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技术即无家可归的年代,海德格尔经验的是非诗意的居住,他因此期待还乡,期待诗意地居住于语言的家园中。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显现于其晚期的语言思想中:语言不仅道说而且沉默;在对语言的倾听中形成了诗与思的对话;能死者接受天地人神语言四元所给予的尺度,从而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环境问题,促使我们建筑当代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后期或者晚期的语言思想,既处于西方现代思想的终结处,同时又处于后现代思想的开端处,终结是一种完成,开端包含着未被展开的丰富性,因此对于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研究便成为了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在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研究上,国内外学术界源于批评视角或对于海德格尔思想分期的原因,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均存在值得商榷或不足之处。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条新的研究思路,指出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在诗意语言的维度中,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思想、诗意的居住同属一体,它们构成了海德格尔晚期之诗意语言思想。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考体现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的历史性中,但在晚期更凸显出其语言思想的批判性。晚期海德格尔通过对非诗意的语言即日常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以及技术语言的批判,努力克服了语言的不纯粹性及工具性的理解,为语言的本性即诗意语言的显现开辟了道路:作为纯粹语言的诗意语言自身言说,其言说的方式是沉默的道说,在沉默的道说中,诗意语言言说并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追问存在的意义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海德格尔后期走入语言,敢语文-存在思想。他通过词这分析揭示了存在与语文的源始统一性。语言的本质在于存在之言说即道说。思存即思存在现象学地展现和给予亦即存在之历史,存在历史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亦是此在的家,存在在语言中生成并保持其本真历史。  相似文献   

5.
“道说”———本质的语言乃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进而为确立人与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崭新的基础;海氏指出,生活在“思想贫乏”时代的当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通过“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而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自身具有先在性、规定性,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的语言也是不可言说的。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语言的特点及其分析言说——言说者——已言说的——尚未言说的——劝说这种整体性结构表明,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为存在自身的本性语言不是不可言说的,而是可以言说的。  相似文献   

7.
张福海 《求索》2011,(1):141-142,65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行进于诗性之途,而诗性之途说的是海德格尔是在境域生成的路向上来运思的,从而体现出其"中-道"思想的诗化倾向。"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思与境偕,思在存在中生成本真的人言,也即诗。思与诗偕,共同看护存在的真理之家——"语言"。语言也就是"真理的澄明之境"。"中-道"即境域生成之思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中-道"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思维取向,是海德格尔诗学的哲学始基,对"中-道"的澄明将对海德格尔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引。"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遵循中-道之路,海德格尔诗学研究才会获得本真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蒋冰清  ;刘宇红 《求索》2008,(3):199-200
海德格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他从存在之思来思考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未被遮蔽的存在的真理;语言是存在之家;人言对道说的应合与思诗和一乃是通向语言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语言理解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早期着重从人的此在性出发探究语言的言谈属性,后期则倾向于大道之说的显隐二重性。但其语言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即是对存在的追寻,从Rede、Sage到语言是存在之家,从语言的本质到思诗合一,都体现了海德格尔运思语言与存在共通的大地性,以及其语言哲学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10.
《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之间虽筮法不同,但基本象数之道一以贯之。尤其是《归藏》与老子思想在历史时间发生方面、"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思想内核方面、"有无相生"的宇宙生成方面、重坤用坤的意识方面和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方面都有相似性,并基于此探讨二者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虚无的虚无化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从而在根本上规定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道路。但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这要求我们走向思想的事情本身。这正是笔者所要显现的:海德格尔晚期在何种意义上区分了思想;随后是什么召唤思想,如何走向思想的事情,即作为林中空地的无蔽;最后虚无的虚无化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在这种对思想的显现中,思想自身敞开并把我们带入思想的道路中去。  相似文献   

