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大选后,马来西亚出现建国以来的首次政党轮替。政党政治的权力格局开始从巫统独大的单极形态转型成为多党制衡的多元形态。各主要政党沿着族群、宗教以及阶层的政治分野,呈现"两升一平一降"发展态势。从中长期来看,马来西亚的政党轮替将为中马合作开拓更广阔发展空间,但从短期来看,新政府各党派的权力博弈很可能引发政治风险,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使其政党政治出现五重变化,即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族群和多元政党制度并存、伊斯兰政党悄然崛起、东马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和最高元首虚位角色日益实权化。这些新变化折射出马来西亚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其背后多重动因相互交织。马来人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反腐败进程持续深化、东马自主意识的强化和仇恨政治的推波助澜,是马来西亚政党政治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1998年"安华事件"打破了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格局,从族群政治转向超族群的公民政治渐成潮流,并形成"两线制"新格局。为应对新形势,民主行动党突破华人政党的范围,及时作出重大政策调整,提出"世俗民主"的"第三条道路"政治路线,政策重点转向促进政治民主、社会开放、扩大公民自由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号召建立一个民主、公平与福利的国家。因此,它不仅获得大多数华人的支持,而且得到相当部分马印等族群的支持。然而,马来西亚族群政治根深蒂固,民主行动党从华人政党向全民政党的转型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及历史等因素使该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上面临诸多困境。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的民族政策,以服务于国家建构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同时,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也受到该国认同政治的强烈影响,执政集团与多民族社会的政治互动让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反对党势力和宗教因素对政策演变的影响也越发显著。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通过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和缩小族际发展差距促进了国族身份的塑造,却又在认同政治的作用下导致族群界限固化,束缚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殖民地国家需要在尊重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培养国民的政治认同、妥善分配族群利益,从而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创造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5.
分离促使国家和国际体系适时进行系统地自我更新。民族主权与族群冲突、国家建设与政权崩溃、民主化与政治失序、全球化与国际干预是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路径和表现。它们分别从社会原生要素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系统内外部权力的结构和关系、政治社会与垄断权力开放竞争和参与的关系、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性质与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关系,说明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动力来源,即"主权"要素改变、"政权"建设遇阻、"政治社会"关系不对称以及"超国家"外部介入。这四种动力统一存在于国家主权的"同质性""专断性""对称性"和"正义性"四种属性内。它们是主权国家在全球持续裂变和扩散的原因,也是当下国家发生分离的路径和动力从单一走向复合的提示。  相似文献   

6.
《当今大马》、《独立新闻在线》、《马来西亚内幕者》和《今日马来西亚》等新闻网站以及大量的网上论坛,正在成为马来西亚选民尤其是年轻人获取政治信息与进行政治参与的新渠道。这无疑对马来西亚政治系统的开放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潘永强 《南风窗》2008,(7):82-84
跨越族群的投票行为一旦实现,就成功击垮国阵不败的政治神话,改写了一党独大的政治结构。3月9日凌晨,在马来西亚中部雪兰莪州的加影市,反对党的支持者聚集在竞选行动室,焦急地整理各个计票中心传回的结果,得票显示该区反对党候选人稳定领先。  相似文献   

8.
范若兰 《当代世界》2013,(10):56-59
2013年大选与马来西亚政治力量的分配格局马来西亚是多种族国家,其政治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种族政治,马来西亚政治机制建立在种族基础之上,宪法规定马来人享有特权,政府政策也以马来人优先。因此几乎每个政党都以特定种族为支持基础,如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和伊斯兰党,代表华人利益的马华公会、民政党和民主行动党,代表印度人利益的国大党。二是由巫统、马华公会、民政党、国大党等政党组成的国民阵线,在历次选举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长期执政,而且在国会中一直保持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席位,反对党处于边缘。  相似文献   

