硕果。列宁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评价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时,特别注意到他与俄国民粹主义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联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教授认为李大钊1919年2月写的《青年与农村》一文,是“对俄国早期民粹主义精神最准确的表达”,并认为李大钊“正是带着这些民粹主义观点开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生涯,民粹主义也成为他的革命理论基础”,而这些东西,“都严重地影响到李大钊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并推测“毛泽东很可能受到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念中所夹杂的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李泽厚先生认为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就是毛泽东关于坚持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现实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指导。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实践性、高度的创造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毛泽东虽然未能完整地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但他的社会主义观是一代中国人变革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共同理想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其要点是:  相似文献   

12.
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俄国的一种代表农民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它极力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主张从农村村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内外学术界曾经对"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待民粹主义的态度作了简要述评,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下造成的,并非是民粹主义的问题。最后,笔者认为毛泽东绝不是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民粹主义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曾染有民粹主义色彩的 ,是我国近代史和党史学界的著名专家胡绳同志。在此 ,本文试就民粹主义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关系问题谈一些看法 ,不当之处欢迎批评。第一 ,从思想根源来说 ,两者都是唯心主义的产物。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人民民主政权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刚刚完成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 ,试图通过单纯的调整生产关系 ,从而达到对生产力的极大促进的良好愿望下而按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模式加速中国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一次失败尝试。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胡绳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很有理论深度的论文。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些简要述评。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应反对民粹主义,正确予以处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用民粹主义的思想还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处理,是中国革命诸多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胡绳列举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几种有影响的看法。一种看法是,中国可以从农业国家跳过资本主义(跳过工业化)直接到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莫里斯·迈斯纳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性质和特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给予了比较中肯的理论概括。他系统地提出了毛泽东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乌托邦"观念以及"民粹主义"倾向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作了冷静的思考。尽管国内学界难以完全认同迈斯纳的解读,但不可否认,他的确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最早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认真学习和回顾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同志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思想和探索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革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改革的观点,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一、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3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上和道义上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3页)“这…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1.“1956年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的,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关于社会主义划分阶段的思想主要是列宁提出来的。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不完善的第一个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上述看法没有反映出不同起点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不同特点。所谓初级阶段是指,象中国这种由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旧社会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没有赶上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前所处的特殊阶段。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曾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虽然有些还不甚成熟,有的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坚持,但它毕竟是开拓性的。毛泽东不少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直接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