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在批判和反思传统粗放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价值取向是"人的精准管理与服务",即首要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重要手段是精准治理,其内涵可分解为三个层次:精准识别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角色;精准区分不同群体的利益,更加关注弱势人的利益分配;精准提供管理与服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目标为精准维系秩序、精准保障权利和精准改善民生,而其实践路径则依赖于制度设计的精细化、主体互动的精细化、利益分配的精细化和资源供给的精细化。  相似文献   

2.
行政体制改革的宗旨应该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而有效供给。公共服务的供给组织不仅包括政府机构,还包括市场和市民社会组织。公平而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体现为不同类型的供给组织间的分工与协同关系,这构成了复合治理框架体系的基础。复合治理的框架体系呼应了复杂系统的组织特征——多样性、复合性、镶嵌性、冗余性和韧性。进一步讲,供给组织间关系是政府间和部门间关系的原型,复合治理视角下的行政体制改革意味着从政府间的分工与协同关系走向公共、私人和第三部门间的分工与协同关系。改革后的行政体制呈现出政府间关系镶嵌于部门间关系之中,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供给组织,而且也是复合治理框架体系中的元治理者。  相似文献   

3.
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是公共服务研究的重要议题。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忽视了民众需求偏好和需求管理,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供需错位。为满足目标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服务型政府建设要重视需求并强化需求管理,构建囊括需求调查、需求整合、需求传递与需求吸纳的需求管理体系,以更好地连接民众需求与服务供给,将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与自上而下的服务决策勾连起来,弥合供需之间的错位,实现需求信息与服务决策的无缝对接,提供适配性和精准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市北区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构成"四位一体"公共服务主体,实现社区事务的共治共管。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工作组织制度、卫星社区网格化体系、社区服务组织联合会"五配套"建设,实施惠民、楼院、数字、救助、监督"五大创新工程",收到显著成效。青岛市市北区的创新实践表明: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必须强化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实现由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重视培育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实行科学动态管理,实时了解民众需求。  相似文献   

