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卓勇良 《南风窗》2007,(21):72-74
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造成一块土地三种价格:农地征用价格、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业用地价格。同样一块土地因为土地性质的转换就会产生大幅度的土地增值,形成巨额的利润空间。而巨大的征地利润,形成圈地冲动。  相似文献   

2.
刘楚才 《法制博览》2014,(1):144+138
无论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1条,还是《担保法》第36条,抑或是《物权法》第182条、第183条,都明确规定"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双向统一原则。在房地一致原则之下,建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一并抵押,但房地分别抵押不能仅因违反这一原则而被认定无效。因为房地分别抵押时,各抵押权人就其设定抵押权的财产享有抵押权,就其未设定抵押权的财产不享有法定抵押权。抵押权人在实现抵押权时,可依据《物权法》第146、147条的规定,将建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变价,但仅就其享有抵押权的抵押财产所占变价款中的比例优先受偿。  相似文献   

3.
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农地制度安排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持农地稳定是国家政策的大原则,而农地调整是农民基于利益和公平的选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安排也蕴涵着农地调整的逻辑必然。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这一悖论的解决需要完善农地流转,而要实现农地流转又必须具备相应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4.
陈和午 《南风窗》2013,(25):52-54
城乡建设用地入市"三同",不能只就土地谈土地,还要考虑土地背后的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才能将中国这一片复杂的土地处理好。土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定下基调。从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的导向看,在土地改革上的确有一些新的提法和突破,《决定》强调,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土地流转预期也趋于升温。但就政策的基调而言,总体还是  相似文献   

5.
陈凌 《法制博览》2022,(15):99-101
我国《民法典》肯定了农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成果,确立了土地经营权及融资担保问题,释放了土地的金融功能.而针对土地经营权抵押中的现实问题,目前法律规范尚不全面.笔者通过对农地经营权抵押纠纷司法处理进行实证考察,从而提取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以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问题,结合法律及制度的力量进行不断完善.希以助力发挥我...  相似文献   

6.
抵押权行使期限,是指抵押权人实现其抵押权的有效期限。对于抵押权行使期限的规定,我国《担保法司法解释》和《物权法》前后做了两种不同规定,是的抵押权行使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而以除斥期间界定期限,并与债权清偿期届满后四年内不行使抵押权的,抵押权便消灭来改进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是较为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台湾农地制度改革之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卿 《台湾研究》2001,(1):56-62
台湾土地制度改革前,在“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殖民地政策的长期统治下,农地成为投资的主要对象,而极不合理的租佃条件成为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抗战胜利初期,台湾农业人口占总人口55%以上,总农户中佃农占36.1%,若包括半自耕农,那么农户总数中有60%以上与租佃制有关,总耕地中近半数为租耕地。可以说,租佃经营是台湾土地改革前主要的耕作型态。此外,战后初  相似文献   

8.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6):96-96
当下所谓的"进一步推进改革",主要一项内容是土地制度。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认为自由只能通过产权明晰这一前提下的市场竞争才能实现,所以要求在一切领域进行产权界定。根据这样的教条,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简直是荒谬的,是阻碍中国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壁垒,所以要求土地私有化的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9.
成都试水新土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鸿伟 《南风窗》2007,(22):40-43
在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市政府在农村土地政策上力求突破的举动引人关注。"农村土地的非耕地部分大约占农地总量的22%~30%,若拆并、搬迁集中修建住宅,将可以腾出2/3的农村集体土地的非耕地。"成都市政府的官员称。于是,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实施了"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和"农民集中居住"等新尝试。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越来越成为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严重制约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使集体建设用地不能合理有效利用,集体土地交易市场混乱,建立健全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自由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陈和午 《南风窗》2013,(9):39-41
楼市改革最重要的是"去投资化",使房地产回归居住消费属性,楼市改革必须跟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联动。对于新一届政府而言,楼市毫无疑问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上一届政府楼市调控的最后一棒"国五条",现实中正遭遇地方政府的"软抵抗"。尽管3月底的大限已过,但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却并不给力。北京等10多个城市出台了不同力度的执行细则,但多被指缺乏实质性内容,而更多城市却是犹抱琵琶  相似文献   

12.
刘远举 《南风窗》2012,(14):26-28
"劣质民主陷阱"说的谬误之处就在于,用一个非正常状态的、受抑制的社会内部制度去匹配未来的、尚未实现的民主制度(外部制度),完全忽略解除抑制后内在制度的演化,以及外部制度对内部制度必然存在的拉动作用。"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的警告,而中国当下又面临一个来自理论界的"民主陷阱"的警告——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民主制度后,却陷于经济停滞、社会动乱、革命、政变频发的乱局而无法自拨,即所谓的"劣质民主陷阱"。  相似文献   

13.
"农民流动、土地流转"被视为当下中国农村最富历史性的变革,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政府、市场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一些地方的农地流转市场开始形成.其农地流转中呈现出的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方式的灵活性和利益的多元化等特点,对新一轮林权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海波 《南风窗》2013,(25):42-45
中国的土地制度在名义上是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土地级差地租为少数人占有,在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以掠取和占有地租为中心的一种激励机制,此为近10几年来社会矛盾的主因。对于土地制度,很多人缺乏准确、深刻、简洁的概念体系进行分析,也不理解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迄今为止,私有制、国有制优劣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争论还在进行,实际上,这对概念本身就是很不准确很不清晰的,  相似文献   

15.
胡飞  廖海青 《南风窗》2010,(2):68-71
城市化进程有赖于中国政府能够真正推动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在中国的现实之下,如果政府不主动改革,市场会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现实来逼着政府来接受。这不仅被动,而且结果还不可预知。  相似文献   

16.
谁来养活“80后”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继权 《南风窗》2007,(22):44-45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8%的农民认为土地调整是合理和应该的;只有13%的农民认为"不应调整土地"。还有近半数农民虽然反对大面积调整,但可以进行"小调整"。对于农地调整的原因,农民最普遍的回答是"如果不调整土地,有的家庭人多地少,有的家庭地多人少,不公平"。  相似文献   

17.
当前,将建造当中的船舶进行抵押,已经成为了国际通用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在我国,有关船舶抵押方面的规定,有着较为明显的调整缺位和法律冲突。在建船舶抵押权制度的完善,对于解决船舶建造企业融资贷款难担保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昊 《南风窗》2013,(26):12-12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两处直接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准许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二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流转权能。针对土地改革究竟应该在现有的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单纯地改革经营权、使用权等附加权利,还是直接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也随之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地权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土地制度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围绕土地问题的争论才会持续地保持高热度。通过土地确权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和简单的"私有化逻辑"相反,农民要求的恰恰是现有的土地制度赋予的、但现实中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20.
邬琼 《南风窗》2010,(2):19-21
对于二次房改而言,其面临的更大压力则是整个房地产制度的调整与建设,而从土地流转制度到物业税等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域。二次房改重提议程似乎是为实现中国"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寻找现实路径,但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