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红义  赵奕 《小康》2005,(7):42-44
今年上半年,四川天全县委书记向辉礼遭遇了一场黑色的“语录风波”:向在公开场合说的话被归纳为11条蛮劲十足的霸道“语录”,一时群情哗然。向辉礼有没有说过这些话?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县委书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遭受这样的“礼遇”?2005年4月28日夜,《小康》记者和向辉礼相对而坐,倾听当事人的解说。  相似文献   

2.
环境·素质·方法──浅谈家庭教育郎正礼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怎样爱孩子教孩子,怎样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怎样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把真善美的东西传授给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重成...  相似文献   

3.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结合人大实际,我对如何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礼会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对信访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和怎样进一步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省文明委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突出抓好"八礼四仪",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就是在7岁、10岁、14岁、18岁四个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养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  相似文献   

5.
教育周刊:在讲课中您曾说,在保留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好的地区和国家,由于有“礼”,人和人之间就更能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人民就显得比较有修养,社会秩序也比较和谐。但是,我们了解到,一些师生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腐败、贫富悬殊,是一些地方民意上达的渠道不够畅通、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您认为“礼”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占一个怎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李虎群 《人民论坛》2013,(28):29-30
礼排名:第8位得票数:5256得票率:48.1%精华阐释:礼的本义,是敬奉天地、事神致福的意思。礼之本为仁,礼之质则为敬。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  相似文献   

7.
严铭 《人民论坛》2010,(6):250-251
《水浒传》充满了浓郁的"礼"文化气息。《水浒传》中的"礼"文化主要表现在相见礼、夫妻道德礼、祭祀礼、秩序观念、规范意识等方面。梁山好汉因为内部重礼、讲礼,为自己筑起了精神情感的堡垒,打造了梁山事业的辉煌,但由于他们对"礼"的认识的局限,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小康》2006,(6):1-1
中国目前不仅缺乏“礼”,而且缺乏“仪”。礼者理也,仪者式也。礼在内,仪在外,没有仪式的礼,礼就无以负载而不成体统,也就不仅难以规范,而且难以效法,更难以传承,礼最终难以为礼。反过来,仪的程序性和规则性可以增强礼的神圣感和庄重感,从而更好地理解礼和贯彻礼。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之际,“礼”发生了异化,它由西周建立的一个统一性的文化结构变为了流于形式的“礼仪”。相应地,原本依“礼”而立的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等也发生了崩溃。在此之际,以恢复“周礼”为方向,孔子提出了“仁”“礼”一体的思想,即“礼”必须以“仁”为精神实质,“仁”必须以“礼”为道德准绳;以批判“礼”为方向,老子提出了“大礼无礼”的思想,即“礼”本身代表着大道的废弛,真正的“礼”是“无礼”而自有“礼”。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充满了浓郁的"礼"文化气息。《水浒传》中的"礼"文化主要表现在相见礼、夫妻道德礼、祭祀礼、秩序观念、规范意识等方面。梁山好汉因为内部重礼、讲礼,为自己筑起了精神情感的堡垒,打造了梁山事业的辉煌,但由于他们对"礼"的认识的局限,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儒家礼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礼育是以礼制、礼仪、礼义为主要内容的关于礼的教育与培养的一种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 ,它与作为封建制度代名词的“礼教”有着重大区别 ,也较德育宽泛 ,有其特定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儒家礼育对我国传统礼文化的形成和礼义之邦地位的确立 ,起了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儒家礼育思想 ,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熊开发 《新东方》2001,10(3):41-48
天人同源、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儒家天人观,是其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而礼教的基础是天道或天理。礼源于天,先天地正确,不可违逆。人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天的造物。所以,礼合符天道,也合符人道,人遵从礼也就是遵从天道、天理,甚至也是遵从自己的人性。人能够遵从礼,也必须遵从礼。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体现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礼。其法律思想基于仁,实现仁则要靠礼去规范和强制。他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理想和目标,把礼作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仁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来行仁,以仁的自觉来复礼,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达到完美统一,以此维系孔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4.
晋葆纯  于文涛  袁铮  韩粟 《春秋》2010,(6):57-58
济南"礼和洋行"是德国"礼和公司"在中国最早设立的分公司之一。位于济南市经四路中段。1861年9月2日,中、德《通商条约》在天津签署后,德国的经贸机构和企业便在中国的各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1866年香港礼和洋行成立,1877年上海礼和洋行成立,1886年天津礼和洋行成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军礼中有一项名为"讲武",起源于先秦时期,即《周礼》所载之"大阅",目前关于讲武礼的研究中一些问题还有含混之处,如对"讲武"与"讲武礼"的区分还不够明确、"讲武"与"貙刘"等礼仪之间存在的混淆等等,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厘清,此外以唐代讲武礼的举行情况为中心,对"讲武礼"举行的时间及程序、"讲武礼"的礼仪功能、军事功能及政治功能、此礼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等问题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杨小草 《前进》2017,(4):52-53
<正>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君子要求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君子六艺"中感悟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应具备"礼"所要求的高贵品格和礼仪修养。礼,古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古人对君子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后经儒家宣扬和教化受到统治阶层关注和利用,形成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8.
《青年探索》2010,(4):I0001-I0001
<正>少先队员行队礼、军人行军礼、习武之人行抱拳礼……如今,广州志愿者也有"礼"了!今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期间,志愿者们将穿志愿服、戴志愿彩、行志愿礼。  相似文献   

19.
彭林 《传承》2012,(21):94-96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离开了"礼"来谈中国文化,可以说无从谈起。"礼"是修身和教化的工具,是要让人"修身践言"、"行修言道",它的核心是要教人懂得"辞让"和"忠信"。一个社会没有"礼",就没有了分辨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荀子所谓"礼者养也",主要不是养民,而是养君.其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在礼义基础上保证统治者享有特权的生活.荀子有些被称为具有民本、民权思想的说法,其实并不具有这样的思想.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在他那里,在很大程度上,礼就是法,法就是礼;礼具有法的强制性,而法具有礼的"因人而施"的不平等性.两者的合而为一,是与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