5.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市域公共服务供给新内涵要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相契合。当前,我国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从"有"到"优"的转变,必须深刻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意蕴,明确市域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仍面临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以及供需匹配失衡的现实困境。推进市域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应以厘清主体责任边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破解供需失衡矛盾三个维度为实现进路,进一步增强市域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均等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6.
协作性公共服务是一种对官僚科层制单中心供给和新公共管理分权竞争供给的反思与修正,它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民众等治理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以增进公共价值为导向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协作性公共服务具有独特的理念、组织结构、运行体系和服务方式。这种以民生为核心、以协商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场域。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是新形势下的一项战略任务。青岛市市南区按照"五化"工作思路,下放社会治理权限,建立"两委一站"的基层治理结构,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有效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社会治理不单纯是一个管理过程,也是一个服务供给过程。只有建立完善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因此,要着力打造适应扁平化公共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社会动员资源的作用,积极培育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创新孵化器,鼓励社会创新和培育社会企业家,加大力度培育优秀社会组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配置基层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分享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实现了公众对于公共服务责任从"俘获"到参与共治的转变,并催生了分享服务的公共服务治理新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分享服务通过服务成本分担、服务边界明确、服务内容精确定制实现了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自身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服务治理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多元供给不充分和服务质量不足的问题,对未来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政府治理为视角.尝试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五W"模式:即从"Who(实施的主体)、Whom(受益的对象)、What(实施的内容)、When(实施的时间)、Where(实施的地点)"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认为政府治理的终极目标--善治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论文在借鉴国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政府需要转变执政观念,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遵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确立不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最后一公里"是"末梢堵塞"的现象,反映出下乡资源在供给、使用和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三个层次的行为上,各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最后一公里"的无法对接,有其背后的逻辑脉络。资源供给所涉及的供需和资源可用性问题,与上级政府的治理模式密切相关;公共资源在村庄的使用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受到农村社会的秩序与村庄的领导角色的影响;监督的对象与压力主要集中在基层政府,由于基层政府的共谋和农村集体监督行动的困境,使上下监督渠道堵塞。对此,应当转变政府治理模式,提高资源供给效率;发动农村社会资本,提高资源使用意愿;加强村民参与治理,应对资源监督困境。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与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基本公共服务在贫困村精准扶贫中具有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作用。但目前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并存,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持续保障能力不足,社会参与主体服务供给能力有待强化。因此,我们要优化政府扶贫体制,突出联动效益;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合理高效利用扶贫资源;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发挥社会扶贫力量的比较优势;关注贫困村发展变化,确保服务供给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再犯"是指以未成年初犯为基础,未满25周岁的一切重新违法犯罪群体。动态再犯性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征表性特质,我国青少年再犯预防面临失效的风险。青少年再犯防控的工作重心应为广泛依赖微观社会具有强大基层活力的民众防控。精细化治理背景下,针对民众防控对象矫治失效、民众防控主体无法联动创新及民众防控策略缺乏操作性的现实困境,青少年再犯防控中应实现民众防控对象的靶向分类矫治,民众防控主体的线性联动,民众防控策略的立体建模。应以社区基层组织、学校企业单位、公共场所以及公安部门为基础确定四个防控着力点,以支点之间的线性联动形成三个主防控面,最终构筑"民力为主,公安为辅"的点线面结合的青少年再犯立体化民众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引发了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以需求为导向、推行"两委两站"模式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思路。改革初期基层政府要搭好台子、建好机制,行政手段要适时逐步退出并强化事中指导和事后监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放手让社会组织走到前台,弥补行政手段的缺失,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及功能优化一直以来都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点与难点。学术界关于公共服务供给"单一中心"与"多元主体"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单一主体供给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必须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供给模式,这也是由公共服务本身的多元化特性以及各国改革经验决定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提出使我国公共服务多元参与体系有了本土化的理论依据,也为平衡政府、市场、社会三主体关系提供了思路。未来应结合社会治理重心转向与国际公共服务领域的整体趋势,分别从政府、市场、社会入手,树立新安全观与新公平观、融合公益目标与市场机制,进一步助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从而提升供给效率、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制约着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只有精准识别公共服务需求、进行针对性供给,才能够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满意度。然而,当前的公共服务却存在明显的供需偏差。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和Kano模型,对河南省李八庙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4项公共服务共划分为9项必备需求、7项期望需求、5项魅力需求和3项无关需求。对各项需求的重要程度及排列次序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应当在精准识别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改进供给策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新发展阶段,"城乡中国"将会成功转型为"城市中国",理解中国城市治理将成为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最佳窗口。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目标实现。空间正义理论与新发展阶段城市基层治理有着内在耦合,空间正义必然地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伦理诉求。通过对转型期城市基层治理的城市空间权利、城市空间贫困、城市空间更新等问题的批判,未来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需要遵循"人民性"的政治逻辑、"城市性"的治理逻辑以及"个体性"的技术逻辑,从"治理共同体""协商式治理"与"精细化服务"三个层面进行制度构建,形成迈向空间正义的城市基层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政府不断展开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失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缺失;跨地区性公共服务供给失灵。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激励不够、约束缺失、保障不足、跨部门协作不够四个方面。应该从府际治理的视野来思考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间关系、发展跨部门伙伴关系和引入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9.
目前,凉山彝区贫困村基层治理面临基层党组织薄弱、村两委治理能力不足的困境,彝族"家支"治理渗透在基层治理之中,产生明显的正负效能。为此,我们要通过基层治理创新,构建"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家支"多元主体共治框架体系,以党建为抓手引领彝区贫困农村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彝区贫困治理新格局,推进精准扶贫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公共组织与企业、家庭等私人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与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对象(公民、社会公众、社区成员)之间不是市场交换关系,而是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与"社会"是公共组织的两种基本形式,前者可以定义为通过国家权威强制供给公共品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后者是非政府性或民间性质的公共组织,自有其一系列特殊规定性。当代世界各国公共组织变革与整合的基本取向和趋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市场化、民营化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