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死者的名誉因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声誉等因素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它的法律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界对此也有多种观点,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了实践中侵害死者名誉的具体行为以及任害名誉的阻却违法事由。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死者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针对死者名誉的司法救济程序是否只能由死者的近亲属提起诉讼这一问题,本文就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是肯定的,但在学理上仍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死者无法享有人格权不可能成为人格权主体,死者人格利益不是权利而是法益,死者近亲属依据其一般人格权成为请求权主体.法律所保护的死者人格利益,是死者人格法益;死者近亲属的请求权是依据其自己的权利在维护了死者人格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利益,即人格尊严;死者人格利益包括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是具体的、法定的、有限的几种,不存在对死者一般人格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应规定相应的期限.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以保护死者人格和与死者人格有利益关联的生者为根本目的的立法观念,由死者的近亲属提出保护请求。但实践中,死者人格利益受损后存在如下情形:一是死者没有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二是死者虽然有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但其不行使请求保护的诉权。这两种情形下,都可能存在死者法定近亲属范围之外的法律主体,遭受到与死者近亲属相同或相近的痛苦,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死者近亲属以外与死者关系密切的法律主体是否可以作为请求权主体,已成为我国法律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针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的理论主要有直接保护说、间接保护说、混合保护说三种流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理论适用上采取了混合保护说立场。基于现实需要和相关理论,笔者认为死者法定近亲属与近亲属之外的主体提出保护请求具有可类比性;建议将死者保护人制度进行中国化运用;在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缺位时,建议扩张适用《民法典》人格权编有关条文,使死者法定近亲属范围之外的相关主体能够提出保护请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申报》(1899-1909)上的个案研究为依据,分析了晚清时期贞女烈妇盛行的状况及其原因,认为贞女烈妇的泛滥与社会伦理导向、家庭名誉关系甚大,是官方法律和民间习俗导致了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6.
在死者名誉的民法保护问题上,司法实践和传统理论之间出现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理论界从各种角度为实践中的做法寻找理论依据,现有的一些观点各有利弊,但都未能合理解释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这个矛盾。改变对权利能力的界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人事天地》2010,(25):49-49
自从《乌鸦喝水》的故事流传开了以后,那只喝水的乌鸦知名度大大提高,不仅诸如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名誉理事、名誉市民等头街纷至沓来,而且许多动物群体及机构纷纷邀请乌鸦教授前去讲学。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名誉权是基于某种"可见的"或者"当然的"价值而获得的尊重,它不仅包括外在名誉的保护,即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的权利,也包括内在名誉的保护,即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后者又被称为"名誉感"。内在名誉的保护有助于个人控制自身的形象,发展健康的人格,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尽管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评价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我们也不能像美国法那样纵容无节制的批评,而应该借鉴德国法,禁止将他人贬低为"非人"的动物或物品。此外由于《民法典》中的人格尊严可以最广义地解释为所有权利的基础,不适合作为具体权利的规范依据,因此当人们发表侮辱性的言论贬损他人的人格尊严时,我们仍应依据名誉权条款,而非人格尊严条款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9.
殡葬服务体系的硬件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殡葬服务理念的建设却相对匮乏。文中在分析当代一般殡葬服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死者(遗体)中心转向为生者中心,肯定了该理念对当代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阐明了殡葬服务理念从掩盖到揭示、从死者到生者、从服务到教育转向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裸者与死者》以二战作为背景,深刻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和历史的主题。通过对战争中各色人物的描写,折射了美国社会的具体状态,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的各种紧张关系,个人精神的混乱,以卡明斯将军和克劳夫特为代表的政治、军事权力的一方与以赫思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一方在战争的对立、矛盾,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民主下,人的主体性被极权主义逐步消解,与当时美国存在主义的思想比较吻合。《裸者与死者》中内外交织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权利与个人自由的冲突、个人自身思想的理想和兽性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11.
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案件 ,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发生比较多、影响比较大、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 ,也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公权和私权冲突与协调的视角论述了何为新闻自由、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正当的舆论监督同名誉权的界限以及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 ,以有利于正确处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该类案件 ,科学认定名誉侵权 ,既防止某些人以法律赋予其新闻自由权为借口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 ,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又要防止有些人动辄以名誉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从而限制新闻自由。通过合理的界定 ,达到既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又保证公民享有新闻自由权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诽谤是利用网络平台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相比,网络诽谤具有影响力大、隐匿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数起网络诽谤事件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为打击网络诽谤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诽谤是利用网络平台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相比,网络诽谤具有影响力大、隐匿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数起网络诽谤事件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为打击网络诽谤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4.
一、案例资料2006年3月11日在柳州市某地发现一人被杀死在路边。经检验死者死于钝器打击致颅脑外伤,尸检前提取死者指甲(提取方法:托起死者手腕,在手腕下方铺上干净的保鲜袋,用消毒过的剪刀贴近软组织(甲缝缘)分别剪取双手十指指甲,将左、右手指甲分开装入物证袋备检),并提取死  相似文献   

15.
《死者》是现代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经典压轴之作,也是占篇幅最长的一篇,更是这部小说集中的巅峰之作。作者通过一群普通爱尔兰人圣诞之夜的活动和内心展示,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即从瘫痪、麻木、死亡到顿悟、复生的生死循环。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资料(一)、案情简介2006年某日县公安局值班室接报:某村屯覃某某和妻子韦某某被杀害于自家商店门前及附近水沟边。死者覃某某,男,37岁;死者韦某某,女,38岁。据调查,死者为夫妻,在公路边开一商店,因旧房拆建新房,仅乘一间约9m2简易商店,晚上韦某某睡商店内双人木沙发,覃某某睡商店门前遮雨棚下地铺,报案人于3时30分左右放田水路过商店时未见案件发生,4时20分左右回来时发现两死者被杀,即报案。  相似文献   

17.
多人死亡犯罪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日益突出,侦破这一类型案件的前提之一是对现场死者角色的识别,即在现场众多死者中确认谁是作案人、谁是作案目标、谁是无辜者。这一过程对侦查工作意义重大。可根据死者生前情况、死者伤痕特征等方法识别死者角色。  相似文献   

18.
刘宇宁 《工会论坛》2007,13(3):116-117
目前在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赔偿权利人在主张死亡赔偿金后经常遇到死亡赔偿金如何分割、死者生前的债权人能否主张死亡赔偿金偿还债务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死亡赔偿金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于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即死亡赔偿金是财产损害还是精神损害抚慰金,理论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死亡赔偿金既不是遗产也不是精神损害抚慰金,而是法定继承人的财产损害赔偿金,死者生前的债权人不能主张用死亡赔偿金偿还债务。死亡赔偿金应由法定继承人参照《继承法》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9.
多人死亡犯罪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日益突出,侦破这一类型案件的前提之一是对现场死者角色的识别,即在现场众多死者中确认谁是作案人、谁是作案目标、谁是无辜者.这一过程对侦查工作意义重大.可根据死者生前情况、死者伤痕特征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方法识别死者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一、命案资料 2004年×月×日,武汉市×区居民楼内发生一起凶杀案,死者罗××(女,80岁)和黄××(女,60岁)系母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