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和近期欧美主权信用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实体经济低迷徘徊,促使人们对金融创新进行反思。论文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路径分析,金融创新其实质是金融衍生品不断推出、风险不断转移、无限延长的过程,进而剖析了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对金融创新风险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的一体化全程风险监管机制,以期达到对金融创新风险的可测、可防和可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随着美国著名的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和华尔街的企业破产率直线上升,这场“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已经变成了一场罕见的金融海啸,并迅速席卷美国及与美国相关联的全球经济,其影响之大、波及之广,是骇人听闻的。本文通过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分析,预测未来经济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以期对打击未来的经济犯罪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不断蔓延。次贷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国内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起到了加速危机传导的作用,并使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破坏严重,资本市场大幅动荡,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窘境,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进入经济下行周期。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必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山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词解释     
《社会主义论坛》2008,(10):31-31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5.
财政政策是经济调控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通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面对这种形势,沁阳市果断出台“应对危机十二条”办法,有效化解了危机导致的困难和矛盾,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现在还在向更广领域的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各种社会问题随之涌现,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并预测2009年将是全球最困难的一年,各国虽己采取了大量的救市措施,但都尚未真正取得实效,整个危机尚未“探底”,仍处于发展演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风险呈现出由个体性、区域性风险向系统性风险演变的趋势。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及时应对,较为迅速地稳定了国内市场,有效遏制了危机的恶化。因此,以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为典型案例,以应对组织以及由其互动关系形成的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网络的凝聚、关联与代理特性以及关键组织的作用,尤为必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应对网络关联度较高,凝聚力和代理性弱,且缺乏贯穿整个危机应对过程的关键组织。结合美国的经验与目前中国面对的形势,为了有效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中国需建立关联度较低,但凝聚力和代理性强的网络,并大力培育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关键组织。  相似文献   

8.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其影响仍然在持续。尽管我国制定了一些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对规范银行业的风险,稳定金融市场起到重要作用,但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亟待从监管层面进行法律规制,以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直接原因是美国住房市场降温、货币政策调整、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创新、信用过度膨胀、金融监管放松等因素造成的结果:次贷危机对美国及全球金融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出现衰退。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对我们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现状、矛盾及发展变化规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美国的经验教训也给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必须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