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2.
吴孟樵 《台声》2011,(5):86-86
本刊《作家专栏》中的作者之一吴孟樵,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影评人。4月初,吴孟樵在台湾出版了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猪八妹》。据悉,“猪八妹”系列的前一本《猪八妹的青春日记》在台湾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3.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年到75岁,1999年春能率大陆作家代表团到台湾去作文化交流,这曾使我有一种似在梦中的感觉。到台湾后,50年前去台湾的一些熟识的前辈、同学、亲戚,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有幸见到的也已白发苍苍,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感慨。老同学宗之珍女士,是已故的北大名教授宗白华先生的妹妹,赠我一件“礼物”,是1948年3月间我写的刊登在台湾《新生报》上的《访问胡适博士》一文。这篇旧作我早已轶失,看了自然又引起了我那段珍贵的记忆。胡适博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客观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会不研究他的。我觉得哪怕文中只写了他的…  相似文献   

5.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6.
林海音 《台声》2002,(1):7-8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记:1994年初,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回来后写了一篇很长的观感散文杂记《大同中的小异———访台杂记》,其中提到“打包”、“吃尾牙”等台湾风俗。发表之后,引起林海音先生的注意,她便写了《观感的观感》。过后不久,我又收到她寄来的一篇稿件,题目叫《“打包”、“吃头牙”和“润饼”》,是对《观感的观感》的补充,实际上是一篇关于台湾民俗的散文,属于她喜欢写的《台湾生活小调》的一部分。这是林海音一件未发表的作品。由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出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永远乐观,永远活泼。现在发表出来,见文如见其人,或许是对这位可爱的人的一份珍贵的纪念。瞧瞧吧,这几样“台菜”,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回味和微笑。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本所又有四篇论文分别在台湾和日本发表。1月28日台湾《中国时报》刊登文章,详细介绍了杨锦麟助理研究员撰写的论文:《近来台湾党外组党情况之研究》。今年2月出版的台湾《当代》杂志,转载了邓孙昭助理研究员1987年发表在本刊的论文:《试论台湾二·二八事件中的民主与地方自治要求》。今年4月本所有两篇学术论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由小林进编著,日本出版会出版的新书《台湾之前途》。收录了范希周助理研究员撰写的《台湾的总体外交》,林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出版的《海峡诗丛》中(团结出版社1995年9月版),詹澈的《海岸灯火》是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部。其中第一辑《西瓜寮篇》,以对台湾瓜农生活的透视,深深打动了我。作者写种瓜人“时而挥挥臂膀,掀起斗笠,低头擦汗”形象的逼真,写西瓜田风景画的优美,写瓜农对大商家“无理剥削”的抗议,写农人站在西瓜寮门口观望世界的复杂心态……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写法,使詹澈不愧为“农民诗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台湾《民众日报》1994年4月13日有一篇报道,题为“连横的《台湾通史》台独写得最精采.林浊水劝连战继承祖父遗志”.内容是报道林浊水在台湾“立法院”向连战质询时的情形:“立委林浊水昨天在立法院质询时指出,行政院长连战的祖父连横写的《台湾通史》,其中写得最精采的是台湾如何独立,如何建国,但连战内阁却主张台湾与大陆统一,并反对废省,与其祖父背道而驰,为此林浊水当面奉劝连战要记起他祖父对台湾的感情与寄望.”报道又引林浊水的话说,“但是连院长反对废省,……说如果废省台湾住民情感将无所寄托.但事实上,连战的祖父连横写《台湾通史》,国家才有‘史’,地方的历史不能称‘史’,  相似文献   

10.
汪毅夫先生的新著《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是近年来闽台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在这之前,作者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台湾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三部学术文集。从这几部文集的书名,便可以看出作者研究的逐步深化:先是从“台湾社会”到“闽台社会”、“闽台历史社会”,开始把闽台社会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现在则从“闽台社会”、“闽台历史社会”进入“闽台区域社会”,明确把闽台作为一个文化区域来研究。在这里,“闽台区域”的明确标…  相似文献   

11.
由马积高、黄钧两先生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切合教学需要的鸿钜之裁。这部一百二十多万字的新编文学史,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突出了点,拓宽了面,恢复了文学发展多姿多态的原貌。比如,编者在“汉代的辞赋”一章之后,写了“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唐代的辞赋和骈文”“清代的散文与骈文”诸章,具体勾画了辞赋、骈文的发展轨迹,以及它们的  相似文献   

