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监察》2016,(5):65
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一代大儒、理学宗师,治家同样严谨有方。《朱子家训》是他晚年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篇著名家训。全文短短三百余宇,讲述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精辟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八百多年过去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历经三十多代,已达数百万之众,《朱子家训》成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指引。  相似文献   

2.
杨时作为二程弟子,完善并发展了二程的“格物致知”理论,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格物致知”体系。  相似文献   

3.
朱熹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即理欲观——所谓"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念成为其构建理学之本体论基础,亦为朱氏工夫论之基本取向。本文试通过还原朱熹理欲观,详述南宋之后理学家对于"存天理,去人欲"的基本看法,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基本状况,分析朱熹理欲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太极图》渊源审思陈寒鸣关于周敦颐《太极图》的承传,南宋的朱震有个说法:"陈传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愕昌,愕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颜、程颐。"...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天理、人欲和人性问题的争论.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论断,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本文认为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现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以弘扬理学著称的朱熹,历来被世人视为“圣贤”,然而,他在任崇安县知县时,却因一己成见错断了一起争坟案。崇安县一大户有处坟地,以当时的阴阳学判断,属大吉之地,如祖先葬于其处,后代必发。同县一小民见朱熹自上任以来专治欺侮百姓的富豪,心生一计,密使人先刻下他祖先的墓碑,再偷偷地将所刻墓碑深埋于大户家的坟内。对小民的所作所为,大户自然是一无所知。过了一段时日,小民趁大户起土造坟之机把大户告到朱熹那里,声称大户倚势夺占自己祖先的坟茔。朱熹受理了该状。大户到堂后,坚词否认夺坟之事,而小民又一口咬定所告属实。两相争执不下,到…  相似文献   

7.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书。《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整理而成。不过 ,现存的《中庸》 ,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 ,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 ,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 ,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南宋朱熹把这两本书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 ,简称“四书” ,是研究儒学最重要的文献。其思想与《论语》、《孟子》、《荀子》多有联系 ,内容上不少来自《孟子》、《荀子》而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法律、个人等角度出发讨论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条件。我国法医检验早期发展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历史条件,朱熹理学影响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文化条件,南宋建阳政治文化发展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地理条件,完善的南宋检验制度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法律条件,宋慈在《洗冤集录》中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是个人努力和总结的结果。因此,南宋时期出现宋慈及其《洗冤集录》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必然和文化传承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结晶和法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左传》依经立传的条目在1300条以上,无传者约550条。《公羊传》全书共570条,有经无传的条目约1300条。《谷梁传》共750条,有经无传的条目约1100条。《左传》全年无传者2年,《公羊传》38年,《谷梁传》18年。《左传》有经无传,或因经是直文,或因凡例已举。《左传》无传之经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一、四时之记载;二、天子、诸侯等人崩薨卒葬;三、诸侯会盟朝聘征伐;四、自然现象;五、祭祀。这些事件大多无需解说  相似文献   

10.
《岳阳楼记》中“郁郁青青”句的“青青”,中学语文课本上没有注,许多选本将“青青”训为“(兰芷)颜色青翠”(参见十三所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依此注释,“青青”应读成qīng qīng。按“青”本有异读别解:一读qīng,训“颜色”,这无须赘述;一读jīng,与“菁”同。我认为“青青”在文中应读jīng jīng,同“菁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朱熹说,青,“子丁反”,“青青,坚刚茂盛之貌”(《诗集传》);又  相似文献   

11.
张传桢同志走了,走得那么突然,那么匆忙,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这似乎在印证他一生坦坦荡荡,不为俗累的心迹!我和传桢同志,因《法学》而结缘,为《法学》而走近。我是的的确确从传桢同志主持《法学》的工作中,解读传桢同志其人的。1 981年之夏,徐盼秋、曹漫之等华政领导,以惊人的魄力,在复校伊始,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便决定将2 0世纪50年代创立而曾经独擅一时之盛的《法学》复刊。时任华政党院办负责人的传桢同志受命负责复刊的统筹工作,他盛情邀约我参与其事。尽管当时复刊《法学》条件十分困难,但传桢同志一开始便以令人叹服的巨大热情,全身心…  相似文献   

