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民主党派调研,其实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三种境界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3.
周一平是国内研究王国维学术有数的几名中青年专家之一。他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华东师大史学研究所组织编纂《王国维全集》时。他先是走南闯北地寻找王国维遗稿、手迹,继而没日没夜地辨读微胶中的手迹原件,整理、校点许多王国维未曾发表过的文稿。从此以后,他研究王国维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以下简称《交汇》)一书可以说是他研究王国维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4.
陈建华 《探索与争鸣》2023,(3):161-176+2+180
22岁的王国维从外省来到上海,随即被推到时代风潮的前线。近代上海五方杂处、包容多元,从中孕生出一种讲求诚信和实利的精神形态,而青年王国维独钟情于“哲学”,他以《教育世界》为基地,广泛引介其所谓“纯粹哲学”,为上海迎来“形而上学”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上海也因为王国维,在诚信和实利的基础上更产生某种超越性的精神。王国维从叔本华转向康德,即希望中国人放眼世界、正视现实,树立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他以哲学为纲,以美育为目标,从思维方式、学术传统、大学学科、美育普及到国民人格等方面建构了一套制度移植的现代性方案。然而,哲学“可信”而不“可爱”,理性与感情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这是王国维的悲剧所在。沪上十年,青年王国维扮演了输入“理性”之光的角色,然而“理性”却激起他的感情反弹,使他对理性的局限产生警觉,也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之镜。  相似文献   

5.
陈芳 《北京观察》2022,(2):74-76
1929年陈寅恪在南院2号写就《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提倡晚清以来的现代学术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他一再强调。世人称王国维和陈寅恪为"学术双峰"。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为晚清戊戌时期著名维新人士,曾任湖南巡抚,积极推行新政。1902年,12岁的他即开始长达23年的游学历程,足迹至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研习各国语言30余种,在此期间大致奠定了"为不古不今之学"的学术研究根底,为后来成就一代学术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未见颜色     
偶遇一本有声读物,名为《论语心得》。书中提到了孔子交朋友的原则:"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书的作者是一位国学大师,对原文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读。特别当谈到"未见颜色而言为之瞽"一句时,国学大师讲道:"这就厉害了,就是瞎子,跟朋友谈话,不了解朋友内心想什么,就随便说。"随后这位国学大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演员叫费雯丽,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她出访欧洲,一走出停机坪,就有一大群记者涌上来采访她,其中有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7.
曾被郭沫若称为“近代第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过一段很著名的“境界”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几句话的立意是很高的。回忆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近三十年的经历.说不上有什么高尚的境界,但却是在不断追求和开掘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8.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9.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开始受到重视。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社会公德、诚信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缺失,说明培养大学生国学素质很有必要。"国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康的人格、节俭朴素的品德等诸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国学热"持续升温,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经典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0.5%的人表示"国学能丰富精神世界",甚至还有32.5%的人表示"学国学有益工作"。事实上,故纸堆里的传统文化,不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遇,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不妨用现代观点,从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学中,谈谈如何找到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杨祚澄是“意识超前”的“国学书记”。他有个很独特的梦想——“儒学治镇”,整理、提取儒家学说思想的精华,用儒学和谐乡风、治理乡镇。 在他的力主下,有八百多名学生的马颈坳镇中心完小,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学实验。 正当小镇上的国学实验初见成效时,4月5日,湖南吉首市组织了以市教育局长带队,以全市教师和官员为代表的73人考察团远赴庐江。考察后,当地突然叫停了还在雏形中的国学实验。  相似文献   

12.
<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民主党派调研,其实也是如此。首先,民主党派调研要有一种登高望远的精神。2006年,农工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泽厚先生一篇文章,说他从来不用“国学”这个词,这使我感到惊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国学”即“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意思自近代以来已被几代学者所认可,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国学院,很多学生都在国学院里学习,但为什么现在有人对“国学”一词仍有意见呢?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一股"国学"热潮经久不衰,但鲜有人了解我国现代史上关于"国学"之争的情况.本文针对"冬烘<'[1]>先生之‘国学'",对20世纪前30年两次关于"国学"与"国粹"、"国故"的论辩作一清理,比较其差异,总结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张舜徽与20世纪后半叶的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舜徽是 2 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研究国学的重镇 ,在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经学、史学、子学、集学上都有广泛的研究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探讨了张氏“文献学”名目下的国学实质 ,以文言与札记为主、以白话与章节为辅的学术“话语” ,由小学入史学、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路向 ,以及作为 2 0世纪后半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说起全国人大代表方志远,就不得不提明史。自2010年应《百家讲坛》栏目之邀先后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与《万历兴亡录》后,方志远声名鹊起,公众开始知晓这位学术功底扎实、为人严谨低调的历史学家。有不少的媒体称他是目前最火的“学术明星”和“国学明星”,但他似乎不太理会这样的头衔,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更愿意别人只把他当成一名普通的代表和一位教授历史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在国学刚刚热了几年时间,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清国学是什么的时候,一股"戏说国学"的暗风悄然吹起。近日我从报刊上读到这样的文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他公而忘私,而是他被"第三者"插足,在外面包了"二奶";说孔子算不了什么圣人,他是"野合"而生,是个"私生子";说李白更算不了什么诗仙,就是个纨绔酒鬼,整天烂醉如泥,不知怎么被唐明皇看上了;如此等等。历史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足迹。对我们自己的祖先怎么可以"戏说"呢?你的父母可以"戏说"吗?你  相似文献   

18.
《政协天地》2011,(5):48-48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主要指学校。近现代国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其中内涵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三种。“作为材料的国学”把国学看作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  相似文献   

19.
作为汉字古典词,"国学"初指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与乡遂设立的地域性"乡学"对应,后来引申为国家设立的学校。时至近世,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为与来自西洋的"西学"相区分,在汉字文化圈便有特指本国固有学术文化的"国学"一名出现。首  相似文献   

20.
《开心辞典》近日启动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最终胜出的前9名选手均能获得北京大学国学班免试、免费入学两年的奖励,经考试合格后可授予学位。消息一出,网上晔然,有人称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来了,也有人质疑栏目组炒作忽悠人。而据北大方面介绍,国学班招生本就是免试入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