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哲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冯契哲学对这个世纪课题作了应答。区分知识与智慧的学说,是冯契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借用传统哲学中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这个术语来表示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这就真正从“融合中西”的高度上把握了哲学的本质——哲学即“爱智慧”。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哲学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古人解作明智或智慧.譬如《书·皋陶谟》:“知人则哲.”故在其后加一“学”字,即“哲学”.后来用于翻译来自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因为后者的本意即是“爱智”,由此而进一步地发展为关于智慧的学问.人类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黄金时代”或“轴心时代”的时期,.也就是大约在纪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印、希三方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大批伟大人物,通过他们各自独立的创造,产生了至今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化与文明.我们所说的哲学也就是最早地诞生于那个时代.西方哲人把这称做“哲学的突破”,也就是指某一民族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反省;通过反省,思想形态确立了,旧传统也改变了,整个文化终于进入一个崭新的、更高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智慧是什么     
哲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问。在西文中,“哲学”一词是由两个词根组成的,即“爱”和“智慧”。中文将之译为“哲学”,也取“哲”这个字的“聪明”、“智慧”的含义。可见,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千百年来,许多人皓首穷经、不辞劳苦地研究哲学。就是希冀哲学给人们带来聪明和智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智育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叶上雄主编的《教育学》第136页)而智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哲学--爱智"作为"学术--科学"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和问题,哲学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欧洲哲学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和层面:在古代希腊创始阶段,希腊哲人摆脱"知识"之原始经验技术之束缚,确立了"自由知识"之地位;至康德哲学,"自由"通过"实践理性"上升至哲学之最高层面,使"道德"以"自由--职责"为基础;由康德经过黑格尔直到海德格尔,"自由"由"理念"回到"存在".对于"自由"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主体--客体"、"有限--无限"、"存在--非存在"、"生--死"等问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紧密结合表现出信仰与理性融合的特征,符合“哲学是爱智慧”的立场与标准;海德格尔关于“木制的铁”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论证了哲学的多样性和超越性,他为中世纪哲学合法性提供了佐证.此外,中世纪哲学的道德向度也为合法性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正当生活”是中世纪哲学的道德之维,它的原罪论、神义论、存在论及世界观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1987年7月13日—16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哲学动态》编辑部,联合邀请在京的31名哲学理论工作者,在昌平县爱智山庄,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进行了专题座谈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的目的论指向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三大“悬设”为前提的“人是目的”和“道德神学”。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意义后,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对“智的直觉”及其创造性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道德本体不仅是理论的设定,更是具体的实在;由本心仁体发出的直觉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智的直觉,是“存有论的实现原则”;人类可以凭借“智的直觉”贯通现象界与物自体。  相似文献   

8.
“三晋”之称 ,最早约见于《战国策》。《赵策》有云 :“及三晋分智氏 ,赵襄子最怨智伯。”《史记·周本纪》也有“三晋距秦”的话。这个称谓源自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的史实。原来 ,晋国是春秋各诸侯中最强的国家 ,《孟子》就有“晋国天下莫强焉”的论断。晋国的卿士中 ,赵、魏、韩三家最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 4 0 3年 ) ,三家瓜分晋地 ,各自独立 ,成为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开始。由于晋国原地主要在今山西 ,所以后人就用“三晋”指称山西。文题所谓“三晋文化” ,即指山西文化。“三晋”地处黄土高原东部 ,周秦以来就是汉民族与“戎狄”杂居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生智慧问题,饱含哲学智慧,其智慧及其转识成智观念源远流长,内涵和意趣极其丰富。中国传统智慧观念是由德福一致、德包含智、智慧相通、福慧双修、转识成智等五个紧密相关的基本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包含实现“转识成智”路径的思想,这就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转识成智”的修养过程,并不是单一的智慧修养过程,而是“福慧双修”的过程。中国传统的智慧和转识成智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传统价值观中宝贵的历史遗产和观念资源,对于克服现代社会人们只追求欲望满足而无视人生境界提升导致的种种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  相似文献   

10.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问题始终占有核心的重要地位。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实用人类学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揭示;谢林的同一哲学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虽然把绝对同一体或绝对精神作为统摄和支配整个自然和人类的更高力量,但实际上是把人的精神或理性提升到了“绝对”、“上帝”的高度,而且在这个异化的范围内仍给予人以重要地位;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由人本学和自然学两部分构成,他虽然强调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但肯定在地位上、在道德即价值论意义上人高于自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入学”的角度,尤其是从人、自然、神(绝对精神)三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1.
《论语》的基本精神“仁、义、札、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经营管理之道。2007年是胜利油田的“和谐文化建设年”,胜利油田采油院把学《论语》引入到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来。《论语》赋予采油院和谐文化建设新的生命力与形式。  相似文献   

