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172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经济法这一概念。1842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在其《公有法典》中、1865年蒲鲁东在其《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中也都提到了经济法一词。但是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一词来源于德国。1906年德国学者莱特在《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了经济法一词,用以说明与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2.
杨帆  陈霞 《法制与社会》2010,(11):111-111
一直以来,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产生时间存在分歧,“经济法”这一概念早在18世纪就已经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首先提出,但在现代意义上开始使用并研究经济法的概念,却是20世纪以后由德国法学家进行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经济立法也广泛出现并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3.
薛克鹏 《北方法学》2016,(5):107-116
法典是部门法体系化的最高形式。经济法的体系化有利于厘清市场与政府各自的边界,为不同主体分别提供权利、义务和权力清单。现阶段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缺乏、概念化不足、基本理论的欠缺和法典的自闭性缺陷决定了经济法尚不具备法典化的条件,但应当积极促进自身体系的优化升级,以子部门法典化为路径推进法典化进程。以国家为中心的经济法体系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决定了经济法应当以市场主体行为为依据进行内部体系建构。重构后的经济法由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资源环境法、财税法和金融法等子部门法典构成。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经济法和软法的基本原理,考察经济软法的研究背景,在分析经济法与软法的基本关系的基础上,考察经济法领域软法的渊源,深入研究软法在经济法中的治理机制,分析经济软法的产生、运行和实现等各环节,并明确经济软法的发展对拓展经济法的发展内涵、体现法治的社会规则自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协调性的经济法,公平竞争原则理所应当成为经济法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公平竞争原则是经济法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经济法理念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本论文在综合分析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公平竞争原则的地位、含义、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为我国经济法的运行提供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有关中国法制史研究,硕果累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专门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陆续出版了几部刑法史、民法史和行政法史。最近,陈汉生先生的专著《中国古代经济法制史纲》(下称《史纲》)的问世,又填补了法史界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方面的空白。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民法、经济法很不发达,历史所颁行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而民法、经济法及其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及其分校等16所大专院校的学者、专家、教授联合撰写的《现代经济法辞典》,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经济法学家刘隆亨任主编。本辞典紧紧围绕经济法基本理论、部门经济法、经济立法和司法、国际经济法4个方面27个专题,以及同经济法有密切关系的经济管理、科技管理等方面,精选了自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法律系王峻岩编写的《经济法知识手册》,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我国经济法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并对国外的经济法也作了简明的介绍。内容包括基本经济法、部门经济法、工业产权法、经济诉讼法,共十九章四十万字。全书采用词条形式,自成体系,既可单独查阅,又可连贯通读,实用性和可  相似文献   

9.
由马永双主编的《经济法概论》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五章45万字,分为经济法总论和分论两部分。经济法总论主要阐述了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发展;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法律关系等内容。经济法分论主要阐述了财政法、税法、银行法、证券法、期货交易法、价格法、拍卖法、商标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状法、会计法、审计法、内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同法、经济仲裁、经济司法、经济检察等内容,该书的主要特点是:1.内容丰…  相似文献   

10.
民法与经济法之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中国的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法制建设也如此.当时,恰好苏联拉普捷夫的现代经济法学理论被引入中国,很多法学人士认为中国应当按苏联模式强化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提出“经济法”概念,提出国家需制定经济法典或经济法纲要;认为民法属于资产阶级的法律,建议取消民法或者将其贬为个人关系法.  相似文献   

11.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近年来一个新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欧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以《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为法律基础,并形成了以决策机制、关税同盟、争议和纠纷解决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联盟运行机制。在具体运行中,由于大国政治、经济因素,决策机制出现了俄罗斯主导倾向,关税同盟存在着统一关税执行难、关税分配不平衡的困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司法主权冲突问题。发展欧亚经济联盟需要将其运行机制朝向法治化方向发展,包括夯实联盟运行的法治化基础、强化主权平等下的决策机制、利益合理分享的关税同盟,以及联盟与成员国司法权平衡。欧亚经济联盟对中国"一带一路"具有极大影响,在法律框架下将两大项目对接是共同发展的最优选择,也是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共赢的法治途径。  相似文献   

