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责条款发挥它的功效,有时是以牺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2.
免责条款发挥它的功效,有时是以牺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3.
李剑 《现代法学》2007,29(6):92-98
饭店"酒水不能自带"的规定往往被认为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而激起消费者的不满。但是,面对权利冲突时单纯从"消费者——经营者"模式来分析权益的优先保护并不能获得一个满意的结论。而事实上,通过对商品属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酒水不能自带"的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特定产品的特性,以及其所引起的消费者心理感受变化的原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竞争法通过对竞争秩序的维护,可以在整体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实质性地保护消费者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4.
刘迎霜 《现代法学》2011,33(3):91-98
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措施值得我国借鉴。我们应准确界定我国"金融消费者"的范畴。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路径应当是: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确立为金融监管的基本职责,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但更倚重于金融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郑青 《清华法学》2013,7(2):107-122
将证券投资服务的金融消费者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是对证券投资服务的消费者保护法制独立发展的回应。根据美国、英国、欧盟金融服务法中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定义和对"证券投资服务"的法律定义,证券投资服务的金融消费者可被定义为以非营业之目的接受证券经纪、证券咨询推介和证券投资资产管理服务的自然人。投资者是证券投资服务的金融消费者之另一个身份,但二者所表彰的法律关系有本质上的不同。为法律适用之意义,证券投资服务的金融消费者可被进一步定位为欧盟金融工具指令中的"零售客户"以及美国证券法中的"无经验投资者",且通过"专业客户"和"成熟投资者"的确立被间接定义。  相似文献   

6.
与每个“3.15”一样,我们想追寻逝去的一年里发生在消费者身上的惨案,来反思警示。但意想不到的是最震撼心灵的竟是一系列医疗事故案。 患者也是消费者。如果每个医护人员不确立这样的概念,每个求医者的生命和健康无疑悬于千钧一发之间,而医疗机构也将代价无限。  相似文献   

7.
在"公司帝国"肆虐的现代社会,人权的普遍关联性和至关重要性通过消费者权利得以体现。将消费者权利界定为人权,是对我国2004年"人权入宪"的有力回应,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时性"融合的具体语境。对消费者人权维度的制度设计,我们必须基于"消费者是弱者"与"消费者主权"的理念,就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对经营者的权利、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企业的权利和在政府与市场互动中对政府的权利三个层面展开,通过修改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吕斌 《法人》2013,(10):16-19
"后悔权"制度以追求契约正义与实质性契约自由为目标,有助于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关口前移。而草案二审稿中做出对"后悔权"的限制,是否隐藏着企业在背后的强势推动?那么,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权益谁来保障?自9月6日至10月5日,修订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下称"草案")正式对外公示并接受修订意见。本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法》)大修,是颁布近20年以来的首次"动刀",外界颇为关注。其中,关于网络购物等领域的相关规定,尤其是被称为"后悔权"的"7天无理由退货"被认为是本次修订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任务迫在眉睫。个人信息本质是权利束,进阶形态为权益束,消费者拥有数据权、信息人格权、信用权、个人信息受保护权以及信息潜在利益。文章认为应由义务模式转向权益保护模式,按照责任属性、分配、区分要点重置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责任,以"权益链接"救济方式对消费者实施精准保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舆论监督的加强,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常见诸报端,往往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再也无法挽回他们的生命,但是"前车之鉴"来为革新铺路才是正道。很多法律的制定都是靠个案的推动,例如孙志刚一人使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希望未决羁押制度的修正与革新,不再以更多的犯罪嫌疑人"非正常死亡"事件为代价。所以,应该该项制度应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争论多年的医患关系是否是消费者-经营者关系的问题,以现行法为依据展开讨论。文章首先讨论了"医患关系"和"消费者-经营者关系"的法律含义,以确定这两个范畴间是否存在交集;接着列举并系统地辨析了持肯定观点者和持否定观点者各自的论据。之后,文章探讨了若患者是消费者,将会对患者的权利和医疗机构的义务和法律责任造成的影响;最后从法律政策的角度分析法律是否应当认可患者的消费者地位。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本身是合法的垄断权,尽管存在一定的消极后果,但那是国家为实施知识产权制度以推动创新的必要代价。反垄断法是现代国家为弥补民商法调整之不足而自觉地干预市场,以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和经济活力而制定的。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在促进竞争、推动创新和保护消费者上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和协调的必要性:当知识产权的行使行为超出法律的界限,排除、限制竞争时,反垄断法就应当介入这种行为,并在反垄断审查中将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的"欺诈"有四种解释。这是对"欺诈"的文义在行政解释与民法解释之间进行抉择的结果,忽略了追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欺诈者对前置义务的违反,且未对消费者是否确受误导,所受损失是否与欺诈行为形成因果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这是长期以来将经济法上的"欺诈"等同于民法上"欺诈"造成的痼疾,故而无法理清实际损失与惩罚性赔偿请求权是否可分开主张,更无法对知假买假行为形成公允评价。应当在文义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体系解释方法,以欺诈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章关于质量、价格、如实宣传等经营者义务间对应关系为依据,阐释欺诈者违反不同前置义务的责任形态,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力求形成经营者—消费者共治的价值理念,通过目的解释剥夺消费者恶意破坏市场秩序时对经营者主张欺诈责任的资格。  相似文献   