12.
张福海 《求索》2012,(1):116-118
"本源之思"说的是对本源的思考,"诗性突围"说的是海德格尔用境域生成性的思维来思考本源问题。海德格尔改变了表象性思维的固化模式,而转变为一种非对象化的诗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境域生成性。思与境偕,思归属于境域。而最本源的境域之生成乃是是天地人神源初的相互归属性(化),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的研究将最终通往对"命运之诗"的思考。"命运之诗"说的是命运本源的诗性生成,也就是说本源的发生是命运性的,而此一命运性的发生也就是诗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代表了西方思想的两种形态,即理性主义和超理性的形态。胡塞尔顺着理性主义的道路进行挖掘,开拓了先验现象学的领域;海德格尔则试图摆脱理性化的哲学思维,代之以存在之思。但两者都意在超越旧形而上学的狭隘性,实现对欧洲"自我"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与他对人类本真家园的追寻是一致的。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也就遗忘了人类的本真家园。克服形而上学之危机本质上乃是对存在与家园的回归。这条回归之路只有在“乡愁”意识层面才是可能的。因此,海德格尔对乡愁的讨论契合了自身对存在问题的深刻把握。这条基于“乡愁”意识而迈出的回乡之路,同时体现出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本质领会。语言作为方言,乃是对存在的真正的领会,而方言本质上是家园之音,也是人类家园之所以可能的见证。通过“乡愁”,人类在思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存在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王俊 《求索》2011,(11):106-108
海德格尔的晚期思想凸显出对作为纯粹语言的诗意语言的思考,但其诗意语言思想有其限度。我们需要对其诗意语言之思以及语言本身进行再思,揭示诗意语言的当代性,让诗意语言成为真正纯粹、开端性的语言。在区分欲望的语言、工具的语言和真理(诗意)的语言三种话语之后指出:诗意语言同时是欲望、工具、真理(诗意)三种语言的游戏。当代意义上的诗意语言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在当代的命运,促使我们建筑当代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 ,“存在”不是任何形式的“存在者” ,而是“意义之放光辉” ,因而是“缘起”的、需要“被揭示”的。“语言”的本质在于“道说”。“道说”乃是“让显现和让闪亮意义上的显示”。正是借助“词语”的“道说” ,“物”才“被赋予”了“存在”。所以 ,“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本文从八个不同角度阐发了这一命题的基本含义 ,以及它所蕴涵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20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如何吸收采用老子和庄子文本中的意象、隐喻和观念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中国和西方思想的互文性。相当多的思想家对老庄哲学感兴趣,其中包括布伯和海德格尔。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1)老庄哲学中对效用、益处和目的性的质疑如何成为德国哲学吸收的重点。(2)技术的现代性和工具技术合理性表现为意义的危机和失落,《庄子》的诗化特征如何为恰当地回应这一问题提供线索,即从老庄思想中所能理解到的那种诗化的、灵性的世界如何成为布伯和海德格尔批判技术现代性的武器。(3)布伯和海德格尔对庄子的关注并未回归到一种教义虔诚或超世的神秘主义——布伯期望一种内在地居于世界之中的现世的道,海德格尔期望一种诗化的道——这是如何做到的。不同于布伯早期从老子那里吸收的单一的、基础性的、反语言的教导方式,《庄子》里表达了一种对话式的、沟通和解式的精神。通过将语词、微笑和寓言哲学化,庄子用类似于犹太教哈西德派言说故事的方式,把对"道"的教化带回到日常生活中。在道家和哈西德派的教化中,诗性的情感话语比认知命题更具优越性。海德格尔对道家的理解深受布伯影响。海德格尔为了回答"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对道家的解释中表达了一种不能被还原到工具计算思维中去的"诗意栖居"的想法。布伯和海德格尔对道家的不同解释,表明对技术作现代性批判有不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由前期此在的真理到后期存在的真理,由解蔽到无蔽。海德格尔为真理奠定了一个存在论基础,并将真理转向了语言和艺术,由此体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诸多超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真理观的转向和超越,同时也对整个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正荣 《人民论坛》2010,(7):242-243
老庄"大美",实质上是指形上之"道",或由形上之"道"显现出来的"本源之美"。在老庄美学体系中,个体需要特定的生命超越,才可以感通"大美"的存在。依据老庄"道在一切中",以及"道器关系"的思想,这种感通发生的同时,亦即"大美"以一定的形象形之于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倪飞 《江苏政协》2014,(2):38-39
<正>如何更好地通过政协搭建的平台,发出好声音,营造好环境,传递正能量,值得每一名政协委员去积极思考并付诸努力。政协是各行各业精英汇聚之地,应该是发出"好声音"的地方。而真、情、实是政协"好声音"的三要素。真,是"好声音"的生命。"讲真话,道实情"是政协委员应有的品德、风格与操守。反之,如果不讲真话,虚与委蛇,实际上就是一种失职。讲真话需要勇气、责任和自觉,更需要动力、功力和技巧。唯此,才能说切合实际的话,说情真意切的话,说真知灼见的话,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