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和谐心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谐社会是个多维度的综合系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过程。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蕴涵着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自身的心理和谐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和谐社会的各种关系中,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理想追求,是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自身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融合、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和谐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人是社会和谐的责任主体,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人自身要和谐,必须使自己的期望适度。期望过低过高都不行,甚至危险。化解这种危险需要加强期望调节。加强期望调节,能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沟通思想,形成共识,求得心理平衡,保持期望适度,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层次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分为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即大学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在营造师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总体氛围下,注重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6,(11):24-26
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共建共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们既要让建设者享受到应该享有的建设成果,也要让成果的享有者承担好建设的责任,如何“共建共享”和谐揭阳,作者认为要狠抓经济发展,务实和谐揭阳的物质基础;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和谐揭阳的群众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和谐揭阳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奎 《实事求是》2006,191(4):10-13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陈鲁民 《奋斗》2007,(11):61-61
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大处讲,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小处说.有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团体的和谐等等,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都是外部的和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和谐,即人的心理和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其他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助,心理和谐则主要靠“自力更生”。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的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积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以文化和谐为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自身诉求。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如何构建和谐农村,学者们大多从宏观的层面研究,而很少从具体的层面,即农民个体自身的和谐来深入分析。可以说,个体和谐建设是和谐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起点。因此,强化个体和谐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主体发展对于建设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章淑琼 《世纪桥》2008,(10):46-4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构建和谐校园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切实转变自身角色,着力适应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慕毅飞 《求贤》2007,(1):45-45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协调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欢畅、愉悦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修兵 《世纪桥》2008,(6):27-28,30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前提保证,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目标;它体现了我党的核心价值和一贯追求,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人民群众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对于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18.
陈云的经济思想内容丰富,蕴涵着先进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投资与消费”、“综合平衡”等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他的和谐思想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为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而了解他的和谐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张文雄 《新湘评论》2005,(12):17-17
构建和谐社会,目的为了人,主体在于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林建萍 《世纪桥》2008,(10):44-4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儒家和谐思想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倾向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顺应与统一,反对以主体强行征服客体的姿态实现压制性的和谐。从主体自身的角度上说,是对于人的受动性本质的理性认识,从客体自然的角度上说,则是对宇宙永恒的充分肯定。作为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主体受动性和自然永恒性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