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法对于行政主体实现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约束作用,是维护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总和。文章在理清行政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从管理论、控权论向平衡论过渡的趋势,以及行政法发展越来越贴近民生的本质,并探讨了当前民生问题的两种成因及行政法在平衡论指导下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平衡论主张是现代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在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理论框架与学术体系。随着新的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对于行政实践中的主体、内容、目标、结构而言,也出现新的变迁,由此带来的对平衡理论的挑战也日趋激烈。从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时代性来看,平衡论主张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行政法合法性与最佳性之间,实现融洽的理论革新目标。  相似文献   

3.
行政判例制度:行政法结构性均衡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波  连宏 《前沿》2010,(4):100-103
行政法制由立法、执法和司法审查三个环节构成,立法是设定行政权和公民权的过程,行政机关与公民处于平等地位;执法是依法行使职权,实现公民权的过程,行政机关处于主导地位;司法审查是通过行政纠纷的解决依法保证公民权,监督行政权的过程,公民处于主动地位。无论是执法还是司法,行政法法制的重心是平衡,平衡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精神。本文通过对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石的平衡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具体论述了行政判例制度在平衡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中的平衡作用,运用平衡论阐释了行政判例制度的平衡性与引导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刘爱芳 《湖湘论坛》2007,20(1):57-59
从行政法的平衡论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整个行政法律制度体系中具有改变行政机关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加强了公民权与行政权对等的地位,并为其他行政程序制度平衡功能发挥提供基础的法律功能.这一平衡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否具有公开主体多元性、公开内容广泛性尤其是公开主体、公开内容以及公开程序的法定性.  相似文献   

5.
马歆 《人民论坛》2011,(12):80-81
在行政法学中,存在管理论、控权论以及平衡论三种行政价值取向。行政法价值取向的确立,要协调效率和公正的关系,把握民主和秩序的统一,促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当前,要顺应从国家行政转变成公共行政的历史潮流,创造出和社会不断发展相吻合的、能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有利作用的行政法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行政法学中,存在管理论、控权论以及平衡论三种行政价值取向。行政法价值取向的确立,要协调效率和公正的关系,把握民主和秩序的统一,促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当前,要顺应从国家行政转变成公共行政的历史潮流,创造出和社会不断发展相吻合的、能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有利作用的行政法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行政法建立这样一个重要理念:政府与公民之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和谐共存、相互支持的关系.这与西方20世纪后期的公共选择理论适成对照.对于行政法学而言,公共选择具有两方面重要立论:行政主体具有经济人的自我定位;行政主体由自利功机引导,按照成本效益分析从事行政行为.本文围绕这两个立论展开论述,认为和谐社会下行政主体应当具有服务者的自身定位,行政行为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取向.而对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则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为和谐社会中的行政法理念提供借鉴和比照,并有助于行政主体及其行政行为的进一步清晰定位.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0,(3):30-30
关保英在《现代法学》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行政主体义务对行政法关系乃至于行政法治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与行政法中的权利和权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行政法学界历来重视对后两者的研究而忽视了前者,没有给行政主体义务以科学的定位,这不能不说是行政法学理论的一大缺憾。行政主体义务的成立,必须有法律或职权上的依据,有行政法上的义务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论行政相对人>一书进行简要评述,对本书提出的行政相对人概念与我国行政法学界的其他主要观点加以对比评析,以明晰行政相对人概念的内涵.同时结合我国行政法学界十余年来围绕"行政法基础理论"提出的"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等观点,对行政相对人概念所内在蕴含的价值给以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0.
分析国内学术界的一些理论观点,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在我国行政法律规范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着法的根本价值和我国宪政制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主体”称谓探索王先勇行政法的主体制度,既是行政法制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行政法学必须注意并加以认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为与同行讨论,笔者对行政法的“主体”称谓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行政主体”之说并不周全法学界、特别是行政法学...  相似文献   

12.
廖原 《桂海论丛》2014,(5):117-121
对于我国的行政法理论而言,并没有私人行政这一概念,然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私人应当成为行政主体。私人行政究竟含义为何?日本行政法学者米丸恒治所著的《私人行政——法的统制的比较研究》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对该书的研读有助于我们拓宽行政主体理论,从比较法的视角对比日本、德国以及我国的行政主体之含义,研究对行政主体规制的制度模式,将会对转型时期中国行政法治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卢佩玲 《前进》2000,(11):46-47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关系的第一要素。解决任何行政法问题,都要涉及到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是双方的,传统行政法注重行政主体的研究,对另一行政法主体的一方--行政相对人的关注比较少。对行政法主体的研究侧重于一方,会导致法律关系主体要素的失衡。所以对行政相对人的关注,就至关重要了。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作为法律关系的一方属于非常重要的范畴。它在行政关系中以不行使国家权力为其主要特征。首先,行政相对人是…  相似文献   

14.
行政法学界从哲学认识论和价值取向上概括出调整行政权的三种理论模式,即控权论、管理论和平衡论。本文研究行政权的运行模式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哲学方法论和宪政制度上探讨行政权由静态划分(宪法定位)到动态运行(行政法调整)及其司法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制度模式、运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吕晖 《传承》2008,(8):128-129
本文对《论行政相对人》一书进行简要评述,对本书提出的行政相对人概念与我国行政法学界的其他主要观点加以对比评析,以明晰行政相对人概念的内涵。同时结合我国行政法学界十余年来围绕"行政法基础理论"提出的"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等观点,对行政相对人概念所内在蕴含的价值给以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6.
行政督查是内部行政行为,行政法的本质要求行政督查权要接受法律的规范与控制,现代控权理念要求行政督查组织法与行为法并行不悖、缺一不可,法治行政要求行政督查符合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权责统一原则,行政自制理论要求行政机关自觉通过内部行政法规范和控制行政督查权。现行中国行政督查的依据、职能、主体、程序及法律责任没有满足上述要求,行政督查尚未实现法治化。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督查法治化的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论私有财产权的行政法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有行政法对公民一方即行政相对人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存在许多不足,其背后存在着“公共利益绝对高于个人利益”和“私有财产在行政法中地位与民法中的地位混同”的认识误区,为此需要公正权衡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益和社会公有财产权益,正确认识行政相对人私有财产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并加强对行政主体特定行政法义务的要求,以有效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8.
侯菁如 《前沿》2011,(22):76-78
契约精神来源于社会现实,又反作用于社会,对行政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契约精神除了影响行政契约、行政指导、行政和解、行政协调等行政活动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权力(利)义务,部分改变传统的行政强制性公权力的效力及其内容之外,其在行政法中的影响应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9.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基本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离不开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常见的程序违法主要有:违反法定形式,超越法定时限,混淆程序顺序.程序违法的成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存在,缺乏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行政执法不符合法定程序、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解决程序违法困境的对策:尽快制定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在部门行政法中尽可能详细规定行政执法程序;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要树立程序观念等.  相似文献   

20.
杜玉韬 《前沿》2008,(7):132-134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问题实际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问题。综观世界各国,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法律传统以及行政法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形成各国不同类型的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我国目前关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应将国外现行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制度进行厘清,以期对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设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