12.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区域一体化组织中的新成员,其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多重一体化的目标趋势与愿望在不同领域表现出功能性差异,即经济的先导性、政治的战略性、社会认同性、法律保障性、文化融通性等。在全球治理、互联互通和全球产业链正在生成的背景下,如何立足联盟多重发展目标,更好地发挥出欧亚经济联盟的应有作用,尚存诸多法治困境:从超国家制度与主权国家制度的衔接到成员国间的基础性不平衡对一致性规则形成的制约,再到联盟法律与成员国法律对接的阻却性因素的存在,以及联盟从初级一体化规则向高级一体化规则演进的迫切需求等。面向未来,欧亚经济联盟呈现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阶段过程性发展的趋势,基于历史文化的多重合法性根基将促动多重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同时决定在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交错并存中构建联盟法制机制,并促动规则治理的深化均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13.
汤黎虹 《行政与法》2012,(6):99-104
任何法部门都要有理论基础。经济法理论基础应当以讲求法意理论、突出经济法特征和承认其他部门法理论基础为立论之本,并从经济法价值层面推衍出来。以往学界关于经济法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没能够符合这些条件,故诸说成立的根据不充分;而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理论基础对于从经济法价值层面推衍的"整体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及覆盖的法内容,又无力支撑。于是,寻找经济法自身的根本理论支撑就十分关键了。笔者研究发现,经济法为了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必须不断解决个体性经营无序带来的"整体"损害问题,于是,经济法配置的整体性经济权应当是限定个体性经营权的职权。笔者将这一理论称为"限权论"并定位为经济法理论基础。这一理论也是在与民商法的"保权论"、行政法的"控权论"、社会法的"扶权论"等理论基础的界分和协调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秦国荣 《中国法学》2006,1(2):174-181
经济法的功能在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维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所有权、平等竞争权和自由交易权,维护消费者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达致上述目的,经济法需要授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担负起监管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的职责。而为防止政府公权力的可能被滥用,经济法更是以法律手段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市场监管行政行为严格限定在法律授权及法定程序的范围内,强调公权力行使的责任性、义务性和透明度,做到严格依法办事。那种从“市场失灵说”出发主张政府对经济“需要干预说”的经济法理论,是对现代经济法本质和政府功能定位的极大误解,它在理论上是难以自证其说的,在实践中也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历时60余载,期间几经起落沉浮,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的“标本”。随着民法典的定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将进入国家治理的法典化时代。与此同时,与民事立法齐头并进的经济法也面临着对既有单行法体系化整合的任务,以解决“经济法是个筐,什么法都能装”的窘境。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民法与经济法立法的演进轨迹看,民法的法典化之所以相对容易,是因为民法具有明显的法律移植属性,并存在可资借鉴的大陆法系成文民法典,而经济法的法典化纯粹是首创,其难度可想而知。民法典之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其他重要法律部门的法典化,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由之路。对经济法而言,如果短时间内难以成典,则可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法,首要任务是从理论上完善经济法的体系结构,增强经济法体系结构的科学化、体系化和逻辑自洽性,使经济法立法与民事立法等相互衔接、相互协调,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何跃春  严颂 《行政与法》2006,(11):61-64
运用法治手段来规范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以何种部门法来主导法治保障模式的甄别问题,即法治保障体系核心制度的识辨问题。审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提出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背景特征,建设新农村战略是对经济法理念的生动诠释。经济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法治轨迹和核心法律制度,运用经济法的制度和手段,能有效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复杂的跨国组织机构,其经济体系刑法保护机制的构建必须具备一定前提,即应当对各成员国所面临的现实经济安全威胁及其预防的基本方向进行详实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刑法规制路径,构建欧亚经济安全保障新理念。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的动态整合过程,不仅影响各成员国内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领域的发展进程,而且使得打击海关领域犯罪成为各成员国的紧迫任务。海关管控领域的常发型犯罪对同属于"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应当在公平正义和罪刑相称原则的基础上,修订本国经济活动领域和海关管控领域犯罪的刑事立法规定,有效打击统一关税空间内的违法犯罪,以保障各成员国的内国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刘敬东 《法学研究》2012,(4):199-208
传统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既缺乏民主性,也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必须加以改革。各国可以考虑制定《国际经济合作宪章》,确立平等及相互尊重、实现共同利益和促进合作与广泛共识的法律原则;扩大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治理,在G20机制的基础上设立具有最高权威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WTO争端解决机制为蓝本建立一整套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机制,从而实现全球经济治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刘凯 《政法论坛》2020,(1):62-76
科学化是经济法学科发展的关键。法教义学呈现了法律科学的逻辑性、体系性和可验证性的基本要素,为经济法学的科学化提供了体系化的可能路径。根据法教义学"价值-规范-事实"的研究框架,在价值层面,经济法的社会功能是一种社会对国家经济治理权的想象和期待,旨在以正当、合理的经济介入方式维持和恢复经济系统的良序运行,经济介入的积极形式是培育市场功能条件,消极形式是对经济系统自主运行失序状态的纠正。在规范层面,经济法律规范体系可分解为四组经济法教义学的"理想类型",从而构建起由社会功能、公正优先和法律义务三个要素组成的法律命题体系。在事实层面,经济法应实现立法的体系化与司法的操作化,达成法教义与法治实践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国家介入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力。"十二五"规划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目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作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律依据的经济法对"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