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父母、近亲属(一般也就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的条件与成年人相同,但对未成年犯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所以,在适用缓刑上与成年犯相比,应适当放宽。1.必须是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判处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适用缓刑的前提条件,这对于未成年犯也不例外。但是,无论未成年人犯了什么罪,对他们都要采取教育、挽救的方针。在量刑时应充分考虑对未成年犯从轻、减轻的情节,除考虑犯罪人的法定从轻情节外,还要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特别是对一些性质严重的犯罪,也可以考虑到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从轻…  相似文献   

3.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犯罪人具有涉世浅、可塑性强的特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检察工作既要符合一般的检察工作规律,又要符合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笔者结合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的实践,从更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出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捕、诉、罚、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关于非刑罚化处理方法的思考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淡化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罚的观念,而代之以保安处分和教育处分等非刑罚处理措施,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追诉的目的侧重于教育改造。如德国青少年刑法中的…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定性和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分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团伙犯罪归属的具体形式上。在理论研究的早期,学者紧跟国家刑事政策,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研究努力契合“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政策要求,多从青少年自身寻找团伙犯罪的原因,提出“严打说”、“感化说”等防治对策。随着研究思路发生变化,学界提倡“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再仅仅将犯罪归结于青少年自身因素,更多的是从青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探求犯罪根源,并提出“法律完善说”、“特征预防说”、“综合治理说”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资讯台     
法眼教育、感化、挽救六字方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最近在全国检察长会议上提出,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和轻微犯罪案件,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全国首例老总和员工公证“不拖欠工资不当老赖”第一人1月1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明文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入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中也强调,少年法庭应当根据未成年被告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审判的方式、方法上,注重疏导,寓教于审,惩教结合。如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程序中的法庭教育已为少年法庭所普遍运用,成为区别于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程序的重要特征之一。增设法医教育程序的意义十几年来,少年法庭积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自中央提出对青少年罪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和要象父母对待患了病的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那样,做耐心细致的改造工作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支持和政法干部的坚决执行。但在部分干部中,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说:“对罪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是敌我不分,不讲专政”。有的担心“政策越来越宽,严了干部,宽了犯人”。有的则把“三个象”、“六个字”片面理解为只是对罪犯管理上放松,生活上照顾。澄清这些模糊认识,教育干部正确理解中央的指示精神,这对于切实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和  相似文献   

8.
缐杰 《人民检察》2024,(4):29-32
面对亟须加强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紧迫形势,检察机关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抓手,依法做好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推动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分析研判,促进源头治理。同时,主动融通“六大保护”,督促各司其职,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合力。  相似文献   

9.
李常乐 《中国律师》2013,(12):67-69
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在新增的第五编“特别程序”中,专门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确立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原则。该章内容主要着墨于建立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援助、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以及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然而,对于未成年人人身自由影响最大的强制措施适用问题.仅仅抽象地规定“应当严格适用逮捕措施”.批准或决定逮捕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刑事和解观念逐渐融入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在司法机关的监督下谨慎推行。我国对犯罪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存在其合理性、必要性。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恢复被害人利益和未成年犯罪人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北碚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积极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青少年犯罪本着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成立了以四名具有良好法律素养和丰富办案经验、了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女检察官为核心的未成年人刑事办案组,通过完善办案工作机制、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开展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法制宣传、对青少年犯回访帮教等四项措施,把握可捕可不捕的一般不捕,可诉可不诉的尽量不诉,灵活运用检察量刑建议权,以真情感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四项方针,最大程度上维护了青少年的权益,为北碚区营造青少年犯改过自新的司法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汪新元 《中国审判》2020,(6):98-101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采用的标准是轻刑化,目的是为了教育、挽救、改造未成年犯罪人。笔者认为,现行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量刑上失之过宽,这不仅不利于教育感化未成年被告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之目的。在未成年人犯罪量刑上应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尤其应避免不区分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一味从宽的行为。只有刑罚的结果大于罪犯认为犯罪所带来的收益,刑罚才可以收到它的效果,才能真正教育挽救未成年人,使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杨良胜 《中国审判》2009,(11):58-61
“教育、感化、挽救”是贯穿于中国少年司法活动各个环节的基本方针。2006年8月,安徽省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和下发了《关于对未成年被告人实行“缓判考察”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对于依法应予处罚但隋节较轻的14周岁至18周岁违法犯罪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4.
相称原则是一项惩治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有原则.它要求“不仅应当与犯罪的情况和严重性相称.而且应当与少年的情况和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相称”。我国宪法、刑法、刑事讼诉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都对保护少年作了规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法律框架和防治保护体系,体现了相称原则,即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新刑诉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特别程序,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这一制度是落实宽严相济制度的重要体现,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又一举措,有助于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但这一制度仍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本文通过对不起诉制度概念和条件的阐述,指出这一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措施,期待这一制度能够尽早完善,为挽救和教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香港从青少年罪犯教育矫正的需要出发,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感化教育制度。所谓感化制度,就是对青少年犯罪的.依照法律的规定,经法院判决并发出“感化令”、“羁留令”或“社会服务令”.由香港杜会福利署以社会工作的模式,对“受感化者”分别实施感化服务、住院训练、社会带教服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少年犯罪案件有增无减,社会危害日趋严重,犯罪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等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审理少年犯罪案件的经验启发下,我们于1986年底成立了第二审少年犯合议庭,探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教育、感化、挽救每一位一时失足的青少年,为他们撑起一片广袤的天空,驱散他们的心理阴影,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做一个自由的人”,重庆市永川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明友谈到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指出。2005年来,该院积极探索新机制,制定了《关于公诉案件提出量刑建议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重视犯罪嫌疑人可以“从宽”的情节,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犯罪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检察业务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预防,提出了成立未成年犯罪案件专门机构并实行"捕、诉、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扩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的范围,暂缓起诉,适时变更强制措施,实施"帮教感化、积极挽救、预防教育、维护权益"四个工程,积极矫治、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未成年犯罪矫治、预防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成为搞好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提出,要全党动手,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实行教育、挽救和改造的方针。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解决青少年犯罪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已经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