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于歌 《法制与社会》2014,(1):210-211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积蓄文化势能、加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入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以篱笆、围墙、安全设备为明确标识的隔离社区实质上代表着一种城市空间私有化的生活方式。隔离社区的形成机理可以归纳为: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压力下的“隔离生成”;市场趋利行为下的“隔离扩张”以及全球化推动下的“隔离蔓延”。隔离社区导致了城市空间分异,这种在居住空间的聚集和隔离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预见的外部负效应,包括:城市不安全感外溢、城市公共物品消费不均衡、城市空间碎片化、城市社会分化与城市公共政策失败。隔离社区对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实现城市治理转型,才可能避免“破碎城市”加剧,走向“重整城市”。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正在推动着社会法思想由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转型.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已经开始从一元的政治国家向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分野的转型,权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权利规范从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之后,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在这一背景之下,人民结社的热情越来越高,各种社会团体大量涌现,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4.
同步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受益于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成功地经受住了由西方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与民主化的双重冲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与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又深受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在转型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将以契合法治中国建设为动力,在不断地向法治型政治文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力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这种主动性与渐进性的法治型政治文化的转型,既是维护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5.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道德操守的重视程度,可说是无与伦比。浩如烟海的正传野史,对“无辱官声”者的赞扬和对“有玷官箴”者的谴责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吏治腐败恰恰又是中国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顽疾和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重要成因。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但传统人治文化中所存在的道德悖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留下的这一遗产,正视这一悖论,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官员腐败行为的事先防范,注重对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进步和法律发展的进程中 ,人的发展、方法论的创新以及多元化一直是并且依然是社会的关注点 ,更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时代主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新世纪的基本走向是“回到马克思”。立足于民族与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学对“全球化”作了精辟的阐述 ,“现实的个人”是同全球化一起成长的 ,而法律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 ,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 ,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受到的冲击也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全球化意义在于 :在法律改革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 ,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参与 ,而不能被动地适应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长山 《法学研究》2003,(4):132-148
民间社会团体的广泛兴起造就了一场全球社团革命 ,它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国家与社会、权利与权力均衡互动发展和权力回归社会的当代走向 ,并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新型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机制 ;增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生自发秩序 ;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法治范式转换 ;推进了全球法治秩序的形成。中国社会团体则在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转型和民主法治建设中 ,成为推进良性社会分权、促进社会自律管理、维护转型期社会稳定、加快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似一把双刃剑。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化给现代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亦不例外。跨国公司和世界市场破坏了传统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基础。全球互联网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异化着人与人、公民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瓦解着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软法现象日益受到法学界的关注.“不是应该将软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根据传统的国家法概念,软法因为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而被排斥在法学研究领域之外.但是,全球化、民主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发展态势却预示着“法治国”理念下软法对于建设民主法治,促进公域之治由国家管理模式向公共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性.于是,“我国的学术界应该如何对待软法”逐渐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明孕育出荦荦大端的传统侦查文化的同时,东西方其他古老文明也培育出了精彩纷呈的侦查文化。在比较法律文化的视野下,与其他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侦查文化对比之中,我们更可以发现中国传统侦查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中国传统侦查充溢着关切人的“民本主义”色彩;“专制集权”构成中国传统侦查文化的根本品质;传统侦查文化中充斥着“工具主义”;中国传统侦查非常注重经验的积累,并发展起较为丰富的传统侦查措施体系和谋略体系。中西方传统侦查文化的嬗变既有殊异,也有共通之处,它们的嬗变过程为中国传统侦查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11.
