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学理论》2017,(12)
当前对全球正义的讨论主要分为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两大阵营,民族主义者反对无上限的全球援助,世界主义者出于不同的立场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斯戴纳(Hillel Steiner)作为世界主义者,从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富人有义务援助穷人。在他看来,民族主义者声称对领土内的自然资源有所有权是不成立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运气并且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对此都应有平等的份额。因而,资源占有超过平等份额的人应当对资源占有不足平等份额的人进行补偿,这是一种正义的义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未曾摆脱康德哲学传统,但在继承康德伦理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伦理观的超越.从历史动源来看,马克思超越了康德将人性的改进和道德的进步作为人类历史发展源泉的观点,将人类历史沿革的最终动源凸显为利益关系;从道德原则来看,马克思将康德先验的、以人为目的的普遍理性主义道德原则发展到经验层面;从道德目标来看,康德寄希望于彼岸世界的道德共同体,马克思将其拉回到人类历史的此岸世界.  相似文献   

3.
吴芳 《学理论》2012,(25):52-55
整体与个体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复杂、开放系统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在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之时,究竟是以社会整体还是以构成整体的社会个体为研究基点,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以及整体主义方法论与个体主义方法论之间的区分,进而也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之中,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模型的构建。而在这些主义、方法、模型之中,都可以找到实证主义思想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伦理观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也有其精华和糟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剖析,是很有教益的,现仅就费尔巴哈伦理观的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道德和物质利益费尔巴哈竭力反对那种否认道德和物质利益的联系,从人类社会之外或人的理性中去探求道德的根源,把道德说成是“神”的启示或  相似文献   

5.
陆镜宇 《学理论》2012,(8):33-34
康德将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作为人们道德实践的普遍准则,即道德律,在他看来只有立足于自身理性的实践原则所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一切质料的和隶属于自爱这一原则之下的实践原则都不能当做实践准则,这些都属于经验范畴,康德反对经验论的幸福观,在伦理道德领域必须将它与种种经验划清界限,康德所追求的幸福就是处于不可达到的"彼岸",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只能尽力去接近它,而却永远也不能达到它,是我们人类永远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的最高统一者。但是他的幸福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不仅在道德领域而且在当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岩 《学理论》2009,(11):7-8
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入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从当前刑法法益理论的发展流变情况看,大体呈现出三种趋势:一是状态论的法益概念与利益论的法益概念形成了交叉分化的局面;二是超个体法益只有依附于个人才具有生命力;三是具有批判立法功能的自由主义的宪法法益概念占据主流地位。上述趋势说明,当前的刑法法益概念正逐步显露出其建立在经验论之上的个体主义本质。事实上,个体与社会的认识论对立,正是法益论与规范论对立建构的基石与动因。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道德的民族性、道德教育、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以及道德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其中既体现出了它将马克思主义普遍伦理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特点,又体现出了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扬。对于毛泽东思想中的伦理意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在当前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整合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唉米尔·杜尔克姆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他这里强调的是集体意识的作用.他认为,在传统社会里,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两种意识,即每个人的个性和全社会所共有的集体意识.一旦社会的集体意识建立不起来,就会出现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社会解组",即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而使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指通过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以及行为规范的实行而进行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本性中的荣辱意识是善恶行为得以产生的心理根源,为此应从道德发生学的视角全面考察荣辱观产生的基础及其过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意识活动,是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利益冲突、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立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特殊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进入了"后道德社会",其伦理观表现为道德约束力减弱、权利无限扩大和自我奉献精神失去的"无痛伦理观"。当今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道德责任感开始缺失。我们应当从道德责任回归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出发,采取必要措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道德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其在处理伦理问题时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道德能力对于个体直面伦理问题、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情况来看,在个体道德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满足并切合个体现实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更具现实性的教育内容,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化道德教育的不足,培养起个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个性是个体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自觉与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发展相一致的异质性范畴,具有自在性与超越性的特征。道德个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意识到这种差别之后自觉按照类本质要求去生活的具体体现。道德个性的形成是社会成员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道德个性的现实个体的存在是一种本真存在,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追求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应然目标,进而在新的社会层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思想家的关注。对这一问题的阐释主要有三种声音:一是德政同一论,认为权力与道德具有内在同一性,权力伦理就是伦理权力;二是权力无德论,认为权力与道德是对立的,根本没有兼容性;三是价值中立论,认为权力分析应避开伦理价值因素,遵循数理逻辑,使之保持价值中立。这三种观点均误读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结果都毫无例外地陷入了权力道德危机。事实上,权力从来就没有割断与道德的联系,权力的运行也从来就渗透着伦理道德因素,权一旦脱离德的滋养,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而,权力道德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4)
"公意"是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政治哲学架构的中心环节。"公意"是因社会契约的缔结而产生的道德共同体的意志,是人民主权的集中体现,具有绝对至上的道德价值。卢梭试图用"公意"来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而复杂的关系,达到既保障共同体的道德至上性,又不丧失个体的自由本性的目的,进而为政治权力建立起稳固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个体行政道德发展经历三阶段:前道德阶段、习惯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行政个体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责任感,不断地协调“私人角色”与“公共角色”之间的关系。行政人员要在公共服务中超越私人情感与利益,形成自律道德与高度责任感,必须在履行行政责任过程中完成结果正义和程序正义这两种责任模式的顺利转换。  相似文献   

18.
交往行为理论是先验性与经验性相融合的产物。生活世界是交往得以达成的基础,因为它既可以作为交往行为的先验背景知识,又是与交往行为息息相关的日常经验场所,一切交往行为都以它为背景、由它而阐发。普遍语用学是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工具,哈贝马斯在为交往行为设定一般假设前提语言有效性要求的基础上,又将这种前提的获取归诸经验分析。商谈伦理学是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准则,哈贝马斯从既向往理性化又存于经验世界阐述了交往规范的双重性,并运用递进式道德发展模式,阐明交往个体达成理解的方式是个体经验对先验道德的一种确证。因此,交往行为只有在先天规范同后天经验相结合时才能达到合理化,交往行为理论也就成为一种先验性与经验性相融合的社会理论。但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带有先验论和实用主义色彩;"语言批判"基于文化层面,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商谈伦理建立在规范理论基础上,它对交往行为的评价也是具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9.
个人的竞争力,是个人的社会适应和社会生存能力,以及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是个人能否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具体而言,就是这个人有什么发展的资本,如工作能力和各种综合要素组合形成的特定个体被社会所认同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个人竞争力问题,但往往却只是从知识、技能、技术等方面来关注,很少与道德联系起来。我们通过对竞争力中的道德因素进行研究和宣传,使人们普遍树立道德也是竞争力,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这一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对于进一步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促进以德治国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贺然 《理论探讨》2015,(2):65-68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包含有关于"承认"的思想。他认为自由意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当是普遍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要融入到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我—你"之间的"水平"维度的承认最终要发展为"我—我们"之间的"垂直"维度的承认。在黑格尔看来,个体间纯粹的承认不可避免地包含不真实的内容,所以个体间的承认必须发展成为社会和政治的承认。承认的最高形式体现为公民与国家之间承认关系的确立和普遍的自由意志的实现。理性的个人是在国家中获得承认和承认自己的,而这个国家应当是一个和国际政治共同体保持良性承认关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