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国经济经历近九年的繁荣后,开始逐步进入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十次周期性危机)。从2000年第二季度5.6%的增长率高峰,跌至第三季度的2.2%,第四季度的1%,2001年第一季度的1.2%,第二季度的0.2%。这次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新科技产业率先陷入危机,并对整体经济走向危机起了推波助澜作用。高新科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美国商务部官员说:“1/3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高科技产业,38%的新就业机会由高技术产业创造,在1996---1999年间高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8.4%,同时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高技术还是美国应对全球挑战的后盾。”(《经济参考报)2001年8月2日)美国一些人士,依仗高新科技上的优势和九十年代曾出现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将美国高新科技产业的一度繁荣夸大渲染为美国出现了一种可以持续高速增长、不再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新经济”,并向全世界大肆宣扬。不少不明真相和意志薄弱的人,有意无意地成了美国“新经济”论的俘虏,向它顶礼膜拜。事实是无情的。现在,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首先降临在宣称不再有危机的美国,而且首先在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爆发,这真是对美国“新经济”神话的绝好嘲弄,也宣告了这一神话的破产。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经济”神话的破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 言美国经济经历近九年的繁荣后 ,开始逐步进入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十次周期性危机 )。从 2 0 0 0年第二季度 5 6%的增长率高峰 ,跌至第三季度的 2 2 % ,第四季度的 1% ,2 0 0 1年第一季度的 1 2 % ,第二季度的 0 2 %。这次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是高新科技产业率先陷入危机 ,并对整体经济走向危机起了推波助澜作用。高新科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美国商务部官员说 :“1/ 3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高科技产业 ,3 8%的新就业机会由高技术产业创造 ,在 1996— 1999年间高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提…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这种矛盾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深,经济危机日益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危机并未消除,依然存在,那么经济危机的实质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就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爆发一次,即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在危机爆发时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生产大幅度下降,许多工厂、商店、  相似文献   

4.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痼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发生了七次经济危机。 1948—1949年的经济危机:1948年8月,美国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了11个月,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4%,工业生产下降10.1%,  相似文献   

5.
自 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近 10年的"高增长 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的新经济现象。美国经济的这 种持续繁荣是否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可以超越"经济 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如果说美国经济仍无法 超越其"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制约,可为什么它能够持续增长 如此长的时间而没有看到以前资本主义那样阶段特征分明的 再生产周期呢 ?对这些疑问,本文试图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和解答。一、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周期的一种"长波"表现  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出现过两个最长的经济繁荣 时期,一…  相似文献   

