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福旗  莫令娥 《求实》2005,(12):47-4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定位、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构建社会管理的"多中心"主体治理结构,使社会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勇 《求实》2007,(10):48-50
当前社会诸多不和谐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管理的种种不和谐:职能错位和缺位行使;单纯追求GDP的落后发展观、公平价值的缺失、管理体制创新乏力、腐败治理效能不足和未能引领社会资本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须构建和谐政府管理。相应路径则有:政府职能归位,一心服务公众;坚持科学发展,踏实服务公众;凸显价值关怀,公平服务公众;持续管理创新,优质服务公众;有效遏制腐败,诚实服务公众;引领社会资本,乐于服务公众。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以和谐理念推进社会公共管理方式创新,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推进社会公共管理方式创新,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柏维春  孙岩 《新长征》2007,(1):28-29
一、政府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公正的社会,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是政府做到公平正义,政府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进而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利霞  赵经 《党史文苑》2006,1(11):54-56
公平正义是新型和谐社会的鲜明特征之一,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转型期,利益矛盾突出,要想消除矛盾,排除新时期和谐道路上的障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关键.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同时,更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个人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相对和谐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胡启南  蔡萍 《求实》2007,(10):44-47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努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要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科学确立政府公共服务的重点,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四化"进程,努力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以期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和民众的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果把社会管理纳入和谐社会的视野,我们就可以发现,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稳定、善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普世价值得到广泛接受的社会.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政府在进行柔性德治的同时,提出有效的刚性规制,应该对社会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应该对社会主流意识加以引导,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监督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取决于政府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最终取决于制度安排的和谐.在社会管理的范围内,政府应该完善合理的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重构利益的表达机制,建立新型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预警机制,还要构筑协作性的公共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精神纽带、力量源泉和行为指南,是其价值意义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能够指导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林  李能 《求实》2005,(10):54-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杨艺文 《前线》2008,(9):29-30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符合中国实际的独创性设计。小康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注点和社会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又互相关联。小康社会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参照系,二者同为中国特色的锻造。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设:建构和谐社会的一条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社会发展何以可能-这是社会学经典而永恒的研究问题。因此,如果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建设和管理有些什么内容呢-它的理念是什么,它的路径和机制有哪些-如何才能实现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理想目标-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社会和谐是一种理想,一个目标,但社会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建设,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一条路径的社会建没,在目前主要有三项基本内容:社会关系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的世界性历史进程中,整个世界都在从彼此相熟的村落社会走向彼此不熟的制度社会,熟人构成的社会正逐步丧失其功能,而为生人构成的社会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必须寻求可以为大家共同接受的制度,即使这个制度只能在较低的限度上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数字社会的讨论常存在"正负效应论",即以二分的方式评判数字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但往往模糊了对数字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多元效应的讨论。对数字社会负效应的揭示,常将"算法控制""全景敞视主义"等看作数字社会的整体特征,同样不利于认识数字社会的复杂性。思考数字社会之特征与趋势的重要路径是:摒弃"正负效应论",将数字社会看作一种进行中的开放性力量和机遇,并探究数字社会多元效应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消灭和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消灭阶级的有效途径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可靠保证。因此,知识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于咏华 《学习论坛》2008,(12):63-67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就其内部构成来看,它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要素有机综合的系统整体.这一系统整体同样具有层次性,如果把作为"母系统"存在的社会称为总体社会的话,那么体现社会主体(人)及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社会"子系统",就可以称为主体社会.在主体社会的视域中,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人,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内容宽泛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来看,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因此,在主体社会的语境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任务是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同一性.确立这一重要理念,有助于政府在公共管理特别是环境治理中树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文性、全面整体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的观念,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方面的关系,推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整体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协调社会利益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社会利益关系,协调好社会利益矛盾.而要协调好社会利益矛盾,就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与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联系起来,以《正处》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为指导,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可能性及其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从当前实际出发,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消解不和谐因素和向破坏和谐的现象作斗争的关系,以及在新历史条件下如何慎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致使其由非对抗性激化为对抗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化与整合语境中和谐社会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咏华 《学习论坛》2007,23(2):63-66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分化意味着既定和谐的打破或社会矛盾对立性的增强;整合意味着新和谐的建立或社会矛盾的协调和统一。在社会分化及整合的语境中,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矛盾关系和谐或相对统一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