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侨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大概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华侨问题的实质是“殖民”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说法,早期著作多具有这种倾向。如粱启超写《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胡绍南写《中国殖民十六伟人传》,李长傅写《中国殖民史》等,都以“殖民”为言,有些著作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殖民”二字,但字里行间仍会或多或少地露出这种倾向。他们没有把专事侵略扩张的殖民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对南洋华人(东南亚华族)研究现状作一粗略的考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战前的研究,第二部分论述战后的研究。出于有关这一课题的现存文献颇多,故本文仪限于讨论“亚西安”(东盟)国家。一、战前的研究对南洋华人的研究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最早的作者是西方的汉学家,殖民官员或传教士,随后也有一些当地的华人作家。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只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注意南洋华人的研究。很显然,“华侨”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此时才  相似文献   

3.
编后语     
应讀者們的要求,在这一期我們把希賽尔的“东南亞的中国人”这本外国人綜述南洋华侨的著作一次刊完,(卷一、卷二及卷三分別发表于本刊1957年第四期和1958年第一期)並且把第二期、第三期合刊在一起。为了便于讀者参考布賽尔的这本著作,简略介紹一下布賽尔是有必要的。布賽尔(Victor Purcell)(南洋的华文刊物一般譯为巴素)曾經長期任职于英国馬来亞殖民政府,主管中国侨民事务;在劍桥大学里讲授过东南亞史;作为資产阶級的專家,他还受聘为联合国劳工移民問題的頋問。多年的从事殖民政府的工作,便利他編写这本資料比較廣泛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关于菲律宾华人同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学者写了许多关于菲律宾华人同化问题的著作,但这个问题依然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剖析菲律宾华人同化问题的历史渊源,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存在的各种矛盾,菲华社会对此问题的态度,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得出的必要结论。 (一) 关于菲律宾华人同化问题,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概念或理解上的差异。此文不拟深入探讨概念问题,而只想着重介绍某些学者提出的若干观点,作为我们思考和论述这个问题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一、序言东南亚地区集中了海外华侨、华人的80%以上人口,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的战前与战后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看待、对待当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与经济力量,历来是东南亚各国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的重要课题,从而也是影响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除了泰国之外,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战前都曾经长期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地,泰国也是西方殖民国家所控制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战前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达到其在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印度尼西亚人口中,据估计华人少数民族有三百八十万。这些华人中有些是二百多年前来到荷属东印度的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在西加里曼丹和邦加岛等地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社会。但印尼的大部分华人是在过去一百年间来到印尼的中国人的后代。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南洋和其它地方,华人社会曾经在各个不同时期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攻击。1740年在巴达维亚发生和1969年在吉隆坡发生的反华暴乱,只不过是当地人暴力攻击华人社会的最早和最近的两次重大事例。更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一直采取合法的限制措施来使各行各业“国有化”。有些国家还要求它们的华人居民明确决定,是要选择中国国籍还是当地国籍;有些国家甚至强迫华人加入其居住国的国籍,1978年越南就是这样干的。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19世纪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本文以新加坡华人鸦片包税商陈成宝为研究个案,分析华人秘密会党在海峡殖民地鸦片包税经营中所扮演的角色,藉以管窥华人在整个海峡殖民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战后菲律宾城市的华人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菲律宾的华人是东南亚最有组织的群体之一。一般认为,在大约100万华人中,就有1000个左右华人组织。而拥有50万或以上华人的马尼拉,绝对是华人组织活动的中心。在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干计的华人组织中,要是它们在全国各地有其分支机构的话,它们的大多数在马尼拉至少设有总部,而有些组织只局限在马尼拉。 相形之下,菲律宾的第二大城市宿务的华人人口约为4万人,它的华人组织只有70  相似文献   

