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周小花 《前沿》2010,(24):55-57,118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民本思想,包括"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制民之产""有恒产者有恒心";关心"鳏、寡、独、孤";"治礼义"、善"教民";"尊贤使能";"省刑罚""罪人不孥"等。这些民本思想对树立服务理念、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如何行政及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戴铮勤 《今日浙江》2012,(23):62-62
蟋蟀,又名蛐蛐,因"谓其声如急织",古人名之促织。余幼时喜爱斗蛐,印象颇深。大凡得若"铜头、铁头将军"般性猛音高、善鸣健斗之蟋蟀者,均如获至宝、居为奇货。而若"筒儿将军"般玉其外、败其内,竹筒里自鸣得意,擂台上一败涂地之蟋蟀者,则多贻笑大方、自惭形秽。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教育得了"病",而且病得不轻。是否"病入骨髓"尚待研判。但起码已非"肌肤之疾"了。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整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灭史断其根,灭教绝其后",只有最短视的民族才不惧怕教育的毁灭。为此,本刊邀请资深专家、学者乃至教育官员一起为教育"把脉":不论是冒进、浮夸、攀比、追求大而全的教育风气,还是以成绩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教育取向,抑或有关部门垄断教育资源、把持教育决策权管理权的现实……无不为众人严词抨击;而面对教育的种种乱象,  相似文献   

4.
李荣东 《今日浙江》2010,(24):56-56
“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之为官从政有“五畏”:一畏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畏政事苟且,且官人不负其责;三畏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畏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方;五畏刑赏失中,而心中不知所向。  相似文献   

5.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祝杨军 《前沿》2013,(7):171-174
科学发展观演变的生态伦理意蕴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其核心是研究"善",从而在理论层面揭示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本文从"物欲之善""公民之善""生态之善""人之善"和"和谐之善"五个维度分析展开,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伦理形态,从其发展逻辑来看,每一次发展伦理观的变迁,都伴随着一种文化的嬗变,这种嬗变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7.
人之初的本性是什么?有"性善"说,有"性恶"说.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言,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说,人有相近的本性,后天的习得使人性各异,教育并没有其他的特殊路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他们曾经放逐流失的善端.然而,看看今天的学校,看看今天的课堂,看看今天的学生,说真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教人向善的本来面目,成了人成长的畸形模具.迷失的教育,演绎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教育的迷失,充满着急功近利的工具化色彩.教育全然忘记了自己应该是教人向善的社会活动.这种迷失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迷失.  相似文献   

8.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政治规律,《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众”,即是得民心。  相似文献   

9.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之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此墨子之言也。昔贤者论道经邦,盖欲天下后世知所取法,奠国家于盘山之安。余游匡山,如入桃源,因冀国家之治安如庐岳。特节墨子之语,镌刻于此,以告当世。亦籍以志鸿爪云尔。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夏日冯玉祥这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刻在庐山东南麓玉渊石壁上的“墨子篇”,占地60平方米。此刻盖以讽谏蒋介石也。冯玉祥在庐山刻的“墨子篇”,石刻大字个个端庄严正,笔笔入石径…  相似文献   

10.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11.
韩刚建 《前进》2014,(6):63-63
<正>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持续深入开展,让百姓高兴地看到突出为民服务的多项举措扑面而来。我们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民服务的情怀都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底色。而要想为民服务,首先必须有畏民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二字沉甸甸。正因为如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畏"职责不尽,"畏"  相似文献   

12.
刘锦涛 《公安研究》2012,(8):66-68,90
为与警务实战密切配合,公安院校需要加快推进转型发展,而转型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加强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路径是:配备好领导班子,走"人才强校"之路;摈弃公安教育行政化改革趋向,凸显教师主体地位;落实"关爱工程",提高并落实教师的政治与经济待遇;健全师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政治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14.
欧阳海燕 《小康》2010,(9):46-49
调查显示,"入园难、入园贵"、"教师素质问题"和"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是最受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歧视、侮辱、体罚学生",被选为中国老师最令人讨厌的行为,而"比吃比穿比阔气"则成为最令人讨厌的中国学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腐败不仅有损政府形象,而且危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反腐成效如何,攸关人心向背。这客观上促使当下中国须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反腐。自十八大以来,中央高频亮剑,打虎拍蝇、海外猎狐,对腐败行为"零容忍",不断将反腐工作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6.
七月里的一天,有朋友提议到深山的小村落去走走,想想花费的时间也不多,轻车简装一番,便一同前往了。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和春"的村落。关于"和春",朋友言简意赅地告诉我:它是闽南地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素有"闽南小西藏"之称。我对高度并没有什么概念,然而这"小西藏"之称倒真是让我有了五分兴趣,而在随后的两  相似文献   

17.
贺州市充分挖掘独特而丰富的红色资源,持之以恒地开展"弘扬传统,抵制腐败"专题教育,致力打造"红色故乡、绿色家园、廉洁净土"品牌,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勤政、廉政、善政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推动"幸福贺州"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瑗 《公民导刊》2010,(2):52-53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一则》点评:这句意思是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  相似文献   

19.
《公民导刊》2010,(2):52-5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一则》点评:这句意思是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  相似文献   

20.
民心向背与秦亡汉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荡六国之后,秦始皇自以为古今天下第一,自以为强力刑罚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逆民心所向而动;反秦的刘邦则是一位宽厚长者,出身于平民的他更能体会百姓的意愿有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验之于无数朝代的兴亡、多少政权的盛衰,这确实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何谓民心呢?简而言之,它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百姓的情感倾向,是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民心属于群体心理的范畴,具有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