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长期以来 ,一直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两个领袖———列宁和斯大林、一个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完成的。其实不然。十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联合完成的 ,参与领导起义工作的有两党的众多领导人 ,而斯大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像历来宣传得那么大。按照斯大林的说法 ,苏联有史以来只存在一个革命政党 ,即布尔什维克党 (苏联共产党 ) ,其他政党都是反革命政党。《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的结束语中写道 :“一切为了欺骗人民而自称‘革命’的和‘社会主义’的党派的小资产阶级党派———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末联共(布)党内关于国内政策若干问题的争论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并无先例可循;革命前的俄国又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很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缺少理论指导。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适  相似文献   

3.
"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人们是十分熟悉的。但在一段时期内,它遭到过责难,至少变成了一种禁忌。到底如何看待这一口号,在研究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尤其是干部问题时决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正确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决定一切"反映了干部问题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表现了斯大林和联共(布)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探讨斯大林的干部政策,特别是在挑选、培养和考查干部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某些失误。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是 2 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在苏联 ,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到现在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近几年来 ,尤其是在纪念斯大林 50周年之际 ,俄罗斯又掀起了有关斯大林是非功过的热烈讨论。一2 0 0 3年 2月 ,俄罗斯“舆论基金会”做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 ,俄罗斯人仍然对这位前苏联领导人看法不一。在被调查的 1 50 0人中 ,有 36 %的人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 ,2 9%的人持相反意见。32 %的人赞扬斯大林使苏联“井然有序、工业发展 ,成为令人骄傲的伟大国家” ,41 %的人则仍然将斯大林与大迫害和劳改…  相似文献   

5.
大卫·科茨 (DavidKotz)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知名左翼学者。他对国际政治经济特别是苏联问题、美国社会问题等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其研究苏联问题的新作《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制度的消亡》 ,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 0 0 4年 11月 2 3日 ,科茨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政治学所和欧洲所的邀请 ,与中国一些学者进行了座谈 ,这是科茨教授时隔 2 0年后第二次访问中国社科院。在会谈中 ,科茨教授就苏联解体谈了自己的最新看法 ,同时还就美国左翼及美国国内的政治现状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的两篇文章是大卫·科茨的谈话整理。  相似文献   

6.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世界革命战略重新定位,使之成了苏联利益的附属物.他强调只有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才能保障苏联的长治久安;强调苏联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在实践中,斯大林也时刻不忘世界革命这一大目标,影响了苏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不利于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7.
苏联 斯大林——苏联共产党领导人,一战期间是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小队队长,后来被捕后狱,直至革命胜利。 科涅夫——苏联元帅,苏军的后起之秀,后来和朱可夫一起打进柏林。一战期间,他是名士兵。  相似文献   

8.
在联共 (布 )历史上 ,共进行了五次全党规模的清党。清党是联共 (布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探索党的建设和党内组织监督的特殊式 ,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认真总结联共 (布 )清党的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今天深刻认识党的建设规律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苏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的争论1927年上半年,中国大革命走向失败,共产国际内部就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展开了激烈争论。斯大林认为,中国正经历着既反对封建残余又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反对派托洛茨基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彭述之在党的宣传工作上一度崭露头角,后来成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负责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又堕落为托派分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适当评价,对于我党建设是大有裨益的。一彭述之,1885年生于湖南邵阳,早年作过学生运动,后追随陈独秀,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2月去苏联,7月进东大学习,兼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在苏期间,他学习了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参加过联共和共产国际的几个会议,从而对中国革命中的若干问题有了一定看法。 1924年7月彭述之由苏返国,先后编辑《新青年》和《向导》周刊。这时,正值国共合作建立不久,在如何进行革命等问题上,彭述之撰写数文,批评国民党领导人不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发动,幻想依靠某些军阀力量统一全国的单纯军事行动;批评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各派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的日子,俄罗斯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俄共组织 了向斯大林墓献花的仪式,一些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则举行了圆桌会议,探讨如何从制度 上根除斯大林主义。俄罗斯现代史(原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斯大林——人和象征 物》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最近一期的《旗帜》杂志发表了列昂尼德·佐林描写斯大林 的日记体长篇小说《朱庇特》。各大媒体包括网站纷纷开辟读者调查栏目,了解当今的俄 罗斯人对斯大林的看法。下面是3月5日俄大众传媒网(www.smi.ru)发表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克里姆林宫易帜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之亡,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苏共领导人有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但根源在于其制度基因和历史演变."斯大林模式"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乌托邦,并非社会主义的合适的社会模式;大俄罗斯主义的单一制国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核军备竞赛、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极权官僚制度及其必然的腐败最终葬送了党和国家,苏联是"自杀自灭",亡于"脑坏死".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是2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自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以来,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在俄罗斯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近几年来,适值斯大林逝世50周年(2003年)以及斯大林诞辰125周年(2004年)之际,俄罗斯又掀起了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功过  相似文献   

14.
造成冷战的客观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列宁斯大林关于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目标.这种目标载入了俄共(布)、联共(布)及苏共的纲领性文献.在俄共8大通过并一直延续到1961年的俄共(布)党纲中提到,资本主义崩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及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以及世界革命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俄共(布)党纲指出:"在这种条件下,和平主义、国际裁军及仲裁法庭之类的口号不但是反动的乌托邦,而且也是对劳动群众的直接欺骗,其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放下武器,抛弃使剥削者缴械这一任务"[1].  相似文献   

15.
就在陈水扁紧锣密鼓准备"5·20演说"的时候,中共中央授权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5月17日凌晨发表声明(下称"5·17声明"),就当前海峡两岸局势及未来大陆对台政策阐述了大陆方面的立场。声明发表以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以海外舆论称"5·17声明"为"胡  相似文献   

16.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围绕改革正进行第三次大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长期未能根本改变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缘何要坚持"以苏为鉴"、深化改革与走自己的路。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进行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在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推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三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复杂的历史原因,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特别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方面,逐渐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2003年3月1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美国企业研究所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社会学家利昂·阿伦题为《赫鲁晓夫:第一个搞非斯大林化的人》的书评,对美国阿默斯特学院政治学教授威廉·陶布曼最近出版的《赫鲁晓夫:其人及其时代》一书(Khrushchev:The Man andHis Era,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2003)作了评述。阿伦(曾撰写叶利钦传记)从肯定的角度认为,赫鲁晓夫实际上是使苏联党和国家瓦解的第一人。书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久加诺夫论斯大林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真理报》2004年 12月 10—15日号刊登了俄共主席根·久加诺夫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撰写的长篇文章, 题目为《强国的建设者》。久加诺夫在文中赞扬了斯大林在建设苏联强国中立下的巨大功绩, 同时也指出了他的错误, 阐明了俄共对今天俄罗斯各方面问题的基本立场。下面仅将其文章的有关部分和几点结论摘译如下。我国历史最具悲剧性的篇章和最伟大的篇章都与斯大林联系在一起。在分析斯大林时代时, 谁要是想寻找简单和直接的答案, 他就只能以失败告终。在斯大林问题上, 只有辩证的方法才是富有成效的。作为时代之子, 斯大林身上具有这一…  相似文献   

20.
评价斯大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斯大林逝世噩耗在当时引起的悲恸和震撼,笔者记忆犹新。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足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世界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评述斯大林问题的动向(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提出若干归纳性的看法。 一、围绕斯大林问题的争论,半个世纪内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大论战的主要题目之一。另一次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斯大林问题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更多集中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