杨利蓉  钟一 《政法学刊》2004,21(6):81-84
网络既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又是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化既区别于传统文化,又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裂变,具有体系的开放性、形式的结构性、内容的动态性和制约的松散性等特性,全方位地冲击和影响了传统文化。针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网络"信息轰炸"、"文化殖民"、"信息恐怖"和"信息欺诈"的威胁与挑战,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深化反邪教斗争中,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确立反邪教网络文化理念;拓展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反邪教网络文化活动;突出重点,建设权威网站,打造反邪教网络文化精品;科学整合资源,建设反邪教网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化立法规划和文化法律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在调整人们的社会文化关系和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些重要方面,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很初步的;长期以来,国家的文化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立法数量偏少,立法层次偏低,是个突出的问题。这离“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离依法有效地、公平地、稳定地促进和调控文化事业和一切文化活动的改革开放要求,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就上海乃至全国而言,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以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法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进程中还必须明确有关的文化法律思想,厘清有关文化发展与文化法制建设中的若干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文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文艺 《现代法学》2002,24(1):153-159
法律文化传播是法律文化在空间上的变迁与发展 ,对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法律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评述了人类学界和法学界关于文化传播的理论争论 ,然后探讨了法律文化传播的基本性质 ,总结了法律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 ,论述了法律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最后分析了法律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郑海兵 《行政与法》2012,(12):100-1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不仅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要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权力:鲍德里亚传播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现代媒介及其技术造成的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他认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构建的“仿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电子媒介改变了传播的交流情境,新的言语情境和话语结构对主体产生了构建意义。大众媒介通过编辑机制和传播技术为人们生产文化意义,广告则通过提供各种消费符号和影像制造着欲望和诱惑。大众媒介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生活指南的角色,强化了对受众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化圈及其语言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全球化致使出现了更多的英语变体,并蕴涵各自的文化.探讨文化教育的内涵,旨在使英语教育适应英语的演变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总体目标.英语文化教育既涵盖"内圈"文化又必须涉及"外圈"和"扩张圈"文化;文化教育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批评性文化意识,而且注重培育学生的世界胸怀;教材内容应该国际化,包含"内圈"、"外圈"和"扩张圈"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将推进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研究。法治文化是指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法治文化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法治文化就是法律的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般来说,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而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又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制度性文化建设与观念性文化建设的结合和互动。法治文化建设既应该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对公民观念的塑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s a scholarly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Hurricane Katrina's social and cultural devastation of the unique, indigenous culture of New Orleans. This study has been prepared as a scholarly and academic endeavor. However, it is also the basis for consideration of measures that could be taken to facilitate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New Orleans in a way that is respectful of its folk culture. The physical devastation caused by the hurricane severely compromised the precious cultural communities of the French colonial Gulf Coast. The impact was most devastating to New Orleans because of its distinctive folk culture, which includes vivid cultural rituals such as the Mardi Gras Indians, jazz, the jazz funeral tradition, second line parades, and local cuisine. This culture is potentially fragile because it is a living culture—not based on collections preserved within the walls of a museum, but rather in the lives of its people. It is indisputably worthy of respect and revitalization. This project, realized through intensive research, will surely benefi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most important, the people of New Orleans, to whom this document is dedicated. The project has been interesting, but it is an even greater honor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dvocate the necessity of reconstituting the folk culture of New Orleans through positive action to sustain the city's unique way of life. This will not be easy, but it is crucial for any "new New Orleans."  相似文献   

19.
蒋海松 《现代法学》2022,(1):94-108
我国民法典汲取了优秀传统法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法文化既形塑了民法典的独特人文精神,也对其制度建构深具启示。在精神牵引上,传统文化的德法合治影响了民法典浓厚的道德关怀,重视抽象化的人之德性价值为人格权独立成篇提供了哲理论证,传统民本精神、“法顺人情”、天人合一思想、诚信文化都有其精神传承。在民法典制度安排上,继承了传统的典章治理智慧和通过法典化增强民族认同的政治使命,“有典有册”、律例统编的传统形式启发了民法典简约的立法技术。此外,在具体制度上,传统家事法律制度深刻影响了婚姻家庭编,传统典权制度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行了历史论证。民法典对民族特色的彰显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民法典是民族特质的法意凝练,法治发展趋势要求从法律移植到“中国之治”,通过民法典提振民族精神也具有世界经验。但传统法文化影响不能过度拔高,其诸多人文主张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而缺乏制度建构。应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转换与批判性继承,引领新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20.
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兼论布尔迪厄权力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作为当今社会已被认同的“新的权力核心”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媒介权力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研究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对促进和加强我国传播学领域中相对比较薄弱的媒介权力研究有重要意义。布尔迪厄的权力理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为媒介权力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将媒介置于社会权力场中考察,对媒介权力如何在传播场中以其工具性资本而占据统治性位置、媒介权力如何通过构成符号权力或符号暴力来运作并发挥其效力等问题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权力,反思媒介权力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对社会大众和个体的操纵和奴役,警惕媒介权力在人类生活中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