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日本政界一直存在着一股被称为“台湾帮”的亲台势力,他们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始终或明或暗地帮助台湾与大陆对抗,特别是近年来,其活动日益频繁,他们一方面与“台独”分子相勾结,另一方面利用其在政界的力量影响日本政府的对华、对台政策。日本的“台湾帮”已成为我国统一台湾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日本之间围绕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矛盾,从日本角度看是因为日本政界存在“亲台派”.日本“亲台派”源于反共意识形态和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感恩”情结,伴随着日本对自身的安全战略考量而不断强调重视“台湾的安全”,而不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存在.其间,台湾的民进党实力壮大之后,日本“亲台派”逐渐蜕化为支持“台独”的政治势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其家族传承、所属政治派阀以及自身政治理念来说,都属于“亲台派”.日本“亲台派”的主政意味着右翼势力会寻机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扩大踩踏中日关系底线的活动,通过打“台湾牌”来牵制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3.
大选后的日本政局走向马俊威日本大选结束后,桥本龙太郎于11月7日再度当选日本首相,维持了4届达3年3个月之久的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被打破,自民党重新单独执政,日本政界进入保守势力主导的新阶段,政治右倾化倾向加强。一、日本政治力量新变化大选后日本政界基本...  相似文献   

4.
2002年的日本     
2002年,日本经济持续恶化,通货紧缩依然严峻,特别是9月以来,股价暴跌,威胁金融与实体经济。同时日本政坛丑闻不断,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趋于激烈,小泉支持率下滑,在野党分裂,政界重组。外交方面,为“以外补内”,日本重新梳理外交思路,重美又重亚,谋求最大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美国而言,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同时,也使美国政界和学界的一些人士认为,中国的崛起是美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在美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及可能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正日益引起美国各方的关注,并可能对今后中美关系的大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伟 《亚非纵横》2000,(4):35-37
日本政界自6月大选以来一直不甚平静,自民党内部依然有分歧并时常传出激烈言论,特别是代表着新生力量的lO余名较年轻的政界“二世”议员成立了“创造自民党明天之会”(以下简称“创会”),成员包括石原伸晃(43岁,原众议员石原慎太郎之子)、田中真纪子(56岁,已故原首相田中角荣之女)、渡边喜美(48岁,已故原众议员渡边美智雄之子)等议员,据日本评论家推测“创会”有可能发展成新党,成为日本政界的一匹黑马。  相似文献   

7.
“遏制中国”论可以休矣楚树龙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国际势力鼓吹的"遏制中国"的战略思想和政策主张有所发展。美、英的舆论界、学术界和政界少数人士,无视冷战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现实,出于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过时的冷战思维,散布"中国威胁"论,鼓吹和煽动"遏制中...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政界始终存在一股反共反华、亲美亲台势力,俗称为“台湾帮”。他们忠实地推行反共反华、亲台政策,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体制的结束,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推进和对华政策的转变以及日本政坛日趋保守化,其反华亲台活动日益频繁、猖獗,极大地影响或左右了日本政府的对台政策。他们的战略图谋是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来,甚至纳入日本版图,削弱中国的战略竞争力量,从而实现主导亚洲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格局进入大调整时期,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迅速向亚太地区转移。出于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巩固大国地位、实现国内经济现代化任务、振兴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融入亚太一体化进程等多重考量,俄政界、学界近两年提出“转向亚洲”,其内容包括地缘战略转向、经济转向、平行转向三大部分。然而,俄亚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传统的欧洲国家身份定位、俄欧关系、俄美关系等制约,其“转向亚洲”将是有限度的和策略性的。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学是20世纪日本文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态,因此日本学界对其理论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论争不断。本文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产生的源流出发,在梳理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众文学与日本的“近代”、“文学”等概念确立的内在关联。日本近代社会促成了大众文学的发生,而大众文学也起到了塑造日本国民精神与素质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学的近代性孕育于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也承载了日本近代文学独特的生命力。至少在源流上,在日本是不存在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之分的,二者的对峙图式只是其发生的一种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1.
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在日本曾一度沉寂的“中国威胁论”又迅速蔓延,并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泛起的缘由很多,其中两国问观念层面的互动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建构主义看来,观念互动可解决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因此,重视中日两国政府间、思想界及国民的各种观念交流和思想交锋,达成中日两国间的观念互动,是消弭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重构中日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有效良方。  相似文献   

12.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人赞叹称奇,但日本政界的经济丑闻也使人惊讶不已。想方设法地捞钱以满足私欲,已成为政界的“官场病”。捞钱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各有高招。  相似文献   

14.
政治家收受贿赂并利用职务之便营私舞弊的腐败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时有发生,这在日本也不例外。但日本的腐败现象与其他国家的此类现象相比,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其主要特色表现为,政界、官界和业界三方相互利用、各得其利。  相似文献   

15.
杨美姣 《东北亚论坛》2023,(1):98-113+128
2010年是二战后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节点,中日在国际政治中的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关键转换,这种变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冲击,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特征和形态及其战略抉择背后的国际政治逻辑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新的分析模型,提取出结构压力和战略认知两大核心变量,结合2010年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发展历程,从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分析层次阐释了日本对华外交战略产生及演变的机理。通过前景—威胁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自2010年以来,日本并没有在中美两国之间对冲,结构压力的增强和战略认知的变化促使其采取了明确且坚定地追随美国制衡中国的国家战略,获得美国安全保障超过了日本对中日经贸合作收益的期待。中美战略竞争升级和中国的迅速发展刺激了日本所谓的地缘恐惧感,中国在处理中日关系中协调日本“对冲”空间存在的条件并不充分。在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进程下,中日需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求同存异,努力构建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界重组及政局动向陆忠伟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前日本政局动向可以用两句俗话来概括,即中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日本的“政坛难断明日事”、“讨论来年的事要被鬼笑话”。前一句讲的是事物发展的某种规律,有其可预测与把握的一面;后一句讲的是事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政界和学界对公共外交的研究逐渐升温,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不断增 加,研究议题非常广泛,研究性质集中于实践操作类,其中,对中国和美国公共外交的政策研究最 多。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对象和形式的不同观点以及与国际政治理论的关 系都做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对中国公共外交体系构建也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即将公共外 交提升至战略高度、淡化政府角色,利用多元行为体开展公共外交、制定符合外国公众文化和习惯 的政策。同时,目前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即研究多主观判断,缺少研究公共外交的分析方法;宏 观概说居多,缺少具体步骤研究;对短期公共外交措施缺乏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全天候的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受到印方的猜疑和误解,成为影响中印关系友好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中印巴交流的加强、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一偏执正在发生变化,一些误会逐渐被消除,印度的官员、学者越来越客观、正确对待中巴关系,最近由斯瓦兰·辛格博士主编的,汇集18位印度政界、学界、军界精英撰写的,以印度人的眼光看待中巴关系的著作《印度的视角:中国——巴基斯坦战略合作》(CHINA—PAKISTAN STRATEGIC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同时,竟然不顾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对,公然违背国际公约,在中国及日本国内大规模从事生化武器的研究,并在侵华战争中进行残酷的细菌战与化学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至今仍有大量的化学弹药遗留在中国,依然对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重大现实威胁和伤害。  相似文献   

20.
大平正芳是日本著名政治家,他从少年时代起即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步入政界后敢于正视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并以政治家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为时代潮流而动,谱写了当代中日关系的友好诗篇。从其为两国关系解冻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从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到推动两国关系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大平与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功绩卓越。大平以不懈追求中日友好的精神风范,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对和平与友谊的无尽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