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食品免检制度终结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蓁蓁 《行政论坛》2009,16(2):37-40
公共政策终结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对已经实现了其目标而不再需要的政策或无效政策予以终止的行为.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对食品免检制度的终结作政策学意义上的分析,对食品免检制度终结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进行简单梳理,并对政策终结的机会之窗--"三鹿奶粉"事件作深入探讨,从而得出结论:机会之窗和政策终结倡导者是政策得以终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8,(2):88-99
多源流框架是由政治学家金登首次提出,他在借鉴决策理论研究者科恩、马奇和奥尔森提出的组织选择的垃圾桶决策模型基础上,开发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来理解政策过程,探究议程设定、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之间关系。他认为,一旦政策之窗开启,政策企业家促进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实现三流合一,新的公共政策就会被选择,或者新的公共政策取代旧的公共政策,政策变迁得以实现。多源流框架在提出之后,被不同政策领域、层次和地域广泛使用。多源流框架在未来是否能够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该理论通过进行适应性调整,主动与一些成熟的理论进行对话,尽早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命题,为共同研究和知识积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多源流理论分析模型是用来解释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一种理论,是对政策议程确立过程较为全面的描述。其包括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以这三种信息流为基础展现了政策过程的全景式图。现阶段由于劳务派遣不规范引起的各种现实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劳务派遣用工问题开启了“政策之窗”,使其提上政策议程。  相似文献   

4.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国 《理论探讨》2008,(1):125-128
通过对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与公共政策阶段分析、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和"垃圾桶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将公共政策阶段分析的触角向前伸了一步,拓展了政策阶段分析的研究空间;多源流分析打开了政治系统的"黑箱",提供了政策过程参与者的全景分析图;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将其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但是,多源流分析框架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有些学者针对其中的某些缺陷提出了批评意见;有些学者则对其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5.
多源流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变迁理论,为我们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政策变迁的动力提供了一种比较有效的分析视角和分析工具.问题之窗与政治之窗的打开都能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政策的变迁提供机会,但有些住房政策变迁情形也可能是起因于方案可行性程度的提高.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政策的变迁有赖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交汇,即问题、政策方案与政治形势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运用多源流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政策变迁的动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出一个政策变迁动力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五种政策变迁动力因素:问题的变化、方案可行性的增强、政治形势的变化、外部事件的冲击、正面政策效果的积累.这五种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启示了政府应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住房政策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议程研究是西方政策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基于西方政治体系中的政策实践总结归纳出了政策议程的很多准入条件和模型。而中国学者在议程问题的研究上还处于萌芽阶段,基于本国实践的同类研究不仅数量稀少,而且解释的力度和系统性都欠缺。约翰·金顿(John·Kingdon)的多源流分析框架为基础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议程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参与正表现出对"中心—边缘"表达结构的突破,使得边缘性意见更多地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策过程。在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的公众意见表达及其运作机理时,我们对"三亚宰客门"、"青岛天价虾"以及"哈尔滨天价鱼"三起网络事件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传统多源流模型解释的辉格倾向。互联网为表达结构的去中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改变了政策生成的流程,使得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汇合到一起而不再表现为单独推进的状况。在传统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因为控制性过滤机制的存在,政策议程能否开启以及开启怎样的政策议程,往往取决于控制主体在能力所及和职能所限的范围内对问题进行的有效收敛情况。与之不同,网络公众表达的去中心化则使得公众意见更为方便地汇聚到决策者那里,从而开启政策之窗。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质量是指公共政策的合理程度,具体包括政策是否合情合法、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根据公共政策质量的内涵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以多源流理论为基础,可逻辑推演出公共政策质量的测量框架与测量指标.公共政策质量的测量指标由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价值三个层面组成.针对公共政策质量测量指标边界模糊、难以定量的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对公共政策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以及多源流理论的分析,当代中国的改革启动是一个由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及源流耦合而形成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过程。问题源流表现为1978年安徽特大旱灾、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及地方的"外流人口",小岗村"大包干"的体制性突破;政策源流表现为作为政策方案的包产到户从地方政府主动的政策试验逐步进入中央政府政策议程的演进过程;政治源流表现为执政党领导层的人事调整及意识形态的变迁。随着政治源流的变化开启了政策之窗,政策企业家联盟通过政策共识实现了改革启动的政策制定,标志着当代中国的改革从地方到全国的顺利启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6)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延迟退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延迟退休政策"成为人们广泛辩论的议题。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方面分析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辩论议题确立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政策之窗"的开启。  相似文献   

11.
刘英 《学理论》2013,(11):362-364
自2007年《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颁布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我国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战略和促进教师教育发展而实施的一项由"政府埋单"的特殊倾斜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封闭性。采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温特(Winter,1990)提出的"规划过程/执行结果"教育政策执行理论模式作为分析框架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该项政策有望促进师资教育改革,改善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水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应要解决很多政策失真难题。  相似文献   

