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地缘战略,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从权力视角、空间结构主义视角、冲突视角和绝对主义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又衍生出地缘经济学、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网权论、天权论等,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权力内涵的多元化,非地理空间重要性的凸显,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地缘政治理论本身具有西方话语色彩,理论发展的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特别是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因此,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合理吸收有关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在发展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中国的地缘战略,明确地缘战略目标,动态评估战略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的系统性提升。  相似文献   

2.
公共权力观念是政治观念的核心,农民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2000年和2017年两轮山东农村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新世纪以来的"社会政策下乡",农民的政治观念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由"社员意识"向"村民意识"的回归以后,正在由"村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主要表现为参与村庄选举的权利意识增强了、民主选举意愿超越了村庄"熟人社会"的界限、越来越关心国家政治、对公共权力的期望趋于理性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评价更加积极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建设的制度设计应充分回应农民政治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蒋贤斌 《南风窗》2008,(7):100-100
近代以降,民主政治便一直是有现代意识的中国人之政治追求。时至今日,民主政治在中国尚有待建设,正是基于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提出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政治民主。前人未成之事业我们今天何以能成呢?在理论思想上、经验上,"以史为镜"显然是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中国协商政治的发展,从根本上看都是现当代中国基于传统政治文化背景对国家政治现代化、民主化要求的积极回应.其中的内在逻辑,是作为内核的"协商"观念的出现、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引发和促使相应的制度创制和实施,而制度的运作实践又促进相关观念的诞生和变化.百年来协商政治的历史演进可分为"萌芽与探索""确立与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建设"四个时期.百年中国协商政治的发展逻辑和历史进程表明,这一民主形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推动和领导下,中国特色的协商政治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提供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全球实力平衡正在快速变化,我们无法再用西方自由民主标准去判断中国的情况。作为中国政治传统核心的精英政治之成效如何,几乎肯定将成为评估中国发展的参照点之一。20多年前,新加坡政治领袖提出了"亚洲价值"的思想,称自由民主原则和实践不适合该地区,这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权是否具有普世性的重要争论。但这些讨论大多忽视了新加坡领袖提出的另一个创新性思想:他们认为,现代政治制度应该由精英控制。精英政治—领袖应该以德和才  相似文献   