12.
近五百年前,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从而发生巨大的全方位裂变,其中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的中国学术之裂变最为剧烈。中国学术艰难地发生着转型,从传统迈向现代,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虽然这一过程今天尚未完全结束,但从总体上看则处于一个逻辑的终结点上。今天中国的知识人承担着这样的学术使命,自觉地终结这五百年的文化发展逻辑,合乎逻辑地创造出中国现代学术的知识类型。中国学术走过了子学阶段、经学阶段和理学阶段,今天则合乎逻辑地过渡到法学阶段。不同时代的知识类型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为之奠基,作为今天中国学术新阶段的法学知识而言,其哲学观念必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新道统论作为一种当代中国法哲学样式正是为这种法学知识奠基的。  相似文献   

13.
1987年6月24日至28日,《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市昌平县爱智山庄举行第八次夏季学术讨论会,议题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 会议对与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相关的问题,例如,中国现代哲学的起止时间界限,中国现代哲学的具体形态、特征、发展线索及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发展和历史地位,西方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研究现代哲学的态度、方法和批判继承等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光辉成就,与他学哲学用哲学是分不开的.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酷爱哲学.他视哲学为大本大源,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并说只有对哲学深下功夫,日新月进,才能不盲从他人是非,有自己真正的主张.从保存下来的他的《讲堂录》看,记的多是哲学、历史等.杨昌济老师翻译的日本的《西洋伦理学史》,他一字不漏地抄了下来.毛泽东不仅爱学哲学,而且善于独立思考,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毛泽东读过的《伦理原理》是德国康德派哲学家鲍尔生著的一部带有二元论色彩的伦理学著作.毛泽东在这本书上写了许多批语.阐述自己的伦理观、历史观、世界观以及对原著的引伸或批判,也有对原著的简要赞同语和章、段的提要.其中有许多地方是联系中国历史和“五四”前夜的国事与思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的,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观点.毛泽东反对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他在1917年8月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吾意即西方思想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  相似文献   

15.
外交学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培养德才兼备的外交、外事干部和国际问题研究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我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我院的全面教育中,体育究竟应该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体育教学应如何改革,本文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望得到指正。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段论述不仅精辟地阐明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关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什么?     
就哲学是在有无之间的摆渡而言,哲学是科学,因为它涉及“有”,同时哲学又不仅仅是科学,因为它还关乎“无”;就哲学是追寻本原的一种努力而言,哲学既是一种返回自身的返乡之旅,也是一种成就自身的未来之旅,因此,哲学在根本上乃是一种为己之学与成己之学;就我们只有回到本原才能回到自由身而言,哲学是还给我们自由的一种解放事业;而就真正的自身乃是自由身来说,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成就自由与守护自由.  相似文献   

17.
李瑞环曾说过:“哲学是智慧学、明白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作为新任组织部长,在未来的履职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哲学内涵,坚持用哲学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定能将压力转化成动力,把知识恐慌变成“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18.
崇高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尺度和人类历史的精神坐标上的终极指向,是哲学本体论追求的真实意义。但是,在当代社会思潮中,出现了“意义的危机”和“崇高的失落”,造成空前的价值坐标的震荡和“现代人的困惑”。因此,关于崇高的问题,不是一个是否应当追求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新时期如何追求的问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当通过批判性地反思“两极模式”下崇高的异化与消解,而重新达到“中介模式”下新时期哲学使命的理论自觉——本体论:哲学对崇高的承诺与寻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极具原创性的政治命题,大党独有难题的具体内涵有六点:“初心之难”“统一之难”“能力之难”“干事之难”“问题之难”和“生态之难”。新创设的法学一级学科——纪检监察学致力于从理论思维层面,系统剖释大党独有难题这六个方面的破解之道。作为新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纪检监察学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对象的本土性、研究内容的自主性和研究方法的自觉性。纪检监察学主要有纪检监察理论、中共纪律学、监察法学和廉政学四个二级学科。对于大党独有难题六个方面的难点,纪检监察学的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承担着破解其中一点或两点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将很快成为历史,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与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特点相对应,21世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将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学知识、学技能、立足社会,长才干、敢竞争、谋求发展”的特征;二是“讲礼节、重奉献、塑造自我,爱自己、爱他人、热爱人类”的特征。前者强调大学生个人立足社会与发展社会的统一,后者强调大学生塑造自我与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