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数字经济呈现出与一般商品经济不同的诸多新特点,但其生产关系并未能超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范畴。从生产劳动的目的性、“数字活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程度、劳动力的补偿、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方面看,平台经济“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不属于劳动,更不属于生产劳动。“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产生的“原始数据”的价值既不是一般互联网用户的“数字活动”本身创造的,也不是数字平台“在从数据中创造价值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而是数字平台的价值在“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过程中转移到了“原始数据”上。数据商品的价值来自平台专业劳动者所进行的平台化生产、维护等劳动,而非普通平台用户的“数字活动”。在厘清平台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新型数字化平台获得的高额利润一方面来自对“活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来自由垄断带来的垄断利润。我国在融入数字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要摒弃数字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激活数字经济变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理论,是党校本科学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下)这门课中,重点应放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摘编)部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上。为此,对有关重点问题予以概括的解析,以供学习参考。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及现实意义商品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商品具有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揭示了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及其内在矛盾,特别是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阐明了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理论 ,是党校经济类本科各专业学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中 ,既要把握基本原理 ,又须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解。现就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些重点疑难问题予以解析 ,以供学习参考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及现实意义商品的基本特性 ,主要表现在商品具有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分析 ,揭示了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及其内在矛盾 ,特别是价值的质和量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批驳了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和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要素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的错误本质。借助于“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理论渊源,进而完成对私营企业主参与利益分配的性质分析。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教研部在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集中就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讨,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于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时代,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为后人进行经济问题研究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创立是人间的一个奇迹,在经济学说史上一直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2.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切入点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玮杰 《求索》2023,(1):66-73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需要引导数字经济中资本的有序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特定历史阶段下,资本在追求价值增殖过程中,合并不同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及财富增长的文明因素。这在数字经济中表现为在推进数字技术升级、数字服务普及,驱动数字劳动扩充,提升数字融资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资本论》所分析的资本消极效应,将可能在数字经济中衍生为数据等要素垄断的加深,虚拟资本投机的加剧,以及再生产结构的进一步失调等。在对待数字经济中的资本问题上,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序引导资本开辟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数字平台监管体系建设,保护劳动者在数字经济中的生产要素所有权,为数字经济中以片面寻求要素垄断和无序投机方式逐利的资本设置“红灯”,为在数字经济中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带动高质量就业方式获利的资本亮“绿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消费、分配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数据垄断表现出双轮垄断的特征。这造成资本增殖空间的扩大、资本统治力度的增强,也挤压着传统经济空间,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等问题。数据垄断的前提是数据的集中,而集中的数据掌握在作为数据载体的私人平台企业手中,平台企业掌握数字技术和算法是实现数据垄断的“另一条腿”。数据垄断有三种掠夺方式:一是无偿占有用户的数字劳动,二是基于数据垄断优势的需求“制造”,三是对数据空间收取“数据租金”。我们需要正确审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大卫·李嘉图在研究经济制度时,提出了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精辟观点,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不懂得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因而不能解决价值的实体、源泉和如何确定价值量等问题,更不能正确回答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资本家的利润从何而来的问题。马克思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事业。他首先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说,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  相似文献   

9.
孙巾雅 《理论月刊》2023,(5):98-104
在马克思时代,资本积累主要以时间为境域。进入20世纪70年代,金融资本的时间扩张路径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信用关系建立对未来剩余劳动时间的收益分配权;在虚拟资本运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重组过去、现在、未来的劳动时间,导致资产价格虚拟化激增,社会财富泡沫化繁荣;在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下,金融资本压缩流通时间,使时间呈现“0”度化趋势。金融资本积累的时间扩张路径从完成时态、现在时态进入未来时态,以跨期运行功能实现价值增殖最大化并缓解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矛盾。但从价值通约的角度来看,金融资本的时间物化形式是债务,当现实劳动时间所凝结的价值无法抵销金融资本的时间债务时,信用就会破裂进而引发债务违约。因此,债务危机的爆发是金融资本时间扩张路径的限度,也是金融资本时间结构内在矛盾的显现。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时代,数字劳动是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劳动形式。虽然有人质疑和否定数字劳动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否认其中存在的资本剥削现象,但这正说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的时代价值和科学性。研究数字劳动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建设公共的网络空间提供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瀚浥 《前沿》2023,(5):25-33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及数字化的发展,数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使得生产结构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得社会收入及其分配结构随之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回溯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探究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前提、内容及原则的三重批判,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澄明分配理论的丰富内涵,还为数字经济时代何以进行分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结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商品即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为分析对象①,以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为构架,以哲学价值理论为分析方法,论证“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挖掘马、恩关于效用对社会劳动耗费价值起折算作用的思想,提出简单明了的商品价值量等式,即 V=a·L(V代表商品价值、L代表社会劳动耗费价值、a为效用对社会劳动耗费价值的折算系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长远发展、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统一提供价值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型组织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打造突破物理时空限制的数字网络平台,营造虚拟与实体空间的互联互通,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由于平台型组织具有共生性和生态化的特征,使得价值网络成员间互为主体、资源共通,不仅提高了各自的效率,还降低了组织间生产运作成本,相比于传统组织更有利于进行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5.
理论是现实的抽象和升华,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劳动产品、商品及其价值的创造是最基本的范畴和命题,结合现实的需要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实质,必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劳动,即劳动是劳动力有目的的使用,只有坚持这种理解,才能使劳动产品和商品的范畴得到拓展,进而在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陈尧 《理论月刊》2023,(9):84-93
界定帝国主义阶段性特征存在资本积累逻辑和空间扩张逻辑两条主线,前者以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发展为线索,后者则以资本权力在空间中的流动为中心。作为帝国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数字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积累逐渐由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积累向数字资本积累转变,所关注的空间权力范围从地理学意义上的现实物理空间向虚拟数字空间扩张。尽管数字帝国主义形成了新的掠夺方式、垄断特征和虚实空间结合的权力统治,但其本质仍然是通过垄断霸权实现数字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和数字空间权力的占有,并不能改变帝国主义本身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既是有效破解数字帝国主义霸权的中国方案,同时也是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应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刘秀 《理论月刊》2023,(7):63-70
学界关于诉诸劳动价值论能否实现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存在异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不断生产工人贫困”的事实也是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前提得出的。这一矛盾包含在斯密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两种规定性中,一方面强调“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又从工资、地租、利润三个方面来构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症结是把“劳动所得”同“劳动应得”混淆起来了,并进一步阐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等同于生产同等劳动所耗费的商品。这样就从劳动价值论推进到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工人无法买回自己劳动产品的真实原因;也在科学地辨明“劳动所得”不是“劳动应得”的意义上,建构起未来社会超越按劳分配、实现按需分配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问:编辑同志,在《政治经济学常识》(上册)中,总觉得“抽象劳动”一词不容易理解,它是怎样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希望能给以较详细的解释。新疆北屯187团一中陈奇答:陈奇同志,你来信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的问题,马克思曾把劳动二重性的学说看作"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上是一个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