9.
族群分离运动是全球性的政治与社会运动,对这一问题发生机制的讨论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学界的重要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地理—安全、制度—体系和攻击—回应三个视角展开的,但缺乏对变量的分析。从分离运动的过程论分析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族群分离运动的产生是国内断裂型制度安排与族群政治组织化相结合的结果,当分离族群与主体族群(中央政府)之间在权力获取、利益共享与权利机会等方面的矛盾难以在现有政治框架内解决时,当分离主义族群政党能够有足够的政治能力去开展分离运动时,分离运动就会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在2008年3月9日刚刚结束的马来西亚新一届国会选举中,执政联盟国民阵线(简称国阵)第一次失去了国会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反对党人认为马来西亚“投谁都一样”的政治时代已经结束,马来西亚的国内政治和民主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1.
欧阳晨雨 《南风窗》2013,(11):74-77
对于不平等待遇,第一代华人移民选择"随遇而安"。但是,新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对此并不认可。土生土长的他们,教育水平更高,民主理念更强,对马来人优先政策无法容忍。5月份,一场政治海啸席卷马来西亚,虽未扭转政治格局,却已撼动执政党根脉。5月6日,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选举结束.现任总理纳吉布领导的执政联盟"国民阵线"赢得国会222议席中的133席.反对党领袖、前副总理安瓦尔领导的"人民联盟"赢得89席。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剖析了拉美新社会运动形成的原因、背景及其表现形式,认为该运动开辟了反新自由主义、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新形式、新路径。不同于传统激进左派运动的主体构成,拉美新社会运动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异质性群体的抵抗行动;从斗争旨趣和运动方式看,不是通过革命政党组织阶级斗争来夺取国家政权,而是由一种不规范的、体制外的斗争形式发展成为一种被制度化、纳入到常态政治轨道的斗争形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维护民主权利的新渠道;倾向于向传统等级制的政治机构寻求自治社会组织权;形成凝聚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同意识来维系组织自身的运转。在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双重碾压下,拉美国家以独立的、真正的政治民主化为目标的社会运动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个多种族和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是马三大主体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60%、26%和8%.历史上英国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导致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不平衡发展.马来人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华人等非马来人在经济发展上较马来人有一定优势.马来人希望维护、加强其特权地位,华人等非马来人则要求各族权力平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分析马来西亚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客观看待马来西亚国家债务的现状,进而对其国家债务风险进行分析与判断。诚然,自2007年以来,马来西亚国家债务有所增加,债务风险有上升趋势。但是,目前其国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然而债务问题的政治化,使"债务陷阱论"在马来西亚债务问题上日益凸显。无论是债务问题上的国内政治化、债务国与债权国关系的政治化,还是国际政治化,都使该国的债务问题被强行赋予了经济之外的政治含义,对马来西亚国家发展、中马关系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合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避免债务问题政治化,正视其本质与根源,加强同中国在经贸领域和债务治理上的合作,是马来西亚解决和防范债务问题的应循途径。当前,马来西亚当局日益表现出超越债务问题政治化的趋向。中马双方以合作促发展,不但是解决马来西亚债务问题政治化的最佳途径,也为中马两国在债务治理问题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5.
魏伟 《当代世界》2013,(2):29-32
2012年,世界政党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总体保持稳定,局部不确定性仍较突出。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生态深刻演变,政党极化现象继续发展。新兴国家经济下滑影响政治稳定。西亚北非国家政治转型困难重重。多数发展中国家民主选举运行平稳。朝鲜、越南、老挝、古巴执政党抓党建、谋发展,巩固政权根基。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1月英国与欧盟达成"脱欧"协议。英国内部围绕这一协议出现了新的政治僵局和政治博弈:该协议在英国议会批准过程中面临巨大阻力,挪威模式、二次公投、无协议"脱欧"等可能性依然存在。"脱欧"僵局与近年来英国在议会主权的宪法体制、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演化、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身份政治与政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层面出现的政治转型趋势紧密关联,能否打破这一僵局也与英国围绕这些问题建构新政治共识的结果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林聪 《当代世界》2013,(11):35-38
政治转型涵盖了政权形态变更、政治制度重构、政治关系调整等多个层面。对于中东变局后的埃及而言,政治转型的核心指向是国家的定位和政权属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经历了从"家长式威权体制"到"共治式威权体制"的转变.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法治式威权体制.在发展的路径上,可以县级政权改革为突破口.建立自治性县政体制,改变目前的权力来源和责任体制;以强化国家的法制为基础,建立司法制衡制度,重构民众对国家权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主行动党在马来西亚39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其政策主张是通过宪法手段在马来西亚建立非种族的民主社会主义型社会,实现"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尽管它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反对党,但各种因素决定了其影响和地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