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尹志英 《政府法制》2013,(21):48-48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稳固了中央政权,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可巧开宝四年(971年),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  相似文献   

2.
宋太祖赵匡胤惩贪治吏的启示左连壁我国封建社会自宋以后己进入衰落时期,宋朝从建国到灭亡,始终没有摆脱外患侵扰的被动局面,长期“积贫积弱”.是封建社会由高度发展时期跌进衰落时期的起点。尽管如此,宋太祖赵匡岚在全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吸取以往贪...  相似文献   

3.
代连华 《政府法制》2013,(35):38-39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了皇帝宝座.他虽然贵为天子,却生活节俭,不肯浪费钱财,是十足的“守财”皇帝。  相似文献   

4.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元勋,宋太祖赵匡胤待他如同手足,任命他为宰相,不过他出身微贱很少读书,处理朝政多凭经验,全无学术。公元965年,北宋消灭了西蜀国,宋太祖将蜀国国君孟昶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天下,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即位不久,宋太祖邀请石守信等昔日的同僚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酒酣耳热时,太祖命左右侍从退下,然后乘着酒兴说:“我赵某能有  相似文献   

6.
建怀 《政府法制》2014,(5):24-24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  相似文献   

7.
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有一年,宋太祖赵匡胤委派大臣宋白主持科举考试。宋白却乘机受贿,在录用人选时绚私舞弊。他怕事情败露,引起后患,就先把名单呈宋太祖过目,想借“圣裁”封住人口。岂料宋太祖却对宋白说道:“举事汝当自决。到时如有非议,我拿你的头来谢众。”宋白吓得要命,只得连夜将名单更正过来。  相似文献   

8.
宋慧敏 《政府法制》2013,(14):25-25
皇帝让醉人三分这句话多半说是大宋开尉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那个酒后乱性屡屡在他面前撒酒疯的人是他的同事和下属王著。  相似文献   

9.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后,为了强国富民,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其中一条就是禁止官吏经商。宋太祖深知,官吏经商,肯定会分散精力,难以勤政廉政。再者,官吏们经商,免不了要依恃特权,垄断贸易,以权谋利,使国  相似文献   

10.
徐强 《政府法制》2011,(26):1-1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之讳,更名为赵光义。他当了皇帝后,又改名叫赵炅。明人江盈科《雪涛小说》里有一个关于赵炅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说是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忽然心血来潮,问大臣赵普说:"天下何物最大?"一时问住了赵普。皇帝并不罢休,又追问下来。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最大。"这话有些风险,为什么不是皇帝最大,而是"道理"最大呢?如果,宋太祖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事情麻烦就大了。好在这位皇帝还懂道理,便连连称善,夸赵普答得好。  相似文献   

12.
黎靖 《政府法制》2013,(9):45-45
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谁知吴越国王钱傲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  相似文献   

13.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1,(33):19-19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后来“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改不了“抠门儿”本色,日常生活很朴素,皇宫里的装饰,连窗帘都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衣服也很简单,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  相似文献   

14.
宗承灏 《政府法制》2011,(30):49-49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11人,诸科28人。这些未来官场的后备干部们来到皇帝日常主持重要会议和政务活动的讲武殿,接受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接见。  相似文献   

15.
马军 《政府法制》2011,(23):33-33
北宋宰相卢多逊绝对是个聪明人。《宋史·卢多逊传》上说他“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发多奇中。”才20岁就中了进士。他看到宋太祖赵匡胤手不释卷,就买通了负责图书的官吏,皇上拿走什么书,他马上就知道了,几乎同时也把这本书捧在手上,宁可一夜不睡,也要将书看完。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的一种,吴佩林教授的新作《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于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系统利用四川《南部档案》,并结合四川《巴县档案》、河北《宝坻档案》、台湾《淡新档案》、四川《冕宁档案》、浙江《黄岩档案》、浙江《龙泉档案》等清代州县档案以及传世文献、田野调查等资料,打通从民间到衙门的解释渠道,就民事纠纷在民间社会的产生与调解、上诉到衙门,直至县官的裁决这一过程作了精细的实证研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代州县鲜活的法律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黄文山 《政府法制》2012,(15):38-38
赵普是赵宋王朝的第一位宰相,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整军治国,立下汗马功劳。陈桥兵变让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大宋皇帝,作为赵匡胤的掌书记官(秘书长),赵普是这一事件的主谋。他策划周密,不露痕迹,使得原本定然血肉横飞、人头落地的一场兵变,演成了和平禅让的一幕,这不能不称道他高超的政治才能。  相似文献   

18.
宣金祥 《政府法制》2010,(12):54-54
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统一天下后,他反复思考:为什么历代王朝开国时大都能励精图治,后来却日渐衰落,最后土崩瓦解?为什么像梁、唐、晋、汉、周这五个王朝竞会如此短命而亡?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吏治不严,官员腐败。而官员经商,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  相似文献   

19.
折杖法是宋代笞、杖、徒、渡四刑执行制度的一般规定,颁行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宋徽宗时期颁行的“大观更定笞法”和“政和递减法”是否是“建隆折杖法”的修正法,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辨析,肯定了“大观更定笞法”、“政和递减法’’是“建隆折杖法”的修正法。  相似文献   

20.
刘鹏飞 《政府法制》2014,(23):24-24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军人世家,自小读书不多,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期,投身军旅的赵匡胤觉得要干出一番事业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不读书,没学问是不行的,因此,一有机会就发奋读书,不像周世宗时期的一些武将,攻城略地之后就一门心思搜刮金银财宝,他呢,就喜欢搜罗书籍来读,经常手不释卷,“开卷有益”就出自他的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