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微依赖"产生的心理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满足和宣泄压力;社会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真实世界中求之不得的平等和虚拟寄托;经济动因在于"微"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延伸背后有着对网络本身的自我增强机制以及免费经济特性的运用。消解"微依赖",需要遏制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需要对于"微依赖"的种种"小情调"状态实施"大情怀"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有良知的公民及组织共同行动起来,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自治权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是社会组织自身使命得到良好贯彻的重要保障。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自主治理地位不断得到了加强,但社会组织自治权仍处于偏弱地位,社会组织独立寻求治理空间依旧存在不足。借助资源依赖理论,本文认为社会组织自治权出现的偏弱重要原因在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非对称性资源依赖关系:政府在服务能力资源和民意资源等方面上对社会组织是一种选择性依赖,而社会组织在形式合法性资源和资金资源等方面上对政府是一种必要性依赖。因此,实现和保障社会组织自治权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称性资源依赖关系。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双重管理体制、推进政府服务购买等方式释放依赖性资源,而社会组织需要通过资源转化和资源拓展战略来构筑抵消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陈景云  杨少星 《前沿》2010,(2):59-61
本文解释了"作为公平的正义"从康德式的阐释向政治转型的内在动因,考察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政治性质,指出了罗尔斯"政治的"正义观念所具有的意义与局限。罗尔斯忽视了"政治的"正义观念有效性的条件依赖,没有看到二者之间是循环互动的过程;即使能建立起正义的制度,也不能保证秩序良好社会的持久实现。  相似文献   

4.
尊重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个基本原则。正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和尊重,才促使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从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地说明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阐述了"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等一系列尊重利益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个人利益实现的局限性,指出未来社会是个人、特殊、普遍利益有机统一的公共利益社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并使之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当前,能否避免大多数后发国家深陷其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发展瓶颈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们借助于转型社会学的理论,从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联动关系出发,指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为经济转型提供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提出要以社会转型助推经济转型,进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创业型经济的产生动因、基本特征、推进机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云祥  卫家稳 《前沿》2006,(12):56-62
创业型经济的诞生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而且改变了经济增长的逻辑和更新了社会发展推进机制,因而,创业型经济的诞生被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有希望的事件。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进行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以创业型经济的打造推进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事业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对创业型经济的产生动因、基本特征、推进机制作出探讨,在于以此推进我们对创业型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之治乱在于上,国之安危在于政。社会管理,既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围绕"前进中的问题"和"成长中的烦恼",重庆市垫江县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弹奏出一曲人大监督工作的新乐章。  相似文献   

8.
零工经济是借助数字技术平台发展的一种在线劳务交易。借助在线平台,劳务外包者或请求者和劳务承包者或供给者之间可以实行点对点的直接交易。一方面,人们把自己不愿或无法做的事情外包出去,对劳务供给者发出请求,从而客观上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许多失业者获得了就业机会,而那些有正式职业的人也可以获得新的收入途径。可以说,零工经济具有盘活劳动力资源的功能,使得许多本来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获得了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武小莉  武小庆 《前沿》2011,(3):147-149
2009年,中国的网络化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的生活风向标,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被××"结构,如"被就业""被死亡"等。和传统的被动句不同,"被××"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它的流行兴盛有其特定的社会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10.
罗志明 《创造》2010,(6):80-81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过,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从建筑的高度、从人们的视觉效果上来理解地标建筑了,这样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它是可以与人们心灵共鸣、标注在人们记忆中的建筑。因此,优秀的、功能合理的地标建筑是城市经济文明和建筑文明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1.
伊萌 《公民导刊》2006,(1):42-43
气象事业是国家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科技型行业,有人形容它为“阳光行业”,就是说气象产品如同阳光一样是用来满足全社会共同需求的,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无偿分享。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强,气象信息可带来或抵销巨大经济效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气象经济”被逐渐催热。但是,“气象经济”是否就是气象信息的有偿服务?公益性的服务机制如何适应市场的需要?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如何适时、适度、逐步地开放?并需要怎样的配套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3,(1):92-93
李里峰在《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由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研究的兴起和“建构论”话语霸权的形成,个体记忆的自主性乃至可能性成了一个需要论辩的问题。记忆的真正主体只能是个人,集体记忆则是一个隐喻的概念,须以个体记忆为载体方能存在和传承。集体记忆抹杀了记忆鲜活、质感、多元的本真特质,需要个体记忆来进行平衡。借助个体记忆及其负载的情感和意义,普通人可以对集体记忆、公共记忆进行“微抵制”,获得“微自由”。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社会分工细化、互联网技术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代经济"逐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代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风口",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代经济"可以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效率,但也存在个人过分依赖、企业平台不成熟、政府监管不当等问题。对此,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个人三方共同努力,促进"代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段栋峡 《前沿》2011,(5):60-67
唯物史观所蕴涵的方法论体系并不是单一的范畴叠加,而是由"元方法论""基本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所组成的理论系统:以"现实的个人"为"总体性方法",从实践和实践辩证法两个向度诠释了社会存在如何决定社会意识;通过"社会过程论""社会结构分析法"通约"社会有机体;"进而探寻社会发展动因、动力的"具体方法"。我们通过这三个维度来图解和分析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架构,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包莉秋 《求索》2013,(7):226-228
以"微博"、"微信"等为表现形式的无"微"不至的微时代文化,以其传播的开放性、即时传播的交互性及资讯发布的片断化与不完整性等文化特质,在给人们带来技术、信息便利,实现信息共享与交互,提升信息的传播与加工速度的同时,也伴生着由信息安全、信息泛滥所带来的道德、审美、情感、意志的迁移与异化。鉴于前者,有必要对微时代的文化特质及其传播机制予以客观、冷静的思量;鉴于后者,更有必要对微时代的资讯加工及文化传播回归以求真、向善、唯美的范畴,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民,让微时代的正能量真正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心际,让置身于微时代的每一个体受到"微辐射"的同时,也在系列冲突中进行自我调适,以保证个人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不仅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走向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类精神家园的归宿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诸多社会认同危机,人们对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认同程度呈现出下滑局势,尤其国家与民族认同业已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认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构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冷静的学科思考,更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政治信任、文化沟通和经济的福祉,这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黄加清 《前沿》2011,(3):68-72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动因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如果说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因理论是基础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应用理论。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存在,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使命:一是发现自然的属性与人的属性,二是发展社会生产体系与社会需要体系。这一使命必然地要求科学地发展市场经济,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经济内在的首要的经济规律必然要求:只有市场经济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实现人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柯 《前沿》2010,(12):85-89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直接根源在于经济发展问题。金融危机冲击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困难,放大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累积的负面影响。其症结是结构性过剩,突出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体制分割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分割所形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供"与劳动力市场的"求"之间的错位和脱位。短期的措施和政策可以短期内扩大就业,但不可能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只有推进高等教育转型与改革,才能适应人才培养市场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涉足了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后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把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是由人们的一定需要引起,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是人对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的依赖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仅形成了对某些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而且形成了对不断更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依赖关系。但在现实情况下,需要主体(人)与需要客体(主体所依赖的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20.
潘琪 《前沿》2013,(8):50-53
社会发展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又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作为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和人的集合,受到社会经济关系制约。就市场经济的人学意义而言,它的积极意义和最根本的历史作用在于把个体从群体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还原了个体的独立、自由,为主体最终实现完全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准备条件。但另一方面又导致人片面发展、对"物的依赖"倚重、非平等性加剧,容易引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扩大贫富差距。当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应大力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民主、法制环境,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塑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