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苏联政治的研究中,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要说明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关系了。国外不少学者对此采取了走极端的路线,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混为一谈,认为"斯大林采取的所有政策的基本内容都是来源于列宁的";①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截然对立,强调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己"失去了列宁时期那些具有工人阶级革命的共产党特证的一  相似文献   

2.
蘑菇云的背后--斯大林与苏联原子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的决定 1942年9月,斯大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这个战役的代号为"铀",与制造原子弹的必要原料联系在一起,原来这是斯大林亲自起的名.实际上,有关原子裂变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报道,在1938年就开始在西方报刊出现了.铀235裂变的连锁反应首先是在德国和法国揭示的,接着在1939的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年轻的苏联科学家也分别揭示了这一秘密.  相似文献   

3.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问题,列宁有每个提法,一、"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但是,在列宁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充满了唯物弁证法,他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趋势是腐朽和寄生的这一点时,同时还指出了其迅速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十分明确的。问题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了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论点,并且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将在缩小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将要减缩下去。"这无疑对我国理论界产生了影响,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都相信这个观点,并且照搬来宣传。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并非如此,斯大林的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绝对化的,缺乏看问题的弁证方法。列宁指出: "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斯大林模式"的兴衰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篇章.尤其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今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把近些年来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污染的根源在于地方过于追求GDP,而这则是现在的干部考核机制决定的。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中国水污染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对水利再重视,节水口号再漂亮,水治理技术再推陈出新,都无异于扬汤止沸。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俄罗斯,评价斯大林的某些音符在提高,甚至呼唤"第二个斯大林",其实质是在呼唤"铁腕",期盼强权.但这并不意味着"重新肯定斯大林",也并没有出现所谓"重新评价斯大林的热潮"."斯大林热"同杜马取消十月革命节的决定是并不相悖的.前者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达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期盼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后者是为了在人们的意识中抹去苏联时代的痕迹,消除对过去岁月的记忆.前者彰显的是大国主义、强国意识和民族感情,后者消解、去除的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其实质含义,二者一点也不矛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成型的重要时期.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苏联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富农作为一个阶级予以消灭"不仅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所引起的争论一样,在如何看待消灭富农这一历史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对"富农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围绕改革正进行第三次大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长期未能根本改变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缘何要坚持"以苏为鉴"、深化改革与走自己的路。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革命的整个时期里,中共中央和联共(布)中央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苏联领导人和斯大林本人根据他们领导国家和党的经验,试图通过提供建议的方式来帮助中共领导人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苏联和斯大林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问题,迄今仍是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进行热烈争论的问题。1949年12月—1950年2月毛泽东访苏期间,时任联共(布)驻中共中央代表、中长铁路苏方负责人的伊·弗·科瓦廖夫随团同行,这期间他向斯大林递交了一份有关中国问题的秘密报告。该报告的真本一直保存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档案馆中,2004年才…  相似文献   

10.
1953年2月2日,阿根廷驻苏联大使雷奥波利多·布拉沃得到通知,斯大林将在2月7日接见他.当时,许多外国大使都渴望见到斯大林,但斯大林生前最后几年几乎不接见外国大使.这可能是由年龄、健康状况及尖锐的"冷战"形势等因素所决定的.布拉沃大使在1952年秋天递交国书时就曾表达过这种愿望.不过,与其他同行一样,他也不太相信会有这种可能.但愿望竞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1.
再论所谓的"重评斯大林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俄罗斯是否存在"重评斯大林思潮",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从俄罗斯近年出现"斯大林热"的社会政治背景出发,通过对俄罗斯学术界有关斯大林问题研究情况的概述,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教科书在此问题上总体倾向的分析,以及就俄罗斯近年涉及斯大林问题的历史出版物在宏观数量方面的总体把握,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官方和学界在主流上不存在"重评斯大林"问题;同时认为,评价斯大林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应坚持俄罗斯民族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定型的苏维埃变异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扩大苏维埃的权限,完善苏维埃的内部结构。勃列日涅夫在赫鲁晓夫踏出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段,使苏维埃体制在形式上更加完善和精致了。苏维埃体制比之斯大林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旧体制范围内冲撞和迂回,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并没有被触动,苏维埃体制的深层矛盾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而有争议的人物,对于其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最新资料,对最近几年来俄罗斯学者对斯大林本人及斯大林时期的一些新研究和新评价作一综述,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斯大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庄稼昀 《南风窗》2012,(13):86-88
与其说这些西方文化书写者为那个时代提供了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不如说他们的作品在不经意中折射了一场重新站起来的俄罗斯与西方在又一轮"后冷战的冷战"中未可知的博弈。睡在布尔加科夫身边的斯大林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在3年后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要求肃清和纠正个人崇拜的流毒,相当大程度上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作用,也对其在世时犯下的错误作出了激烈的批判。报告中写道:"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这一名词可以使犯了思想错  相似文献   

15.
评价斯大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斯大林逝世噩耗在当时引起的悲恸和震撼,笔者记忆犹新。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足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世界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评述斯大林问题的动向(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提出若干归纳性的看法。 一、围绕斯大林问题的争论,半个世纪内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大论战的主要题目之一。另一次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斯大林问题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更多集中在  相似文献   

16.
久加诺夫论斯大林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真理报》2004年 12月 10—15日号刊登了俄共主席根·久加诺夫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撰写的长篇文章, 题目为《强国的建设者》。久加诺夫在文中赞扬了斯大林在建设苏联强国中立下的巨大功绩, 同时也指出了他的错误, 阐明了俄共对今天俄罗斯各方面问题的基本立场。下面仅将其文章的有关部分和几点结论摘译如下。我国历史最具悲剧性的篇章和最伟大的篇章都与斯大林联系在一起。在分析斯大林时代时, 谁要是想寻找简单和直接的答案, 他就只能以失败告终。在斯大林问题上, 只有辩证的方法才是富有成效的。作为时代之子, 斯大林身上具有这一…  相似文献   

17.
最近,《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沈宗武著)一书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斯大林模式展开了全面评价,称得上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和政治内涵的著作。斯大林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发展模式。自1 956年非斯大林化运动以后,关于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就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及世界东西方政治思想界激烈交锋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1 989年苏东剧变以来,这一话题再度被热炒,斯大林模式及其理念成为西方反共思潮的主要攻击目标;西方左翼在总结1 989年社会主义受挫的教训时,也力图与这一模式划清界限。历史的尘埃…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模式"(Stalinist Model)亦称苏联模式,通常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由于这种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并根据他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建立起来的,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斯大林模式"随后扩展到了东  相似文献   

19.
工人统一战线策略是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初制定和执行的策略,也是共产国际第一个正式的统一战线策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确立了"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的方针,这是共产国际在新形势下策略转变的良好开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十二月提纲》明确提出了工人统一战线策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扩大全会均肯定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对工人统一战线策略进行了更为透彻的阐述,但已经不再强调在国际层面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工人政府"口号丰富和完善了工人统一战线策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变化,共产国际很快放弃了这个口号,代之以"工农政府"口号,这昭示着共产国际策略的转变已成必然。到1924年初,共产国际事实上已抛弃了工人统一战线策略,并很快确立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赴莫斯科,与斯大林磋商重大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行成。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