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以美学史为观照视角,可以清晰地界定“中国古代美学”这一宏观概念,进而可以论证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同时。“中国近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当代美学”这几个概念需要认真甄别,如果对时间纬度的时代和空间纬度的内容进行科学严谨的比较分析,可以显见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为标准,中国美学在不同的历史分期呈现出不同的概貌。  相似文献   

2.
全国党校美学研讨会于7月25日至8月6日在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召开。会议就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政干部的审美修养和党校美学教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一、关于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关于“美的本质”,曾被比喻为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我国美学界争论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当代生命美学的内在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美学以人的感性、生命、个体重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以个体方式介入现实和历史.因此,生命美学关注传统美学所忽视的非理性因素,强调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同时,生命美学主张从生存论阐释美学,承认存在先干本质,承认审美活动是最具本源性的,强调对主客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把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美的本质、为美下定义上的传统研究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提出了把美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审美活动上的新思路 ,认为审美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优美与崇高、丑与荒诞等审美主体都不是先在地独立存在的 ,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同时现实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英汉翻译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如何在英汉翻译中讲授文化知识以及怎样改进英汉翻译中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与道家的“发乎情,止乎游”,历经了禅宗的“发乎情,止乎觉”,明清之际启蒙美学主旋律变为“发乎情,止乎情”。它代表着中国美学在与“西天”佛教文化对话后的成熟,距离最终的突破,距离“五四”之际王国维、鲁迅的探索,乃至距离后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奠基于“万物一体仁爱”新哲学观基础上的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的探索,都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7.
实验证明,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实践成果,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英语、英汉翻译实践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方面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证实了“合作学习有利于英汉翻译教学”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公司的本质是股东投资营利、规避风险的工具,这决定了股东应当在公司的治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股东自治应当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国美公司股权争夺的过程始终体现了股东自治的理念.整个事件中,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宪章",对实现股东自治起到了根本作用."国美公司事件"的启示在于公司治理应当坚持股东自治,公司立法模式应当坚...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研究存在三大误区:一是盲目崇拜西方,漠视民族传统;二是理论脱离实际,教条主义严重;三是研究范围狭窄。中国美学要实现理论创新,研究工作必须跳出误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并善于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依托西方的范畴和体系框架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和阐释,宗白华则属于例外的情形。他一生最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对于从传统范畴出发建构现代性美学体系之可能性的探索。当然,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宗白华的这种探索就他本身来说,还基本处于开端状态,却毫无疑问,这种方向选择对此后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叶朗、汪裕雄、朱良志等学者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中,  相似文献   

11.
美学课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参与各种审美活动的主动性,系统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通过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与实践方式,来改变传统美学教学的刻板抽象模式,使学生在尽情享受审美愉悦之同时,能获得比抽象说教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审视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的研究是当代意象美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周易》是意象范畴的思想源头,其意象观从词源和思想层面奠基了意象范畴。《周易》的哲学思想在其实质上会通于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对其意象观进行阐释既是最切合《周易》思想的探究,也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下,《周易》中的“意象”并非含“意”的易象(卦爻象),而是圣人以易象所像、所立之象,亦即作为“意”的道之现象,美是向感性觉知开放的意象。这一意象观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对美的本质的领会和解释。文章从存在论现象学视域对《周易》意象观的美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一个从源头处洞察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和源始地解决意象美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13.
合作学习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作为综合衡量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主体目标和活动导向,学习者通过相互交流,对学习内容形成较为全面、深刻的一致理解的学习方法。实验证明,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原文的理解,减少译文中的错误,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在荚汉翻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美的认识、挖掘和再现,翻译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文学审美意识,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翻译交流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各样源于文化的干扰和制约因素。本文从译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三方面论述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意在揭示翻译活动的一些内在活动规律并阐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态中,王星拱可算独特的一支。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属于人文色彩比较重的一支;朱光潜、宗白华属于人文和科学结合的形态;王星拱则属于坚定的科学派。并且是这派美学的始作俑者,可惜这派美学的贡献至今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王星拱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严格地限定在感性和情感范围,因此,他讲的美学是拿科学的态度研究美感。从王星拱详加讨论的这些客观性的材料(雄健、阔大、悠久、众多、流动、秩序、连轴关系)来看,他对美的看法应该属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他既肯定这些“外在客体”作为审美材料的先决条件,又主张人的主观对材料的加工的结果——艺术=美。王星拱的美学思想太局限于经验领域,他虽然也讲美感需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他讲的“理性”是在经验范围内的。王星拱美学突出了逻辑和科学,而对精神科学的形而上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和世纪之交,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