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玮 《中国减灾》2022,(5):16-19
自然灾害核查评估是评价和认定重特大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有效支撑应急救灾、受灾群众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建立灾害核查评估技术体系是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本文介绍了灾害核查评估技术体系的组成、灾害核查评估工作实践,并提出该项工作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未来的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2.
崔鹏飞 《中国减灾》2012,(15):34-35
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从加快制度创制、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救灾工作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各级救灾应急能力,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救灾保民生中的主力军作用,有效应对了诸如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暴雨洪涝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从加快制度创制、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救灾工作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各级救灾应急能力,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救灾保民生中的主力军作用,有效应对了诸如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暴雨洪涝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4.
吴玮 《中国减灾》2023,(17):12-15
<正>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是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可以为防灾备灾、应急救援和灾后救助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撑信息,对于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增强灾害处置能力、保障救灾救助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开展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现状,介绍了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的内容、方法体系以及业务实践案例,并对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业务未来的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河南省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干旱、洪涝、风雹、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自古以来就是灾害频仍的地区。为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河南省通过抓制度创建、抓专家组建、抓综合演练等举措,推动建立灾害评估制度体系,组建省灾害评估专家库以强化技术支撑,夯实灾害核查评估各环节并检验评估制度实用性,有效提高了灾害评估的综合效能,有力支撑了全省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十二五"期间,我国成功应对了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海南"威马逊"超强台风和"7·21"北京特大暴雨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在应对复杂灾害的同时,我们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法制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御能力建设、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震、云雨等重制机制灾害的合作交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国灾情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发展迅速,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灾情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灾情应急值守制度、灾情会商核定制度、灾情报送通报评估制度等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提供了支撑;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分级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支队伍力量逐步发展壮大、能力不断提升,为解决灾害预警、灾情报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保障;灾情管理技术也取得了新突破,多网络多终端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平台、全国灾害信息员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正>为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求,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坚持系统思维,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面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尽最大努力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取得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良好成绩。根据当地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本文总结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以期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水平,护航合肥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沿线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危害大。为了更好理解“一带一路”沿线的灾害风险与共建国家灾害应对能力,本文以几个典型国家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为例,介绍当地的灾害风险与减灾救灾能力,呼吁国际社会加强与当地的灾害防治合作。  相似文献   

10.
正本标准的编制与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灾害现场调查工作中对人员、居民房屋与家庭财产、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受灾对象开展调查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民政系统开展灾害评估业务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科学的灾害损失数据支撑,为国家自然灾害救灾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一、编制目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全面、快速地掌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各项应急救助措施的合理、高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场调查是获取灾害损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是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确定灾害范围,可以为抢险救援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已取得一定成效,正式组建了包括地震、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交通运输、保险等11个涉灾领域的灾害损失评估专家库,实现了评估专家队伍实体化。本文对开展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现状、工作实践及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并对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业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2.
<正>灾害信息员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性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救灾队伍建设,河北省立足实际、整合人员、狠抓培训,全省各级统筹组建灾害信息员队伍并完善相关专业培训体系。目前,河北省灾害信息员队伍整合重建工作基本完成。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灾情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报灾时效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为高效有序应对本省重特大自然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方法多、数据量大、受环境条件限制少等特点,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有着传统灾害监测和损失评估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洪涝、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中的应用,以及在四川省数次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中,卫星遥感技术对灾害评估、指挥决策等所起到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灾害评估"一词由来已久。过去,灾害评估主要服务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是对于灾情及其损失的评估。如今,灾害损失与应对工作评估逐渐贯穿灾害管理全过程,对综合减灾、救灾救助、恢复重建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发挥灾害损失与应对工作,提高其支撑应急管理决策和灾害风险防范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明确了灾害损失评估的指标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当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重特大自然灾害时,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要快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制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救助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进行科学的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全面掌握灾害的影响范围、破坏程度、直接经济损失及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是科学制定综合防灾减灾对策措施的基础。这不仅可以有效支撑灾区开展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6.
本刊开辟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专栏,将连续刊载各类自然灾害的调查评估案例及分析。栏目通过介绍国内外洪涝、台风、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调查评估相关案例,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以期为各地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助推当地相关工作的开展。本期栏目以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暴雪灾害为案例,邀请专家回顾此次灾害事件的发生,介绍得州当地和美国联邦政府灾后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并给出总结,以期对我国今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刊开辟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专栏,将连续刊载各类自然灾害的调查评估案例及分析。栏目通过介绍国内外洪涝、台风、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调查评估相关案例,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以期为各地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助推当地相关工作的开展。本期栏目以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暴雪灾害为案例,邀请专家回顾此次灾害事件的发生,介绍得州当地和美国联邦政府灾后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并给出总结,以期对我国今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日益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下,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自然灾害的救助水平,对当前我国的民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近年来,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丰富的救灾物资品种和高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14,(7):28-31
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