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玄同先于陈独秀执教于北大。当陈独秀应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因之落户北大。这就使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因新文化运动而志同道合。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而称陈独秀是"这几年来的真正优秀分子之中,思想最明白的人"。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革命刊物,以后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先后出版过月刊、季刊和不定期刊.《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最重要的主编是陈独秀,其他任主编的还有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瞿秋白等人.《新青年》杂志于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63期.杂志出版时间长达11年,这其中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整个过程,也经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相似文献   

3.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其知名度与钱玄同、刘半农的大力宣传有关。《新青年》创刊后,销量并不大,连交换和赠送在内,每期只印1000来册。1918年,钱玄同提出《新青年》应扛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用白话文,主张用新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数,用公元纪年记年,中文横排等。但除了个别顽固派反对外,社会上的反应一时并不热烈。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11,(6):31-31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  相似文献   

5.
1917年8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中,陈独秀在《三答钱玄同》的信里写道:中国小说,有两大毛病:第一是描写淫态,过于显露;第二是过贪冗长(《金瓶梅》、《红楼梦》细细说那饮食、衣服、装饰、摆设,实在讨厌!)。至于普通青年读物,自以时人译著为宜。若多读旧时小说、弹词,不能用文学的眼光去研究,却是徒耗光阴,有损无益。  相似文献   

6.
正1918年1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等组成《新青年》编委会,大家轮流编辑,从此《新青年》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杂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沈尹默每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必去找时任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927年4月5日清明节放假,北大一批教员和子女到海甸(今北京海淀区)去找沈士远(沈尹默之兄)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也去了,并在沈士远家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胡适     
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 1917年1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来北大,于是,这所陈腐、守旧的学府引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滚滚春雷,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的迷惘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此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躲在补树书屋内,整日抄写古碑碑文,以纾解郁悒苦闷的心怀。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对鲁迅如此消沉难以理解,他常去叙谈,希望鲁迅振作起来,“做点文章”,参加到《新青年》的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9.
党史知识     
《湘潮》1993,(7)
类别__《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初期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参加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从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第八卷转变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事件。近年来,不少论者在《新青年》政治转向的原因分析上,不仅强调主编陈独秀思想倾向的影响,而且意识到该刊第八卷出版经费困难这一实际问题的促动作用。本文在梳理当事人尤其是报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共产国际经费援助致使《新青年》转向,或《新青年》经费困难使陈独秀转而求助于共产国际代表,这在史实上、逻辑上均是不能成立的因果关系;仅就出版《新青年》第八卷而言,其经费虽是问题,但并非决定性的,当时陈独秀等完全有能力自办《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1.
李盈 《党课》2013,(18):113-115
1918年年初,为寻求扩大《新青年》的社会影响、推动《新青年》所提倡的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古派斗争的良策,刘半农与好友、同为《新青年》六大主编之一的钱玄同商量后,决定演一场“双簧戏”。他们期望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都亮出来,从而引起全社会对文学革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如今,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立其基"和"导其先河"者,而《新青年》的创办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发起和组织者。90多年前,在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以后,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相互呼应,珠联璧合,共同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时,鲁迅便已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几乎每期必读,还将读过的《新青年》,寄给远在绍兴的弟弟周作人,并在信中嘱咐其要认真阅读。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迁来北京。于是,以《新青年》为营垒,集聚起一批文化精英,鲁迅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新青年》鼓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给北大吹来一股自由、清新的风,改变着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原名庆同,字仲甫,因故乡有独秀山,取了笔名“独秀山民”,后略而为“独秀”,原名反倒鲜为人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他曾四次赴日本求学,1915年夏从日本归来后,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新青年》。这个杂志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教育、鼓舞了一代青年人,成了五四运动的“指挥部”。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新青年》,很难设想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陈独秀会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局的书记。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鲁迅     
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他们揭橥,而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最初,为着探寻文学革命的路径,他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后来,却因思想歧异,而道不同不相与谋。然而,他们并不怀揣成见,挟怨贬损对方,而总是客观公允地评说对方的功过得失,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新青年》同仁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往北京。于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相继在《新青年》发表,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营垒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此时,鲁迅的…  相似文献   

16.
初识《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  相似文献   

17.
偶像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兴起新文化运动,一时成为进步青年崇拜的偶像。此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并在  相似文献   

18.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11,(1):30
《新青年》:我党最早的中央机关报。自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新青年》就成为该小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报。主编为陈独秀。  相似文献   

20.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