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无罪推定”原则不能否定——与张子培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法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三期刊登了张子培同志的《“无罪推定”原则剖析》(以下简称张文),所持观点,个人有些不同看法,下面谈点浅见与张同志商榷,并与政法战线上的同志共同探讨。法的阶级性不能否定“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2.
无罪推定不宜作为刑事诉讼原则宋军,王洪宇当前,围绕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问题,不少意见认为应把无罪推定作为一项原则写人刑事诉讼法典。对此,谈以下几点不同意见。一、无罪推定及其理论渊源1764年,意大利的贝卡利亚首先提出无罪推定原则。他在《犯罪与刑罚》一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仅有的几篇支持无罪推定的文章显示了诸多学术意义:极端意识形态对法律理性和法治进步的阻碍和迟滞影响未受到充分的理性批判,法学研究之法律逻辑学术基础薄弱,无罪推定的逻辑困惑仍未消除,杨兆龙先生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尚未被超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否能充分吸收无罪推定和沉默权原则,可能的保守倾向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1月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十一条一款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确立了特定条件下的有罪推定原则;全国人大于1996年3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并将于1997年1月1日施行,该法在若干诉讼程序中确定了无罪推定的原则。由此,引起法学界和司法界的争议。《补充规定》十一条一款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无罪推定的立法原则相悼,本文试对其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一、无罪推定原则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内容及相使之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若干诉…  相似文献   

5.
刘海涛 《法制与社会》2010,(34):174-175
无罪推定原则是符合国际法要求的刑事司法体系的一项核心原则。《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十四务第二款、《欧洲人权公约》第十六条第二款和欧洲国家基本权利宪章第四十八条都对无罪推定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都有权被推定无罪,直至依法证明其有罪为止。本文将围绕域外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对司法人员的具体要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无罪推定原则与罪行法定原则被称为现代刑事法律制度的根基,无罪推定原则蕴涵着"疑罪从无规则"、"控方举证规则"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规则"。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刑诉法在内容实质上贯彻了无罪推定原则,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辨析,并提出无罪推定原则在运用中应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未依法确定其有罪以前,应该假定其无罪。它是国际通行的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原则,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法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刑诉法》较好地把握了无罪推定原则的涵义和特征,确认了它在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本文从无罪推定原则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入手,对于我国目前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程度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谢勇  唐启迪 《法学杂志》2012,33(7):99-102
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宪法基本权利保障的原则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从立法与司法的双重视角贯彻和推行无罪推定原则,不仅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我国应在《宪法》中明文规定无罪推定原则,立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进一步明确与施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相似文献   

9.
实际履行原则,能否作为我国合同履行的一项基本原则,这确实关系到对我国现行立法的正确解释和适用,关系到我国合同法理论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梁慧星同志在《法学研究》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关于实际履行原则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文,对我国合同实际履行原则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背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背离●杨明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为无罪。这一立法思想最早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的,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论述到:“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  相似文献   

11.
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中叶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里亚(1738-1794)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明确表述了无罪推定的思想。对各国的立法影响极大。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传播,无罪推定原则逐步被欧美以外的一些国家所融入,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共识。我国于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已经非常类同于无罪推定原则的原始表述,与法国人权宣言的表述或有关国际性文件也非常接近。而公民个人又对于如何运用无罪推定原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方面,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若要使无罪推定原则成为公民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是当前司法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一、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处遇及原因分析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12条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但是,保证无罪推定原则实现的四个刑事诉讼规则有的并没有从立法上予以确立,有的虽然法律上有规定但其内容并不完整,有的虽然立法上明文作出了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天津检察》2008,(6):25-26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符合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条规定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括三层涵义:第一,被追溯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不得将其视为“罪犯”;  相似文献   

14.
《法学杂志》一九八○年第二期发表了肖永清同志的《必须重视法学》(下称《肖文》)的文章,提出了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第三期又发表了刘升平同志的《谈谈法学的研究对象》(下称《刘文》)和谷安梁同志的《也谈法学的研究对象》(下称《谷文》),对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开展了不同意见的争论和讨论。与此同时,《法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发表的余先予、夏吉先同志的《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下称《余文》)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一对三种不同看法的三点认识从上述论文中可以看出,存在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法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包括国家与法”。理由主要是“法律与国家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法是从属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研究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法学中“29个多”问题的理论是非张光博陈桢先生一稿两投。以《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法学》1997年第3期,又以《认真看待当前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当代法学》1997年第3期。其中摆列了张光博否定的“主干...  相似文献   

16.
朱尚春 《法制与社会》2011,(28):298-298
无罪推定原则和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上在刑法上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具体制度,其意义和价值都更好的阐释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适用。因此,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正确实施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正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移植。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无罪推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国具体的刑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和《中国法学》三大期刊发表的法学论文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三大期刊的载文量、载文长度和所发表论文的地区分布、机构分布、机构的研发能力、作者分布、活跃作者、法学研究活动中的合作研究、引文量,简单评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法学研究活动的一些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发展(一)无罪推定理论的产生第一、“有利被告”的诉讼原则是无罪推定的思想渊源。在古代诉讼中,被告人一旦涉讼,便处于应讼的被动地位。这种诉讼地位对被告人是相当不利的。即使被告人无罪,但若他并不能充分证明其无罪或不能完全反驳对方的控诉.也往往会败诉。这显然有失法律的公平性。这种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该诉讼制度(尤其是证据制度)下被告人的不利地位。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诉讼结果.使生发了“有利被告”的原则。我国第一部典籍《尚书》中的《大禹漠》记载:“…  相似文献   

20.
无罪推定原则应予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司法实践中,被捕者未经判决已丧失应有权利的现象时常出现。其根源是我国刑事诉讼至今未确定无罪推定原则。早立1789年法国《人权宣告》即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联大的《世界人权宣告》对此也作了规定。但我国对该原则有不同意见。反对者认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实事求是的办案原则,既非有罪推定,也非无罪推定。赞成者认为,这种把尚未判决的被告置于模棱两可地位是不完善的。从被告判决以前所处的地位上看,难以做到法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