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宪政思想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年之际,学习和研究李大钊同志的宪政思想对共和国的发展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学术界对李大钊同志宪政思想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宪政学说的影响,以及他是马克思主义立宪思想的奠基者方面的文章较少。文章以李大钊同志的宪政思想为视角,从1907—1913李大钊在校期间的宪政思想到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法治学说的贡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介绍,以期继承烈士的遗志,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宪法自身具有的政治性、法律性和文化性等多重属性彰显宪政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形成机理.宪法属性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与实际冲突.对宪法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实源于中国宪政发展的实践困境.认识宪法自身属性的不同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宪法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并为推进宪政建设开辟思维进路.  相似文献   

4.
吴经熊是1933年至1936年中国宪政运动的规划设计者,是1936年“五五宪草”的主要起草人和1946年民国制宪的重要参与者.吴经熊对宪政救国抱有巨大的期望,以巨大的热情参与民国制宪,期由民主宪政引领中国走向强国之路.实施宪政不仅要有好的宪法文本,而且要有执政者施行宪政的诚意和守法的精神.宪政的生命还在于宪政的思想观念最终为人民所接受,成为人民生活的一种信念.为了宣传宪政,吴经熊撰写了一系列著述.吴经熊实现中国宪政的理想虽未能如愿,但吴经熊的宪政思想对我国当今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和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宪政领域造诣颇深,他早期的宪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主、自由、人权及宪法等理论的研究。考察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它们存在及转变的原因,无论对于推动近代宪政历程的学术研究,还是作为历史的反思以为现实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7.
宪政建设的精神动力——宪政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宪法权威就不会有宪政的实践。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培育宪政信仰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思考:直接适用宪法,建立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重视非制度性因素对宪政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宪政就是用宪法把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框架.宪政建设也就是宪政框架的平衡与发展.在宪政框架中,积极主动的行政权和公民权利最具有对抗性,行政权对公民权利的挤压与损害也最容易破坏宪政框架的平衡,为此,我们应该规范行政权维护宪政框架的平衡以驱动中国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9.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10.
论宪政及我国通向宪政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是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宪政以良宪、宪治、控权、人权、民主为基本特征。“良宪”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良宪”有效实施的结果。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宪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甚至几代人在通向宪政的道路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民主与宪法的有机结合.宪政的概念,是宪政最一般,最基础的理论,是宪政这一社会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总结,是宪政理论大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从酝酿起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本文试图从回顾五四宪法的诞生历程入手,窥一斑见全貌,客观地剖析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揭示其指导下的立宪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是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这些方针的制定以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历史为背景,通过基本法的有效实施,实践了一种区域宪政的治理思想.区域宪政是对传统宪政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是指在主权国家下享有较大自治权的地区,依据一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宪法或宪法性法律进行治理,以实现一系列民主原则与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保证,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组织形态,它以国家主权和地方自治为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是一种趋势 ,并被写入宪法。但我国法治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析其原因是依法治国受到中国宪政文化的根本制约。中国宪政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具有历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中误读是重要原因之一。法治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分析 ,更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依法治国与宪政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宪政主要蕴含成文宪法的存在,宪法得到公民和有限权力政府的普遍认同。宪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中,文化基础这一因素主要是人本思想,契约理念、有限权力理论和自然法思想等。对宪政的内涵及宪政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进行分析,从中探寻一些积极结论,这有助于我国当下的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宪政是以法治为条件或环境,以宪法实施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形态及其运行过程.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是宪政的基石.这是因为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原则之一;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而法治正是其集中体现;法治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宪政实现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7.
行政法理论基础与宪法、宪政精神关系密切。目前各行政法理论基础竞合的核心就是探索自身理论与宪法、宪政的关系,这一命题回答的好坏直接决定各自理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而“政府法治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宪政意识是人民警察法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意识对警察队伍建设和正确执法至关重要。培植和增强人民警察的宪政意识,必须重视人民警察的宪法教育与学习、树立宪法至上的法律观念、强化警察的公仆观念与服务意识、注重警察执法的违宪监督和加强警察法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本文对良性宪法和宪法至上作了审慎地分析,提出良性宪法是政治制度文明的核心和宪法至上是政治行为文明的关键的观点,从而说明宪政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宪法为核心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是美国所作出的最成功的制度创新,是其一切发展的制度基础。要探询美国宪政成功的奥秘,必须首先分析美国党政的思想基础。总的来说,美国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可以归纳为新教思想、法治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和分权政府等几大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独特的美国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