14.
针对消费者在健身场所失窃物品的情况,经营者往往以"消费者应找看好个人财物,遗失后果自负"或通过提示"不对会员及客人在储物柜等处的财产损失或失窃负责"等为由,免除己方责任,不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赔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健身场所对于消费者寄存财物应尽的义务来明确经营者在消费者财物失窃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组织功能在技术层面上由组织结构保障。审委会纵横交叉的"十字形"组织结构,决定了它不具有以苏力为代表的社会结构与功能论的解决疑难法律问题、抵御行政干预、提高法官素质等"对法官的功能",但具有降低不确定性风险的组织功能。这种降低风险的方式是以不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以牺牲司法确定性为代价而获得的,就此而言,审委会是中国法院的一种反司法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吴刚 《当代审判》2003,(3):51-51
在日常的生活中,存在大量小额消费纠纷久调不决的现象,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即使有些消费者敢于把侵害消费者的商家告上法庭,但起诉成本高,手续繁琐,诉讼时间长,可以说是历尽艰辛。虽然胜诉,而其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的。如何使现行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的运行,设立专门的法院和法庭,处理小额消费者争议纠纷,新加波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颖 《法制与社会》2012,(14):75-76
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美国、英国、欧盟等相继进行金融改革,制定金融法案,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作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研究的逻辑起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也因此倍受关注。本文将从法律概念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视角,结合世界各国法律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指出目前我国金融法学者对这一概念阐释的不足,进而提出对"金融消费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黄忠顺 《中国法学》2020,(1):260-282
通过个别诉讼行使惩罚性赔偿请求权,难以对经营者形成足够的威慑力,消费者协会、检察机关提起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客观存在。即使将消费者协会提起公益诉讼的"公益性职责"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职权"勉强解释为立法者赋予消费者协会、检察机关以形式性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以该请求权为基础的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也只是受害消费者享有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集中行使方式。除非立法机关为消费者协会、检察机关另行创设实质性惩罚性赔偿请求权,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注定与特定受害消费者存在密切联系,无法从根本上破解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及其发放难题。因而,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对行政处罚与刑事罚金仅构成补充,在完善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应当强化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与其他消费者权益保护手段之间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一名看守所女管教、三级警督, 屡次以"谈话"为名,向在押人员及 其家属索要钱财,拿到钱后便利用 职权为在押人员"减轻处罚"。 最终,她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 代价:2004年5月17日,郑州市 中级人民法院以收受贿赂罪,终审 判处其有期徒刑9年。  相似文献   

20.
"期权"一词原属金融学上的概念,是指期货交易行为人预先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权利最后实现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以实现规避期货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的目的。这一概念后被引入犯罪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