6.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是向下的周期性波动状。以70年代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为分水岭,战后西方经济发展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前一时期即50—60年代,为高速增长时期,后一阶段为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其中70年代为停滞膨胀阶段。80年代的特点是深刻的经济危机继之以经济的低速增长。从5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发生多次经济危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57—1958年危机,低谷经济增长率为3.9%;70年代初危机。低谷经济增长率为3.5%;1974—1982年危机,低谷经济增长率为-0.03%。西方工业国的年经济平…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爆发了三大危机,这就是同时爆发的经济危机、信用(诚信)危机和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为解释经济危机的成因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成的客观基础,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充分展开;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成的制度根源,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全面激化;信用经济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成的重要杠杆,经济危机是需求泡沫破灭在宏观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经济危机成因理论对认识和应对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具有重要启示,防范和应对经济危机要求提高驾驭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与根源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表面上是流动性造成的,但实质则根源于美国居民借助金融创新维系其"透支消费"模式的非持续性。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次贷衍生证券的设计缺陷与监管失当、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和以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加剧了风险在全球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恶性传导,最终因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引发信用链断裂,使信用风险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危机理论对历次经济危机的逻辑归纳,本质上仍可定性为严重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最近,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而美国经济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战后第三次历时最长的增长期。美国经济为什么会持续增长,一直是国内专家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中国经济,认真研究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我们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普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于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解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趋势、对我国的影响以及防范和治理的措施,侧重于体制对策层面的分析;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来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实质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他们坚持社会制度层面的分析。认为只有从资本主义制度上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和根本性质,才能正确解读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本文作者赞同既要从社会制度层面揭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也要从体制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探讨具体治理和防范危机的措施,尽量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29年秋,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暂时稳定的局面宣告结束。这次危机时间长达4年之久。最先从美国开始,继而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别严重地打击了现代资本主义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危机的袭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了44%,世界贸易额减少了66%。到1932年底,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下降到最低点:美国下降到1929年的538%;英国下降到838%;德国F降到598%;法国下降到69.1%。危机不仅笼罩了工业,而且也笼罩了整个农业;不仅在生产和商业范围内闹得…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金融危机走向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泡沫破灭,金融监管不严,金融机构内控不健全,以及经济衰退预期加强等因素导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由于具有传染性和自促成性,危机向世界扩散,向纵深发展。未来演变趋势取决于五大因素,即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幅度与时间,消费下滑的严重程度,信用危机的严重程度,美国官方政策的力度,以及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目前,美国金融危机演变已呈现五大趋势,即次级房贷危机向优质房贷危机演变,流动性危机向信用危机演变,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演变,自银行业向保险业等领域扩散,自美国本土向全球扩散。基本可以判断,美国发生经济衰退或轻度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至于发生大萧条。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金融投资、对外贸易和国内金融市场等三个方面。我们宜组建国务院防范金融风险领导小组,积极应对:(1)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暂缓人民币升值,降低准备金率和利率,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2)国际金融投资要削减风险敞口,耐心等待抄底机会,首先要做好外汇资产的保全工作,其次要求外国解除对中国资本的限制,最后耐心等待金融股见底;(3)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首先需要加紧回收高杠杆的房产商贷款,其次要恢复对健康的工商企业贷款,最后要将存贷差用活,准备进行国际并购扩张。总之,若对策及时得当,中国可化挑战为机遇,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彭博资讯统计的全球相关资产减值和信贷损失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全部被迫破产、兼并或转型,多家大中小商业银行破产,并导致美国退税减税共约3000亿美元,财政注资约1万亿美元,央行降息累计3.75个百分点。而且,美国的金融危机在深度方面向信用危机演变,在广度方面向欧洲和亚洲扩散,以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加大。由于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已经较深,贸易份额约占全球7%,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中国无法置身事外,须及早研究对策。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有关对策若及时得当,可为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中赢得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泡沫破灭,金融监管不严,金融机构内控不健全,以及经济衰退预期加强等因素导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由于具有传染性和自促成性,危机向世界扩散,向纵深发展。未来演变趋势取决才五大因素,即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幅度与时间,消费下滑的严重程度,信用危机的严重程度,美国官方政策的力度,以及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目前,美国金融危机演变已呈现五大趋势,即次级房贷危机向优质房贷危机演变,流动性危机向信用危机演变,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演变,自银行业向保险业等领域扩散,自美国本土向全球扩散。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总结了改革开放近20年的经验,明确把抑制通货膨胀提升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应把控制失业率列入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中。一、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近代市场经济阶段,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认为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发实现资本、商品、劳力供求的均衡。但是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尤其是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宣告了“充分就业均衡”等假说的破产,主张国家宏观调控的凯恩斯主…  相似文献   

16.
自从资本主义制度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主要标志正式确立以来 ,已经经过了360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前半叶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占有私人性这一基本矛盾的激化 ,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爆发两次世界大战 ,导致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后诞生 ,又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几乎造成资本主义的全面崩溃 ;但在20世纪后半叶 ,资本主义不仅在50—70年代经历了一个经济有较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且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还通过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作为外因促成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991年3月以来 ,美国又借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3 0年代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 ,首先从美国爆发。其根本原因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千百万工人的生产成果被资本家私人占有 ,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造成总供给巨大而有效需求 (购买力 )不足。哈定、柯立芝、胡佛等美国垄断资本代理人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 ,放任和鼓励垄断资本盲目大量投资 ,促使生产畸形发展 ,而有效需求 (购买力 )不足 ,是加速美国爆发这次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危机中 ,胡佛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困难继续采取放任不管的方针 ,既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也加重了经济危机。3 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从东亚经济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房宁“一石激起千层浪”。1997年7月2日爆发于泰国的金融动荡,迅速席卷了东南亚、东北亚,引发了一系列金融、经济危机,进而波及北美、欧洲、从危机发生至今已匆匆一年,而这场危机目前仍在发展,未见穷期。东亚经济危机为我们观察当...  相似文献   

19.
第四课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复习要点一、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1.再生产按照生产规模区别,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不断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 2.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两  相似文献   

20.
从金融危机看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垄断资本主义存在三个方面的内在矛盾: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由此造成了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不仅造成了人的异化,而且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异化,造成了全球生态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矛盾。要解决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生态危机,就必须根本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而代之以新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型的更合理的高级社会形态取而代之创造了条件。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为此作了很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