10.
二战初期,英属马来亚华人就已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支持中国抗战。英属马来亚印度人则主要通过举行罢工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希望英国殖民政府给予他们公平合理的地位和待遇。日据时期,马来亚华人开展富有成效的抗日武装斗争。马来亚印度人则通过与日本人的合作,借助日军的力量,掀起了一场较有声势的独立运动,希望推翻英国人在祖籍国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二战时期马来亚华人与印度人的政治活动既有共同点和相似性,更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11.
自法国殖民时代至今,社团一直是柬埔寨华社的基本组织单位。按照柬埔寨历史发展的分期,柬埔寨华人社会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法属柬埔寨的分帮而治时期;柬埔寨民族国家建构初期新老社团融合时期;经历20世纪70-80年代20年战乱和断层后,华人社会的重建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来柬的中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的新移民增多,华人社团进行整合发展的新时期。柬埔寨华人社团的发展因柬埔寨历史的曲折而具有其独特性,因制度体系的数次巨变而屡屡重构,这是柬埔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呈现出的一个独特面向。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是一个由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共同建立起来的国家,全国人口有250万,其中华人占76%,为新加坡的主体民族,新加坡是东南亚各国中唯一的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从1905年起,新加坡开始有华侨学校,侨校数和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华文学校在华人社会发展史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英殖民政府对华文学校的作用及它超过了英文学校的发展很不高兴,总是想方设法要改变这一局面,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仍然抑制不住华  相似文献   

13.
泰国的华人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泰人与华人的关系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注意,特别是,学术界未能考虑到泰国社会状况的迅速变化。有关泰国华人社会的大多数研究都把斯金纳的著作当成标准的参考文献,而不是根据变化中的泰国社会状况来审慎地研究问题或提出新的观点。从这些研究来看,过去30年期间泰国社会的变化似乎对华人的生活及其同其他种族群体的关系没有产生任  相似文献   

14.
葡萄牙人与荷兰人统治时期的马六甲的华人事迹鲜为人知。通过考察青云亭与三宝山的碑文与墓碑资料,探讨明末万历四十二年至清初康熙年间(1614-1722)3位华人甲必丹郑芳扬(明弘)、李为经(君常)与曾其禄(耀及)在马六甲的事迹及其对早期马六甲华人社会的贡献。通过对明末清初马六甲华人社会的研究发现,自雍正时期(1723-1735),华人开始大量移居马六甲,这与清朝政府放宽海禁及荷兰殖民政府的鼓励有密切相关。此外,一些明朝人士不愿意归顺清朝满族统治以及闽粤沿海地区海外经商传统的影响等,也是促成明末清初华人移居马六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要以客观的态度和科学方法来研究新马华人的历史,而不是为了政治或其他的需要来写历史;并对新马华人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我院李国梁(郭梁)教授著《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已出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按照东南亚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顺序考察了华侨华人资本在当地积累和发展的曲折过程,第一次系统地论还了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析、探讨了华侨华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从根本上否定了歪曲和排斥华侨华人经济的谬论和流行观点,并对国内外近年来研究华侨华人经济的学术动态作了评介。对于华侨、华人经济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海外华人经济实力增长的估计、华人经济地位与当地民族主义的矛盾、海外华人与中国…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华人的秘密会社(天地会)的组织存在和活动。在华侨社会和华人生活中影响至深。一直至今天,在某些地区还有存在。因此,有必要就秘密会社南传发展的背景及南洋各殖民政府对华人秘密会社的政策作一考察和论述。一、天地会南传及在南洋发展的社会背景天地会在什么时候开始传入南洋各地呢?据一些历史档案判断,我认为:天地会传  相似文献   

18.
我叫市川真,说起我家三代人与中国的缘分,与许多日本老百姓家庭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日本和中国这邻邦靠得太近,你打哈欠我就着凉,我咳嗽你就发烧,关系如此密切,大家都和中国有或深或浅的缘分。和平年代还好些,可以从中享受,战争年代就苦了,大家颇受磨难。我父亲那辈是个不幸的年代,负面的话题不胜枚举,有些事情不好写或者不宜写。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记载,中国明朝时已有华侨居住在老挝,由于时间久远,有的又与佬族通婚,老挝称他们为胡族。中国云南省的傣族迁入老挝,称之为占族。此外,苗族、瑶族也是从中国迁居老挝的。但人们并不把他们视为华侨或华人。人们所指的华人或华侨是近代从中国迁移去的华人。在老挝华人中,祖籍是广东省的占90%,其中以潮州人居多;其次是客家人、东  相似文献   

20.
1937年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随着中国国内战局的发展,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南亚各地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许多华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性"与"华人性",思考自身与当地殖民政府及当地社群间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东南亚的抗日救亡运动主要受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驱动,其成效取决于华人领袖及社团对整个移民群体的动员能力。本研究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对比,指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认为,虽然海外华人的爱国情绪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但东南亚各殖民地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却影响了救亡运动的效果,华人群体内部的分歧也对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