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立法正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一次,并向社会公布征求全民意见,有望在短期内获得通过。《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对于劳动基准法和集体合同法,其处于基础或基石立法的地位,它既是资本与劳动力的联姻结合机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的变更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中诸如调职、加薪、升迁等均可归类于此。我国劳动立法包括已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虽已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未能真正解决法律适用上的不统一。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学界就曾激烈讨论过“文员变保姆”的法律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又上演了“月薪九千元的清洁工”的闹剧。  相似文献   

3.
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几个原则问题的争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立法依据:民法还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是以《合同法》为依据还是以《劳动法》为依据?这一问题在立法之初便有不同的认识。有论者认为,《劳动合同法》既然涉及合同,就应该按照《合同法》的原则平等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这种观点基于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是平等主体的假设,对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给予平等保护,即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以同等力度的保护。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劳动合同法》纳入了民法体系,以民法作为《劳动合同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董保华 《现代法学》2007,29(6):69-75
立法宗旨集中地体现了一部法律的基本价值判断准则。从《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的激烈争辩可以看出,立法宗旨问题关乎我们对劳动合同法的定位以及对其根本性质的认识。在承继劳动法立法宗旨的基础上,倾斜保护的社会法思路应该成为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论劳动合同法中的博弈机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其目的旨在改善劳动者的福利状况,这一目的的实现必然有赖于对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以及劳动博弈机制的选择等基本问题的澄清。因此发挥劳动合同法应有的作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博弈状况是立法完善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鲁勇睿  张倩 《法制与经济》2009,(2):74-75,77
《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其目的旨在改善劳动者的福利状况,这一目的的实现必然有赖于对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以及劳动博弈机制的选择等基本问题的澄清。因此发挥劳动合同法应有的作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博弈状况是立法完善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违反劳动合同责任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正在起草《劳动合同法》,立法中是否应当设定劳动合同一般权利义务条款,这不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劳动合同法能否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生效和劳动关系建立采取了分别确立标准的立法技术。本文将分析采取这种技术的原因和目的,结合考察实际效果,指出立法效果背离立法目的的事实,提出统一劳动合同生效与劳动关系建立标准,以具体制度设计实现劳动者保护的现点。  相似文献   

9.
阿计 《中国律师》2008,(4):43-43
2007年年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程序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2007年以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关涉劳动者权益的法律相继诞生。而在年底浮出水面的社会保险法草案.既是有“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年”之称的2007年的收官之作,又是社会保障法制的开山之作。这种不断向民生倾斜的立法努力。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这也是很多人对社会保险法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问题是,除了各种具体的制度设计,社保立法最应确立怎样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立法上首次明确规定了兼职的合法性,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的日趋成熟,兼职将会在我国大量存在。兼职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建立的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且是平行的劳动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其劳动权益应当受劳动法律保护,然而,兼职劳动者如何享有休假权却出现立法空白。本文以《职工带薪年休假务例》为视角,认为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单位都应当给予年休假,兼职劳动者享有双倍或多倍的年休假期,符合年休假的本质属性,既有法理基础,又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体现劳动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书面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规定明确,有利于节约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等成本,提高合同履行效率,所以书面劳动合同一直以来是我国劳动合同订立形式的立法目标。不过,《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为久被诟病的事实劳动关系留出生存空间,背离了书面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唯一法定形式的立法宗旨。建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克服这个不足,进一步完善书面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稳定。《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无疑是有利于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立的,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历史,其次重点围绕着劳动合同法立法中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劳动合同法颁行对构筑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均植 《中国律师》2007,(10):53-54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劳动合同法》在立法过程中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的颁布与施行,填补了现行劳动法律体系中的许多空白,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北京,一起索赔800万补偿金的劳动争议案吸引了法律界、企业界人士的眼球。  相似文献   

14.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缺陷与解决路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华 《法治研究》2009,(2):65-73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也与现实社会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研究《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缺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继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不久,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正式出台。本文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存在的立法漏洞或者变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未来的改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怀 《法学杂志》2006,27(5):6-9
经过数年的起草和拟定工作,《劳动合同法(草案)》已于2006年3月2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公布,向全国征集意见,本文围绕《劳动合同法》一些重要问题,如《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立法宗旨、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建议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怀 《中国法律》2007,(1):26-28,8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工作历经数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於2005年12月24日对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于2006年3月30日向全国公布草案,广泛徵求意见.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于2006年12月24日对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劳动合同法》这一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的制订成为中国立法工作中的热点之一,现仅就《劳动合同法》的制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沈建峰 《法律适用》2012,(12):89-93
劳动关系的界定问题是劳动法的起点性问题,但《劳动法》中却没有劳动关系的界定。在《劳动合同法》立法的过程中,立法者曾希望对劳动关系予以明确界定,从而明确《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对象。〔1〕但是最终通过《劳  相似文献   

19.
虽然证伪法益概念言过其实,但法益概念的立法批判功能危机并非危言耸听。在世界范围内的积极预防性立法趋势面前,法益概念正面临立法批判功能失调的现实危机。究其根本,危机的本质乃是既有理论未能适应后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及国家任务转变,从而带来超个人法益边界的限缩危机。因此,应更新法益概念的理解范式,使批判立法的法益概念理解能够同时回应当下刑法正当化及社会治理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进路,纾解危机的关键在于从沟通理性视角更新对法益概念的理解:首先,应明确法益概念在刑法正当化证成中的位置;其次,应基于区分“生活世界”和“系统”的沟通理性视角,厘清超个人法益与个人法益之间的关系,明确超个人法益的内涵及限缩方式;最后,还需区分法益概念的立法批判功能作用的不同论域,沟通协调立法与司法实践,纾解和防范法益概念的现实危机。  相似文献   

20.
劳务派遣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举国 《法制与经济》2008,(22):70-72,74
劳务派遣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用工形式,其雇用与使用相分离的特点,给建立在传统雇用劳动关系基础上的雇主责任规则带来了冲击。现有雇主责任规则在劳务派遣适用中存在难题,《劳动合同法》将一直在争议中前行的劳务派遣引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本文从《劳动合同法》的视角对劳务派遣的含义、特征作了介绍和分析,对法律条文进行了探讨性的阐释,同时表达了笔者对完善劳务派遣立法的观点,以期能够使其立法目的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