12.
书讯     
▲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和鹭江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台湾研究丛书》,1987年又推出《战后台湾对外贸易》和《台湾当代小说艺术采光》两部专著。《战后台湾对外贸易》由厦门特区经济研究所张贻达撰写。这是我国大陆有关研究台湾对外贸易的第一本论著。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从台湾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入手,进而对台湾外贸外部与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内部与农业、工业、运输业等部门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并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叙事实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动态,通过历史叙事呈现,我们可以洞察主体意识形态走向.鉴于台湾文学史的特性以及两岸相隔的现实,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更突出了距离对视中包含的种种政治文化想像,通过考察历史叙事提供的言说疆域版图,一方面可以探掘这一想像空间的多面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科的发展建设.本文选择刘登翰、杨匡汉、黎湘萍以及朱立立等所撰写的几本台湾文学史著作为样本,试析大陆学者台湾文学史理论视野的位移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王尧 《两岸关系》2011,(9):45-47
最近,两部大陆电视剧《新还珠格格》和“新水浒》在台湾引发不少“口水”。其实,这两部剧中也不算严格意义的大陆剧,“新还珠”编剧是著名的琼瑶奶奶,《新水浒》中也有台湾演员,但在两岸娱乐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要找到一部纯粹的大陆剧也不太容易,  相似文献   

15.
论李东阳的《南行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的文坛首领钱谦益,写过一部总结明代文学的著作《列朝诗集小传》。他在这部著作中谈到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时,曾不胜景仰地说:“俯仰叹息,盖不胜高曾规矩之慨焉!”钱谦益把李东阳当作明代诗歌史上首先应推荐的人物,甚至奉为高曾,引为规矩,可见李东阳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原是较高的。可是,当前流行的几本文学史对李东阳诗歌的评价都嫌过低。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最不愿意写的文章之一,和温世仁道别。他倒下的前一天,仍极关心这场大选,对北京政治及两岸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当时太忙了,只匆匆和他说“改天再和你谈”,便挂了电话。隔天,我被朋友通知,温世仁中风病倒了,辗转得知,他早在抵达医院时,瞳孔已放大,无生命迹象。他长得很胖,但活得轻盈。说50岁后不做商人,就真的不做。退下来短短5年,他写了《成功致富又快乐》、《台湾经济的苦难成长》、《你能懂东亚金融风暴》、《领袖》、《媒体的未来》、《网路创财富》、《新经济与中国》、《英语直通车》、甚至包括武侠小说《秦时明月》等。我和温世…  相似文献   

17.
今年夏季,南开大学高平叔教授主编的14卷布面精装注释本《蔡元培文集》在台北出版,一时成为海内外一件令人瞩目的盛事。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陶英惠教授在7月号《传记文学》上专门撰写长文介绍高平叔;“他这一生,几乎皆为蔡先生奉献,这样执着的‘傻人’,真是举世难找第二人!蔡先生何其有幸,在晚年获得这样一位知己!”  相似文献   

18.
198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史研究会第一届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宣读了本所陈孔立教授的论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特点——以问俗录为中心的研究》,该文收入《台湾史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1988年6月出版。陈孔立的另一篇论文:《清代台湾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评“土著化”和“内地化”的争论》提交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台湾经济、历史。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在台湾《当代》杂志第30期上发表。杨锦麟助理研究员所写的《李万居后期思想的转变》是本所主办的“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学术交流会”论文,在1988年12月9—10日台湾《民众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9.
在蒙古语文研究方面,布和朝鲁也取得了累累成果,他先后参加了中央民族学院等5所院校召开的蒙古文学史学术讨论会,有外国学者参加的阿尔泰语系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讨论会。他的论文《萨满教的影响》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格斯尔”与萨满文化》还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蒙译理论产生年代考》、《“格斯尔”的宗教特点》等论文参加了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在报刊上发表。十几年来,布和朝鲁撰写、翻译或与他人合著出版了科普书籍《趣味昆虫学》、《微生物》、《祸从脚下》等10多部,其中《内蒙古风情》、《内蒙古珍稀动物》…  相似文献   

20.
易靖茗 《台声》2011,(10):68-71
9月16日,由来自台湾的21名获奖选手组成的“龙脉相传·共创未来——2011创意中国研习营”,结束了最后一站——上海站的行程,返回台湾。自此,由台湾《两岸彝报》和《台声》杂志共同举办的首届“写给未来的一封信”征文比赛活动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