12.
校车安全问题何以进入决策者的视野是理解《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得以快速发布的关键。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多源流理论视角对校车安全的源流发展、焦点事件和政策行动者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表明:校车安全政策议程是政策企业家在政策窗口开启之时推动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汇合的结果。相比垃圾桶模型、触发机制模型和议程设置理论,多源流模型在本案例中更具解释力。同时,多源流模型面临中国情境,源流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非完全独立。拥有双重身份的政策企业家具有从政府机构中打开"政治窗口"的可能性,这为多源流模型的本土化应用与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考察的角度。最后,指出阻碍校车安全政策议程设置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度性利益表达通道不通畅、政府部门对焦点事件处理能力和水平不高、管理权限划分模糊。为此,应创建有效的制度性利益表达通道、积极关注媒体舆情,扩大问题来源、科学合理划分管理权限。这些问题及对策对于其他政策领域也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研究对政策制定者的启迪所在。  相似文献   

13.
李阳  胡春霞 《学理论》2013,(15):80-81
针对铁路部门在各节假日尤其是春运期间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我国在近两年来正式提出实行"火车票实名制"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模型,从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政策由问题上升为政策议程的过程。并更深一步探讨了政策之窗的开启途径。通过这一模型说明了实名制政策的合理性,同时揭示了政治流在政策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治理工作事关人民安全与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本文采用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等三个方面对2022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治理政策的完善议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犯罪治理遗留的“历史存量”和犯罪治理场域中的外溢风险构成了问题源流;专家学者对“拐卖妇女儿童”议题的探讨、两会代表建言献策以及舆论媒体的报道使得政策共同体之间形成了“政策原汤”,三者构成了政策源流;“团圆文化”影响下的民众情感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安全”理念与宗旨构成了政治源流。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政策议程设置的“政策之窗”随之开启。在此期间,政策活动家促成了三流汇聚,使得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治理政策的完善议程得以最终设置。  相似文献   

15.
"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小年 《理论探讨》2004,13(3):89-92
"孙志刚事件"对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它是一个理想的公共政策过程案例,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对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进行观察。从而有望打开一扇公共政策过程重建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户,本文发现了一个以政策需要为起点,包括政策目标、政策结构、政策距离与政策发展等五环节的公共政策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问题缠身的主流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一种突围,又可望提升公共政策主体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曾令发 《理论探讨》2007,17(3):136-139
政策议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看守人”的作用。金登采取“垃圾桶模式”对政策议程进行了真实的描述。在政策议程设立过程中,当政策之窗开启时,彼此独立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汇合,在政策企业家的努力之下,一些政策问题被排上了政策议程。在此过程中,模糊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政策之窗的开启极具影响;而“软化”过程也是政策建议受到重视以前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8)
实行了几十年坚决不动摇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在短短的两年内经历了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巨大转变?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项政策的最终出台?这项政策背后的议程是如何构建的?运用多源流分析框架,对"全面二孩"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有利于我们理解政策出台的背后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文钊 《行政论坛》2023,(1):94-107
倡导联盟框架是由保罗·A·萨巴蒂尔于1987年率先提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日益成熟,成为政策过程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理论之一。政策子系统(Policy Subsystems)是倡导联盟框架的分析单位,而联盟及其权力博弈是其分析视角,政策取向学习则是其重点关注的要素,联盟之间通过权力博弈和政策学习实现政策稳定与变迁的动态演化。倡导联盟框架的演进经历了从起源到成熟定型的过程,其标志是概念框架图的固定,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基本假设、构成要素和核心命题。基于中国情境推进倡导联盟框架的理论发展、通过框架应用改善中国政策过程质量和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知识体系,仍然是中国公共政策学者需要努力和坚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王佃利  滕蕾 《行政论坛》2023,(4):143-150
黄河流域治理长期处于低效协同的状态,近年来在黄河国家战略的驱动下,出现诸多突破既有管理系统边界的协同治理实践。政策政体理论关注跨边界的复杂政策问题,为研究黄河流域中的跨边界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类型学的分析框架,可以总结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案例蕴含的跨边界合作类型、剖析各案例的跨边界合作动因和协作过程。研究发现:在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实践中,共有三种类型的跨边界合作,包括属地管理系统主导的对接型合作、垂直管理系统主导的撬动型合作和超越水平管理系统的跨越型合作。对接型合作和撬动型合作为政治驱动下发起的,协同的范围和领域集中在某类行政事务上。而跨越型合作多是自发的,受经济和政治共同驱动,协同的范围和领域更大。  相似文献   

20.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模型起源于西方,政策图景、政策场域等概念构成了其核心要素。本文基于间断-均衡模型的分析框架,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的变迁为研究样本,发现在触发事件的影响以及政策图景和政策场域的互动下,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的变迁呈现"间断均衡"特征。最后指出间断—均衡模型对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变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较高的契合度,但同时发现,该模型具有其解释限度,二者也并非完全契合,需要对该模型进行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