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柏拉图之前的希腊先哲们十分关心正义问题,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探讨过正义问题,提出了主要包括“自然正义观”、“利益—强权正义观”和“契约正义观”在内的三种有关正义的观点。在柏拉图看来,这三种正义观虽各有所长,但都持论偏颇,不能正确地揭示正义观念的本质。在《国家篇》中,柏拉图立足理念论,从德性正义论角度对三种正义观念一一进行了批评,并成功地将正义问题与苏格拉底式个人自治伦理相分离,而与社会的政治伦理相联系,架构在善性的社会秩序之上。柏拉图由此寻找到建构自己的德性正义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企业伦理往往以综合社会契约论等规范伦理学理论作为自身进行道德推理的理论支撑,而德性论这一伦理学的核心理论在企业伦理研究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从德性论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德性论研究的中心议题,探讨了德性论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德性论与企业伦理之间的契舍性和德性论在企业伦理研究中的理论地位,以期完善企业伦理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4.
道德哲学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苏格拉底实现哲学转向的原因,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内涵是"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即知识"两个哲学命题,他认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对"善"的认识,对德性的认识.我们研究苏格拉底不应该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更应该注意到他的研究方法与道德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它是一种德性幸福论。幸福和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同时更是构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大厦的理论基石。本文拟清理亚里士多德得出“幸福在于德性”命题的逻辑思路,以展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人的德性     
人的德性包括智德和伦理德性,人的智德在经济发展中是“增长引擎”,人的伦理德性能使人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实现道德进步,人的德性是必要的,而且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高严重相悖的今天,人的德性是重要的。但是,德性是一种选择,要使主体的选择指向社会福利,必须依赖主体的“觉解”与社会正式制度双管齐下对主体的选择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7.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理论前沿》2009,(14):21-22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渐次地形成了种种与“传统教科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武,主要包括:(1)实践哲学范式;(2)生存论哲学范式;(3)历史哲学范武;(4)文化哲学范式;(5)生活哲学范式;(6)中国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8.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外向超越路径,形成一种从终极存在意义上把生命、道德、认知统一起来的本体认识论。儒家通过超越化实现了知论德性化,但它同时面临着如何解决超越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关系问题,宋明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统摄闻见之知,现代新儒学提出智的直觉与良知坎陷的两种超越之知,对象化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求知、德的对立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知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人性的内溯和外求,建立了他们各有侧重的道德思想。孟子重视主体的心性品质,而荀子更强调外在的习行和教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可以达到德性的完美境界,他们的德性典范也是相似的。将德性由自我推至社会时,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王制”也是可以互补的。  相似文献   

10.
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分别处于中国和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源头活水的地位,虽然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在致思取向和架构社会上仍有很多的相通相融之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分别用“道”和“逻各斯”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旨在寻找一种囊括宇宙万有的概念;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使用“仁”与“德性”、“知”与“知识”等概念,来表达相似的道德主张和人生价值;荀子的“明分使群”社会建构观念与柏拉图的“分而治之”的理想国理念,均渗透着既“分”且“一”的社会和谐观等。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相通相融之处,寻找两者共同具有的普世价值,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深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德性伦理思想的思想理论渊源主要有西方优秀政治德性伦理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政治德性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德性伦理思想。以此为基础,从新的实践要求出发,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德性伦理思想,即政治德性伦理价值思想、政治德性伦理要求思想和政治德性伦理修养思想。这些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的根本指向,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德性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4):F0002-F0002
本刊以政治学和行政学为重点,侧重研究基础理论与典型实践问题,提倡原创、严谨、厚重和宽容的文风。主要栏目有“政治理论”,“国际政治”,“中国政治”,“公共行政”,“行政改革”,“政府与经济”,“行政与法”,“比较与借鉴”。选题重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学:理论、学科与方法论;政治哲学;中国政治(含党建)和刚际政治。  相似文献   

13.
社群主义是一种坚信人的社会性、毫美性的学说,这一学说坚持社群优先于自我和个人。围绕权利与德性的关系,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倡导的“权利优先于德性”做出了批判,并提出了“德性优先于规范”的主张。在道德运行的机制和目标上说。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与社群主义伦理具有各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群主义政治哲学的主将、美国著名的思想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在对当代新自由主义的规则正义理论否定性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正义理论,开启了从道德视角论证正义理论的先河。德性正义理论主张:社会正义应是一种基于实践之上的德性或美德,这种德性正义是具体的、发展的和多元互竞的,而且主张应得是正义分配的终极原则。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成果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已有充分条件进行构建。其根据在于: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共同的学术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中国哲学密切结合产生的学术新说,它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有了系统性,奠定了成为学科的坚实基础。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要坚持尊重思想客体的原则,总结历史发展的原则,合理逻辑整合的原则,多样化中趋同的原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核心是把“一般实践”和“具体实践”统一起来的新实践论,其展开的主线依次是以中国这个现实世界为对象的实践论的世界观,以中国的改造和中国人民自我改造之统一为实质的“广义认识论”,以引导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的新历史为使命的“历史创造论”。  相似文献   

16.
中、西法学语境中的“法律道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道德可以说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司法理论"或"司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道德性是在这一层面进入中国传统"司法"的.而西方学者讨论的所谓的法律的道德性问题完全不同,概括起来是自然法和实证法的冲突问题.可以将中国传统社会案件审理中所涉及的道德称为"司法者的道德性",将西方法理学强调的道德称为"法律或司法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中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学习、运用并加以阐发的,吸收中国优良哲学文化并从而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提升中国人民的实践智慧并从而有了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是用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的实践论,其阐释体系依照实践论、矛盾论、人本论和历史创造论的逻辑程序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巨大的学术进展,中国学术界对于这种进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同党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合作创造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德性”是民警执法过程中的心理基础,具有实现主体心灵秩序和社会人伦秩序的效能,不但能使民警在执法中趋向社会价值目标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对社会大众具有感召力。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努力探讨民警“德性”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德性论幸福观的理论背景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是最高的幸福.幸福的实现需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贯彻中道原则,以及将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十七大报告上,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强公民德性的培育和建构,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西方政治学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公民德性的含义。在我国要培育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首先就需要从个体自主性、权责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理性政治参与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