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立元先生作为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体系。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现象学美学对主客范畴的理解,就“实践存在论美学”应该如何看待主客二分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寻找到真正的理论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周艳茹 《工会论坛》2010,16(2):140-141
法美学最关注的问题是“人类解放”问题,因其价值所在就是“人学”。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法学也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都兴起了“法律全球化”的呼声,在世界其他国家意识形态传人中国的态势下,法学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冲突与矛盾,现代中国国情下的法美学不仅应关注人的行为,更应关注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人类的未来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多方面问题。可见,法美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未来发展、关怀人类全方面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物业管理”■门晓红3月中旬,笔者随团到日本参观了日本的“物业管理”集团,同时听取了东急物业管理社长介绍了该“物业管理”的情况,受益匪浅,特整理此文供读者参考。日本的房产物业管理大致分为两大类:一、办公用高层楼群管理;二、中高层零售共同住宅,也...  相似文献   

4.
探讨马克思史前社会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缘起之内在关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规范性特征,反映出儒家美学思想不自觉地吻合了人类生存的天性,后来予以有意识地提炼和发展,则在客观上强化了这种天性,培植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性格;善的本体的原初确立盖出于财产,人类社会只有经过“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两大阶段之后,美才可以永远摆脱财富及其派生的种种观念的羁绊;中国古典美学相济互补的儒道美学体系,植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植根于东方社会农村公社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El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6.
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美的创生、展开形态、物化、符号化等系列过程的应用学科。中国旅游美学学科的诞生与成长是旅游教学需求的结果,但旅游美学至今还是一门沉寂的学科,应重新构建做游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寻找旅游美学突破“沉寂”的新的学术线路。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的变革发展,并非一味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技术,而是将日本已有的传统文化核心和当时世界各国先进的制度、技术吸纳融合,将“兼得”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兼得意识”影响了近代日本道路的每一步发展,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而积极的作用,成就了日本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说过“感谢日本侵略”一话,从日本侵略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从而团结抗战并获胜,从抗战促使中国的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壮大为后来建立新中国打下基础的角度,从日本侵略客观上促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上讲,毛泽东“感谢”日本的“侵略”。毛泽东这一言论有着当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丰厚的内涵,管中窥豹,可见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态中,王星拱可算独特的一支。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属于人文色彩比较重的一支;朱光潜、宗白华属于人文和科学结合的形态;王星拱则属于坚定的科学派。并且是这派美学的始作俑者,可惜这派美学的贡献至今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王星拱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严格地限定在感性和情感范围,因此,他讲的美学是拿科学的态度研究美感。从王星拱详加讨论的这些客观性的材料(雄健、阔大、悠久、众多、流动、秩序、连轴关系)来看,他对美的看法应该属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他既肯定这些“外在客体”作为审美材料的先决条件,又主张人的主观对材料的加工的结果——艺术=美。王星拱的美学思想太局限于经验领域,他虽然也讲美感需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他讲的“理性”是在经验范围内的。王星拱美学突出了逻辑和科学,而对精神科学的形而上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0.
波普尔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观点是他的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波普尔美学概括为四大块内容并进行了扼要评析。在“艺术的本体论地位”一节中讨论的是艺术属于客观知识世界而不属于主观意识世界的问题;在“对表现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抨击”一节中讨论的是用艺术去表现情感和追逐进步的做法何以是错误的;在“俄狄浦斯现象新释”一节中讨论的是俄狄浦斯现象所反映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最后在“没有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一节中讨论的是实在论美学对于终结主体美学历史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翻译教学和实践离不开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转型为“翻译美学”的建立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兴”是“审美的存在状态”,是标示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所有活动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没有审美活动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对“兴”这一不能再还原的基本事实的描述和反思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核心内容,也应是英汉翻译美学的核心内容。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美学在英汉翻译教学和实践中自然地起着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原创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要求伸张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特质,现代性要求找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与西方理论的契合点。二者合一,一方面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西方理论双峰并峙,另一方面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交流,形成互补。如今,在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日益走向强势的形势下,是该思考“原创性”建设的出路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苑崇利 《外交评论》2009,26(2):105-113
石桥湛山是20世纪日本国际政治思想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冷战时期,石桥秉承他战前一贯的“小日本主义”的反战和平立场,阐发了日本“自主外交”的政策主张,进而提出了基于共同利益的“日中美苏”和平同盟的构想,并对冷战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石桥湛山在冷战时期的“脱冷战”的思想见解,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现实的国际社会也不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总结“泡沫经济”的教训日本1993年9月出版的《经济白皮书》对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日本经济史上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作了认真总结,彻底否定了1992年《经济白皮书》所作泡沫经济“影响轻微”的结论。(一)“泡沫经济”有害无益,土地等价格暴跌已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庄骚传统,孔颜乐处”这一生动形象的审美形态入手,以建立在一定的审美意识基础之上的和谐美学理想为主要线索,从文学艺术作品的实际出发,辅之以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范畴的辨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特殊形态,以及这种形态的文化内涵,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6.
移民侵略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也是殖民国家统治和掠夺殖民地的主要形式,日本在对外扩张中同样推行了移民侵略政策。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开始推行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侵略政策。日本“满洲移民”的目的是确立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殖民统治,实现永久霸占东北,进而吞并整个中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提出IT战略的背景及内容。二战结束后,日本经过一系列改革,迅速摆脱了混乱局面,经济迅速恢复,跳跃式地赶上了一系列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平均年增长4%,居西方发达国家前列,多年的“平成景气”让各国羡慕不已。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到4.9%,创战后最高记录。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4%。所以,日本人将20世纪90年代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社会逐渐认识到症结所在。《21世纪信息通信构想》报告指出,由于“日本的产业结构没…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研讨会综述周永生1994年12月23日,外交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关于“日本军国主义思潮”问题研讨会,与会的有来自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美学史为观照视角,可以清晰地界定“中国古代美学”这一宏观概念,进而可以论证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同时。“中国近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当代美学”这几个概念需要认真甄别,如果对时间纬度的时代和空间纬度的内容进行科学严谨的比较分析,可以显见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为标准,中国美学在不同的历史分期呈现出不同的概貌。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主张强化国家观念,树立国家权威,培养国民的爱国心。这一思潮的兴起对日本青年的价值观、政治参与以及对侵略历史的评价等都有极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日本未来的政治走向。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