12.
怎样解释"信仰"二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这就是信仰。人类的信仰多种多样,但只有崇高的信仰能凝聚正义的力量,人们会在崇高信仰的感召中,产生一种精神、一种情感、一种凝聚人心的创造力。朱熹是南宋的理学大师,陈亮是他的朋友。陈亮原本很钦佩朱熹的学识,后来因为他们的信仰有了差异,便各持己见,展开一场激烈的争鸣。朱熹认为世间真理只能由少数儒家学者认识和掌握。陈亮反驳说:"真理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明亮的月亮和皎洁的星星,不论什么人,只要抬起头睁开眼,都看得见,认得清。如果真理只有少数儒者才能认识,那么这两千年来,  相似文献   

13.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 ,二是儒释道三学 ,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认为汉学提倡“天人合一”,这与西方宗教“创世”概念迥异。叔本华在分析了朱熹理学的“天人一物”、“尽心知天”的观点后认为 ,儒释道三学皆属无神论 ;同时 ,汉学的这些思想与他的唯意志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宋明两代的理学家中,朱熹的法律思想较为丰富,涉及法律起源、德刑关系、人治与法治及立法和司法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他的司法思想。Ⅰ司法是封建法制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封建的统治关系和纲常伦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朱熹十分重视司法。他认为,审判者察究案情,辨别真伪,定罪量刑,与当事人关系极大,与维护统治秩序关系极大,所以应当尽心尽力,慎重小心。他说:"狱讼,……其情伪难通,或旁无佐证,各执两说,系人性命处,须吃紧思量,犹恐有误也。"又说:"狱者,民命之所系,而君子之所尽心也。"  相似文献   

15.
一先秦古籍,正文与解说,经与传记,均有定制,其体例有三: 一、经与传记分别独立成书者。如《汉书·艺文志》有《春秋古经》,别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有《诗经》,别有《鲁故》、《齐后故》、《韩故》、《毛诗故训传》。经传合在一书,大致始于东汉魏晋间。以《春秋》与三传言之:据杜预《左传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孔颖达疏云:“丘明作传,不敢与圣  相似文献   

16.
南宋知名词人韩玉,《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韩玉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有讹误,兹予订补。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许浑初莅察院考罗时进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所载《许浑传》是研究许浑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其中有严重的疏漏舛误.对于某些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一些同志已有正,兹复考许浑会昌年间初科监察御史之事,略补辛氏之阙失。辛《传》记载许浑仕历如下;大和六年李榜...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它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教育思想。《大学》的正心修身教育为罪犯矫正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石;《大学》的“三纲领”教育为罪犯矫正教育提供了重要标的;《大学》的“八条目”教育为罪犯矫正教育提供了运作流程。《大学》所阐述“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对罪犯心理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人生经历和朋辈交往中 ,可见李昌祺刚正性格之有自 ;而其小说《剪灯余话》则反映了其谪贬房山时的特殊情怀。与前此瞿佑的《剪灯新话》相比 ,在个人的情绪宣泄方面 ,《余话》体现的是李昌祺对仕途前程暂时的灰心和跻身功名淡淡的悔意 ,《新话》体现的是瞿佑的“感离抚遇”和“哀穷悼屈”;在同以战乱为背景的篇目中 ,李昌祺旨在重建理学的道德规范 ,瞿佑则多“只怨干戈不怨天”的反战呼号。出现彼此差异的原因 ,是由于两人所处之时代环境、人生遭际和个人性情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卢仝行年考     
中唐诗人卢仝,其诗以粗狂险怪风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较大。但由于他布衣终生,史书所载资料极少,只有《新唐书·韩愈传》中附带提了几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虽为之立传,但疏于考证,所载其生卒年、籍贯及生平事迹错误丛生,不足为据。本文以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中的有关卢仝的资料为基础,结合卢仝诗歌中所反映的具体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