6.
郭凯 《南风窗》2013,(21):8-8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和"、"中庸"里所包含的"执中"理念,可谓中国本土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古文献所记载的"允执厥中"、"允执其中"、"执两用中",以及"尧命舜曰‘执中’,舜命禹曰‘执中’"等,都是执中理念在中国古典政治中源远流长的重要记录。执中理念蕴含的"执中无权"要义,还携带了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平等理念、民主理念所对接的基本价值点。比如在乾隆的阐述中,执中可以这样理解:大舜之执两用中,非大舜自用其中也;彼两端之间,自有其一定不移之中,而舜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国际政治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挑战。中国崛起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有着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欧美能否接纳复兴的中国。这里,本人有几点思考。中国崛起是21世纪的国际政治现实这是一个让欧美难以理解且不愿接受的现实,因为中国的崛起有着诸多"居然":中国居然能把市场经济活力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融为一体;中国居然可以在2025年前后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居然能在西方认为"非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多元一体格局构成的变化,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构成了这种整合的主题,也成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丽 《法制博览》2015,(1):154-155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封建专制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职务犯罪贯穿于中国各个朝代始终。治官是治国的根本,而治官的首要在于防贪,"民主治吏不治民"、"民本思想"都是古代职务犯罪预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职务犯罪进行预防和惩治,来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富强、国家繁荣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社会,为了响应十八大的各项号召,反腐倡廉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职务犯罪的有效的预防,降低犯罪率,提高预防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职务犯罪预防有机结合,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需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诠释和发展儒学,进而理顺其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需要接受现代政治价值的规训。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转型和发展中的作用,依其性质而言,可以划分为建设性功能和批判性功能。依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建构、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并努力实现理论转型,是儒学助力中国政治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立足社会政治实践,积极拥抱现代政治观念,杜绝不假思索地回归传统的激进理念和狭隘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一党独大"到"多党并立",受族群政治与"青蛙政治"的双重挤压,马来西亚政治转型进程面临政治稳定性较差的困境.一方面,族群政治固化了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现象频现,激起马来西亚国内政治反对派的持续抗争,最后演变成数波"政治海啸";另一方面,"青蛙政治"以权力和利益为导向,成为新旧政权转换的催化剂,即利用政权更迭契机左右新政权的诞生.未来,马来西亚政治转型需要破解多重矛盾,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东欧的政治变迁——从剧变到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30年间,东欧政治经历了一个异常曲折、动荡和艰辛的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起,东欧各国普遍陷入难以自拔的多重危机之中。始于1989年席卷整个地区的政治剧变之后,以"民主化"、"市场化"、"欧洲化"为目标的转型成为东欧各国政治发展的主旋律。经过20年的转型,无论就民主的巩固、市场经济的运转及融入欧洲的进程来看,整个地区次区域间的差距明显拉大,多样化无疑将继续主导东欧未来的政治发展。东欧近30年的政治变迁表明,如何让本土因素更好地主导未来的转型进程,是东欧各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张顺 《台湾研究》2015,(2):69-77
2013年"白衫军运动"以后,台湾青年世代一反过去政治冷漠的常态,大规模参与"反核四"、"反服贸"、"巢运"等社会运动以及选举活动。本文以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理论为模型,系统论述台湾青年世代政治参与的以往特点与近几年表现出的新动向,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评估其新动向将对台湾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两岸关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无疑面临着政治发展这一严峻课题。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尚未成熟,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政治稳定,制约政治发展的进程。在现代化的大背景和中国社会转型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下,只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关系,切实解决公民政治参与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才能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30年是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从政治发展的宏观过程来看,这一转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经济中心主义"向"政治中心主义"转变,国家发展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从政治发展的微观角度来看,则经历了从"五五年体制"、"八六年体制"到"九六年体制"的转变;政党结构从保守与革新对立模式转向保守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及政党均走向趋同化。目前,日本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尚未最终定型,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俄罗斯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特别是认为中国在远东地区进行了"人口扩张主义政策"。这些看法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俄媒体的负面报道、俄部分"政治家、经济学家"的煽动,以及俄政府用以转移本国人民对政府的失望。近几年,中俄两国经济贸易量急剧下降,两国民调都表明俄中两国人民需要不断加强联系并积极互动。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而两国的强大及友好关系必将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广度和深度。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之后,《巴黎协定》进入细则实施阶段,而近年来全球气候政治的新变化,也给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既要直面英欧变局、美国"退群"与中美关系负效应、自主行动与履约等现实难题,又要应对低碳发展、国家间气候政治和群体间气候政治博弈等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需要在战略上应对全球气候治理"3.0时代"的挑战,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政治属性是党的根本属性,政治职能是党的首要职能,这就决定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价值要素不同、功能呈现各异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机制.广义上,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政治建设涉及党的自身政治建设——"基础性政治"、政党政治建设——"功能性政治"以及现代化国家建设——"目的性政治"三个基本方面.这三个基本方面既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指向,也是其价值内涵的实践形态.三者之间的价值融通与协同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逻辑.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党的自身政治建设为价值牵引、以政党政治建设为价值保障、以促进现代国家成长为价值归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价值内涵与实现机理.  相似文献   

19.
政治渐进主义--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原有的集权政治体制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失去了合法性基础.邓小平从经济与政治互动的角度分阶段构建出政治改革理论,分别以民主、效率和稳定为取向.改革后中国出现以渐进式政治转型为标志的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化水平提高,国家法理型权威确立,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政治动员程度缩小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有很大的合法性空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同时期农民政治参与情况的分析最能揭示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轨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百年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动员型参与、吸纳型参与、回应型参与、互动型参与、共治型参与等发展阶段,呈现出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语境下的鲜明特征.其中,政党、农民、农村和农业成为影响政治参与的最重要变量,逐渐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先进性、主体性、结构性、协同性"传承路径,从此中国农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政治参与路子.放眼未来,对标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动"三农工作",夯实发展基础,精准把握"乡村振兴大局"战略定位,发挥"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开创农民政治参与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