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战略由来已久,但近年来,特别是岸田政府上台以来日本推进经济安保战略明显加速。目前日本正逐步形成战略目的清晰、机构设置完善、经济控制能力增强、对外合作日益紧密的全方位经济安保战略。日本政府加速推进经济安保战略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因素,亦有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日本希望借经济安保战略实现经济、安全等多方面战略目标,但囿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其战略效果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日本经济面临着严峻形势。为摆脱疲软状况,重建日本经济,日本国内正进行着围绕金融、财政、产业结构和行政结构为核心的改革。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小泉政府的改革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内涵、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称之为“新经济”。令我颇感兴趣的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和科技发达国家不在少数,为什么“新经济”偏偏率先发生在美国?这问题过于浩繁,远非千余字可释解,但仍觉得有必要浅谈一二。 国内许多研究者十分强调政府调控和干预对美国“新经济”的促进作用,如政府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即所谓“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等。然而这种论点无法解释,为什么政府同样进行了大量科技投入且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性更强的欧洲和日本没有出现“新经…  相似文献   

4.
自去年7月泰铢贬值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形势几经沉浮,至今未见起色。特别是今年6月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恶化,给本来已步履艰难的危机各国雪上加霜。鉴于日本占亚洲GDP的70%,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东亚国家投资、贸易的重要伙伴国,日本经济状况如何对东亚国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以泰国为例,探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对日本与泰国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泰国经济结构中的日本背景从80年代中期广场会议后,东亚地区“雁形”经济模式逐渐显示,日本在东亚区域的经济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泰国经济背景中的日本因素十分突出,表现在:1投…  相似文献   

5.
曾强 《亚非纵横》2008,(3):32-37
二战以来,日本对非战略诉求经历了从“重视经济”到“经政并重”,再到“政治为主、经济为辅”的调整。目前,非洲成为日本争做“政治大国”战略的“外交支点”之一,其对非战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上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与美欧鼎立的“经济三极”,进而要求在各领域发挥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作用,这就是所谓“日本的崛起”。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把谋求大国地位作为主要外交目标之一,在21世纪将继续这一努力。一、重筑经济实力基础,发挥经济大国作用  日本要谋求大国地位,首先要重振经济。自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复苏乏力,舆论称90年代是“失去的10年”。1999年春季,日本经济总算走出谷底,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经济增速缓慢,又背负巨额债务(到2000年底预计公…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14日,日本与东盟在京都签署了《日本一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AJCEP)。AJCEP的签署,这是2002年1月以来日本对东盟经济外交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作为一个典型的“南北”型协定,同时也是日本首个与区域经济组织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AJCEP的出现既是日本对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和东亚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一种回应,又必将对今后的东亚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结构改革与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进入长期“停滞”之后, “结构改革”成为医治“日本病”的“良方”。不对现有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日本经济就难以走出困境,这已经是日本上下、国内国际的共识。小泉执政以来,亲自担任日本经济改革本部“掌门人”,并把未来2—3年确定为“全力推进经济改革期”,将“结构改革”作为第一“要务”加以推进。日本结构改革进展如何、其主要措施能否挽救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在日本经济走势不乐观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中日经济关系等问题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9.
长达三年之久的日本“平成危机”被日本经济学家认为是战后日本最严重的经济萧条。造成本次萧条沉重、持久的主要原因是“泡沫经济”破灭、民间需求不足、政府措施不力、日元急剧升值等。“平成危机”的突出特点是衰退时间长,根治危机的传统“药方”失灵。由于根除“泡沫经济”影响需要时间,日本经济的内外环境也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因此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1991年4月,素有“东洋奇迹”之称的日本经济进入“平成危机”。三年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主要经济指标一跌再跌,持续下降。这种难以遏制的下滑势头在整个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实属罕见。因而可以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5月开始,日本经济跌入了历史上罕见的萧条期。对此,日本各界纷纷做出了多种解释,如周期性因素论,结构性因素论,“经济泡沫破灭”论等,但这些都没有切中要害。事实上,导致日芩长期萧条的真正原因在于经济存量与流量的失衡,而萧条前的“平成景气”经济又是导致这种失衡的原因。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刺激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试图恢复经济景气,然而这反而导致了日本巨额的不良资产,进而也阻碍了经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在中国东北促进经济交流和企业投资的方法〔日〕隈部兼作一、关于日本进出口银行与向中国的贷款进入本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是1950年根据“日本进出口银行法”建立的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现在的资金约为100亿美元,年贷款额约...  相似文献   

12.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日本经济于2007年秋陷入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周期性衰退,多项指标创战后最坏记录。进入2009年第二季度,得益于政府推出的紧急经济对策,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出现了回升的迹象:经济增长转负为正;股市止跌回升;生产规模开始扩大。然而,靠政府刺激和外需拉动的日本经济回升尚缺乏自律性和持续性,在回升的道路上还面临多种风险,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逐渐升级,究其实质,既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又有其历史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日本亲台的真正意图是,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防止台湾在经济方面脱离日本;继续为李登辉保驾护航;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需要。日本对台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政界,学界大谈“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军事威胁),一瞬间这种论调弥漫日本列岛上空。日本政界、学界刮起这股歪风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对21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于1979年决定向中国提供以日元贷款为主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此后,日本对华ODA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日本对华ODA的国际环境、中日经济发展势头和政治关系等诸项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中日之间发生了“ODA摩擦”。日本已决定于2008年结束对华日元贷款。随着“后ODA时期”的到来,中日经济合作迎来了重新定位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结束了停滞和下降的局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连年衰退和中日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之所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乃是由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中国工业化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新阶段等因素所决定的。这意味着中日关系出现的“政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热”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战后以来 ,日本的地方国有企业无论从数量上来看 ,还是从规模上来看 ,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它们为战后日本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 ,这些地方国有企业大多发生亏损 ,再加上日本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深重 ,迫使日本的地方政府寻求新路 ,期望通过引入民间活力的办法来搞活地方经济和地方国有企业。但笔者认为 ,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世界经济军事强国,冷战结束后,在政治大国化的推动下,日本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作为防卫政策支柱之一的“无核三原则”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突破。对日本而言,其核潜力巨大,制造核武器并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核武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日本的发展方向。日本无核化政策存在内在的矛盾性,同时,日本国情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日本的核国家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复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历史长河中,尽管一再出现曲折、低谷、令人不愉快的历史时 期,但周恩来、邓小平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中日两国领导人所缔造的中日友好关系为未来长远 的中日关系指明了历史大方向。1979 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脱苏入欧”的同时并未“脱亚 入欧”,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身旁出现了一个从战败废墟上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值得我们关 注和学习的日本。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始于1981 年的“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迄今已举行了31 届年会,成为中国学习日本发展经验和中日相互交流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从1979 年到2006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等对华经济援助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二战后日本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受到挑战应该说是好事,这会促使日本人平等地对待中国,但日本人也不必 因为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被中国超过,而使它的感情文化从“希望”变成“恐惧”,日本国民应以理性态度对待邻国与世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两国从经济、政治到防务安全领域全面强化和深化双边关系,并把遏制中国作为共同战略目标,构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然而,日印各自与中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日印双边战略伙伴关系不能不受中国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